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地层大尺度运动的一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章《大尺度地层内的分层运动》(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第8卷第6期pp.14-22)中,报告了大尺度地层内分层运动的证据。本文就其中检测到的[2001年11月6日1时52分(GMT)]一次大幅度单脉冲记录波形,提供进一步的大尺度地层运动的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2.
出版《中国地球物理学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开始时,只打算作为不定期的刊物;写成英文是为了和外国交换。第一卷出了两期,第二卷出了三期,是很不规则的。由第三卷起直到第十二卷都是半年刊。创刊号出版于1948年6月,由翁文波同志主编。自一卷2期至第五卷都是由我主编。学报由第三卷(1954年)起改用中文发表。它的英文译名原来是Journ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相似文献   

3.
《内陆地震》第9卷(1995年)总目次《内陆地震》第9卷(1995年)总目次...  相似文献   

4.
《日本科学与技术》杂志1978年7月第19卷通卷192号23页刊载了一篇题为《及时地做出临震预报》的短讯,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ES)1978年3月第59卷3期刊登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博罗“EBASCO Services”的阿查里亚(H.K.Acharya)撰写的一篇报道,介绍了第六次世界地震工程会议的论文论述重点概况。另据《美国地震协会公报》1979年1月第69卷1期刊载的通告,报道了有关第七次世界地震工程会议议程的要点。一并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2011年第27卷第1-4期总目次  相似文献   

7.
《关于创建川滇水库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实验场的建议》一文作者牟雅元,在2005年第5期(39~45页)本刊上发表后,同年入选《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第五辑)第一卷·科教兴国卷·第七章·科技开发与应用(第987页).  相似文献   

8.
1873年7月,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成一座天文台。1904年1月22日,天文台开始地震观测,接着又陆续编辑出版地震观测报告、地震观测年报、地震记录等专集刊物。华人神父黄伯禄时任江南教区主教秘书,他应天文台测震主管之请,于1906—1909年间,编成中文《地震稿》8册;后又将其翻译成法文《中国重大地震目录》两卷,第1卷于1909年11月出版,第2卷于1913年10月出版,出版者同为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这是中国学者编辑的第一部地理地震专著,第1卷列出了19个省所辖府、州、厅、县的地震年表;第2卷列出了按公历日期顺序编排的全国地震年表,并附有一幅全国地震城市分布图和139幅受震地点分布图以及一篇研究中国地震活动周期的学术论文。《中国重大地震目录》对翁文灏博士的地震研究多有启发,后来翁博士又选派李善邦到徐家汇天文台学习测震技术,李善邦学成归来,主持了北平鹫峰地震台。称上海徐家汇为中国近代地震科学的发源地,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办公室汇编的“全国地震灾害减缓计划”《技术报告总结概要》(详见本刊1979年第10期对该刊的简介)1979年6月第八卷第Ⅰ类 C 项“地震损失”刊载了两篇报告概要,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美《科学新闻》1979年4月第115卷17期刊载了题为《国际上对地震预报的看法》的报道,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2012年第28卷1-4期总目次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1979年7月31日第60卷3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1979年地震较少》的报道,概述了1979年上半年的地震活动情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6月69卷第3期登载纳特里(Otto W.Nuttli)等人的文章《修订的麦氏烈度(MM)与体波震级(Mb)之间的关系》,提出用烈度衰减法来估算美国一些大的历史地震的体波震级。该刊1979年12月69卷第6期又刊登了纳特里用这种方法估算1857年加利福尼亚大地震体波震级的来信。这种方法是纳特里于1973年提出的,后又有许多人及纳特里本人应用这种方法并对其作了一些修  相似文献   

14.
本刊启事     
因稿挤,我刊2001年第3、第4期的内文,改用小五号字排印.  相似文献   

15.
美《科学新闻》1978年第114卷24期404页刊载了题为《精确地预测到了墨西哥一次大地震,但却被忽视了》的报道,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8年第10卷6期刊登了希尔(Mary Hill)撰写的题为《加利福尼亚地震安全委员会》的访问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7.
《空间物理学进展》第1卷和第2卷由叶永烜(Ip,W.-H.)和吕保维主编,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在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各为800页和344页。 有关空间物理学进展,在国际上用西文发表已屡见不鲜,例如期刊有著名的空间科学评论(SpaceScience Reviews),专书有COSPAR(国际科联空间委员会)出版的系列刊物。但在我国,这是第一次用中文出版的两卷,先后由多名国外华裔学者同我国学者合作撰写,必将促进我国空间物理学的发展,受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们迎来了《地球物理学报》的50华诞.《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6月,开创时,不定期出版,刊登的文章用英文撰写,以便于和外国交流.当时的刊名为《JuoumaoftheChineseGeophysicalSociety》,中文名为《中国地球物理学报》.第3卷(1954)年起用中文发表,改名为《地球物理学报》,外文名用拉丁文《ActaGeophysicaSinica》,以与中国科学院一些其他刊物的译名一致,并一直延用至今.《地球物理学报》由第问卷(1964年)起改为季刊,第25卷(1982年)起改为双月刊,1988年开始,采用中美合作方式出版英文版(季刊),英文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boI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予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 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c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连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