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学家翁文灏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者之一,1889年6月29日出生在浙江省鄞县,于1903年考中清朝秀才,后赴比利时罗文大学留学,1912年获博士学位。1913年回国后任原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主任教习,以后又任该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股长、代理所长、所长等职。1920年后并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三十年代初曾兼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1935年后翁文灏先后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部部长、行政院长。1948年他与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最初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李秋香 《地球》2011,(11):77-78
中国地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自1922年建立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促进中国地质学学术交流和发展以及培养地质学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学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学会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干洗。  相似文献   

4.
张亚钧 《地球》2012,(1):172-175
《地球》杂志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联合主办,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地质学科普期刊。创刊30年来,《地球》杂志在党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努力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从一个学会内部刊物,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贵州省地震局联合召开的“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方向研讨会”于1999年6月22~25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25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科技发展司、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科委和贵州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会议首先由丁国瑜院士、马瑾院士、邓起东研究员、张培震研究员、汪一鹏研究员、刘百篪研究员等对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的发展作了中心发言,分别就20世纪后半期地震地质学的主要成就,当前地质学发展的新进展和动向,构造物理实验研究进展的动态,和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向、新课题等作了介绍和展望,对与会代表进一步讨论有很多启发。代表们在讨论中结合我国地震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形势,对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方向与任务,得到以下10点共同的认识:(1) 努力吸取世界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推动和促进地震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2) 重视野外实际资料的获取,进一步开展中国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估;(3) 重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强大陆内部现代构造活动图象和动力学的研究;(4) 开拓近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地球构造动力学学术会议,于1981年4月21日至26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力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质学的科学工作者5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和论文摘要49篇。这些论文反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近年来在全球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运动,区域构造的力学分析,以及岩石破裂和地震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1年3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召开的,学会秘书长苏公望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卫一清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刘恢先作了会议总结。参加会议的有国内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年会于1991年10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共有113个单位34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理事长翁文波致大会开幕词,中国科协学会领导和地球物理学会主要支持单位代表到会祝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光鼎在大会上展示了中国及邻域的最新的布格、空间和卫星三幅重力异常图(1:1000万),以此献给年会。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消防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消防协会等18个全国性学会和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等共同参加的2005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于2005年3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与自然灾害相关学科的109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围绕我国2004年度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2005年度的发生趋势展开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11.
段雯娟 《地球》2013,(1):46-49
正2012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新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陈梦熊在京逝世,享年96岁。陈梦熊是新中国水文地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科技成就与学术贡献涉及水文地质学各领域,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2005年荣获德国地质学会颁发的杰出地质学家——列奥波德·冯·布赫奖章,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学奖。  相似文献   

12.
《地震工程学报》1988,10(4):109-10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8年11月20日—24日在湖南召开了“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郭增建研究员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地震、水利、大专院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动地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由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凉山州地质学会共同组织、联合召开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23日至27日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应邀来自省内外地质、地震、冶金、部队、院校和水电等从事生产、教学、科研的33个单位56名教授、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讨论。凉山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同志到会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地震局和德国马普学会联合发起组织的“首届中德地震学研讨会”于1993年9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中方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运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马宗晋等17位专家、学  相似文献   

15.
曾融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近半个世纪,他在开拓我国地球物理事业方面成绩卓著,尤其是为开辟我国地球深部构造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科学贡献评价很高。他担任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会、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委会、广东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委会、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和珠海市科委联合召开的《华南沿海经济开发区环境地质与区域稳定性分析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20—23日在珠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省内和广西、湖北地区的生产、科研及高校等22个单位38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51篇,会上宣读论文21篇。会议除进行学术交流外,还组织了野外考察。 会议由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构造地质专委主任刘以宣研究员致开幕词,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陈君拔高工代表地质学会致贺词,省地质学会与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黄玉崑教授致闭幕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动态》2003,(3):42-43
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地震学会是广大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人才荟萃、信息资源丰富、会员分布地域广泛等优势 ,在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面应起积极的作用。为此 ,从 2 0 0 3年开始 ,中国地震学会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国际地震动态》刊物 ,并在《国际地震动态》刊物中开辟了“中国地震学会动态”栏目。《国际地震动态》刊物按月发送到每一位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手中。《国际地震动态》刊物目前的发…  相似文献   

18.
蓝颖春 《地球》2016,(4):10-12
正专家简介:王浩,63岁,水文水资源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中国优秀图书奖一次。  相似文献   

19.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地震学会举办的 2 0 0 3年全国青少年地震科技夏令营于 2 0 0 3年 8月 2 1~ 2 7日在北京开营。来自北京、内蒙古、浙江、江苏、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 8个地区的 4 5位热爱地震科学的大、中、小学营员参加了这次活动。本届夏令营开营式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椿镛在开营式上讲了话。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郝记川就夏令营的行程安排、注意事项逐一做了介绍。会后 ,夏令营还组织营员们观看了地震科普宣传资料录像片 ,参观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监测台网。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