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观测项目是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观测项目的规模、观测数据质量和数据预报应用3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了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观测项目的背景变化规律;指出近年来观测规模急剧缩小、观测数据评价体系不完善、台网管理缺失严重等现状;并提出需清理观测项目、完善仪器更新机制、加强台网管理和建立人员培训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调整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台网布局进行了评价.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已趋于成熟,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地震监测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远场测点主要出现中短期异常而近场测点出现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3.
1996年7月30日至9月4日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派员参加了在联邦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地震学及地震灾害评估培训班”。在该学习班得到了IASPEI推荐的基于PC机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及其相应的使用手册。这个软件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①地震数据的实时采集;②地震数据的分析处理;③地震定位。它对提高我国测震台网数据处理能力和加速测震台网数字化建设也许会有所帮助。这个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可以无偿提供使用。为了方便更多人使用上述软件,我们组织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薛峰等人译编了软件使用说明并请张少泉研究员校核。  相似文献   

4.
历时七年的中国地震地下水位观测网建设已全部完成。为了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成果,表彰先进,国家地震局于1986年11月15日至11月20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了由专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地方地震工作者共126人参加的建网总结大会。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台网观测数据是反映前兆台网数据变化信息的重要部分,可为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地震分析预报会商、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充分利用这些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事件数据记录,研制了基于MapSIS的地球物理台网事件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事件记录的人工交互分析、自动统计分析,基于震情自动触发的专题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具有功能全面、运行稳定的优点。该平台现已在全国地震前兆台网、地震分析预报会商中部署使用,可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震动态》2007,(12):39-39
在中国地震学会的关怀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7—9日在上海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协办,上海市地震局承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阴朝民主任,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吴书贵副司长、上海市地震局张骏局长、朱元清副局长、张奕麟研究员、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庄灿涛研究员等出席了会议,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特邀代表共5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而融洽,取得了圆满成…  相似文献   

7.
北京及其周围的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人口稠密,是历史上地震多发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地震监测,是国家地震局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这一地区已架设了一系列用于监测地震的观测网.北京台网是我国最密、观测条件最好的地震观测网,约有36个地震台,遍布在京、津、唐、张地区,可以直接监测北京地区1级以上的地震.除了直接观测地震外,作为与地震有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的异常标志体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曾小苹等人提出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研究了江苏地磁台网1983~1997年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及其间台网内和网缘附近Ms4.6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江苏地磁台网分析预报的标志体系,并对其内检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第五届全国地震、地磁基本台网工作会议于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西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地震、地磁基本台网Ⅰ类台和Ⅱ类台的代表,有关省、市(自治区)的台站管理人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地震地磁资料汇编牵头单位——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同志共160人。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陈鑫连同志和陕西省地震局李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地震水化基本台网专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67个台站的代表及各省科技管理或分析预报部门的负责人等共120余人。水化台网技术管理牵头单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及浙江省地震局为会议的筹备及会务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同志到会看望代表并讲了话。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圆满,达到了预期目的。概括起来,会议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检查、评比了1986—1987年水化基本台网的观测资料。通过对永氡、气体、水质离子三类观测资料严格、认真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震预报新观测网和新体制的设置阪神大震灾后,日本从民间到国会议员及政府大臣对地震专家们固定传统的地震预报方法不满,要求开展薪的地震预报方法,要求地震情报公开化和预报体制一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日本气象厅于3月14-24日专门派人去地电流法预报地...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20日至27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了全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培训暨技术交流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遥测台网的共九十多名专家及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国局监测预报司吴书贵副司长、宋彦云处长以及全国遥测台网技术管理组组长陈会忠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安徽省地震局黄田庚局长、中国局吴书贵副司长分别做了重要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区域遥测台网在我国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台网速报、地震数据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台网,观测数据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地球电磁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并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展现了良好前景。然而,由于我国数字化地电场观测起步晚,观  相似文献   

14.
地震综合计算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了经验性综合预报的基础上,提出前兆异常所提供的地震综合信息量P和异常时序的平均时间T及强信息区展布半径R_1三个物理量,采用数学物理方法导出了一个预报地震三要素的综合计算预报方法。此方法使用台网中各异常的地点和出现时序,可定量地计算出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及相应的标准误差范围。文中列举了对华北地区台网具有监测能力的区域内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的计算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用极限时间法分析四川吉居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正荣 《地震研究》2003,26(3):279-281
用极限时间法分析了四川吉居地震前,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缅甸、老挝及越南边境等地地震异常的情况。指出,像吉居那样的地震是有能力预报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炜  李宣瑚 《中国地震》1991,7(4):72-78
本文对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其中包括:1.建网过程、布网原则;2.水文地球化学地震观测点的布设特点及点位的条件与类型;3.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项目及测试仪器等。此外,还对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地震的效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动态》2012,(2):41-43
我国地电场观测始于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前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先后建成了由100多个台站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网,开展了中国大陆地电场背景变化探测及主要活动断裂带、重点监视区等区域性变化的观测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电场观测网的应用效能,探索地电场观测、研究和未来发展思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0月17—1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地电场观测方法与技术专题研讨会。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全国地震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地电管理部(甘肃省地震局)组织,江苏省地震局与江苏省扬州市地震局协办,上级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及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内陆地震》2008,22(1):54-54
第一届中国西部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员论坛于2008年3月10日至12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顺利召开。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处刘桂萍处长、新疆地震局王海涛副局长、甘肃地震局杨立明副局长等领导出席论坛并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球物理所、台网中心和二测中心等直属单位、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宁夏、  相似文献   

19.
1986年9月5日至10日,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主持的全国地震水化基本台网验收现场会议在天津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办)台管部门负责人、地震水化基本台网Ⅰ类台负责人和台网验收领导小组成员以及1986年接受验收的Ⅱ类台代表共70余人。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林庭煌、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马宗晋和天津地震局局长尹伯忠、副局长尹集刚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 为了贯彻国家地震局提出的在“七·五”期间要加强地震观测系统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首先应加强对地震水化监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鄂秀满 《中国地震》1994,10(3):277-286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