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亚洲11个重要地震国家或地区(阿富汗,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日本, 伊朗, 印度, 印尼, 中国大陆, 中国华北地区, 中国南北带)近代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预测2025年前亚洲重要地震国家发生地震生命损失千人、 万人和十万人以上巨灾事件的概率。 其中, 中国大陆华北地区、 日本和印尼发生万人以上死亡的巨灾概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在历史上相继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震例,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较,这两个地区的这种相关性特别明显。尤其在1966年2月云南东川地震之后,西南地区与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相关性更为突出。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板块构造的角度解释为这两个地区地下构造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相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珠穆朗玛峰以东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并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作了对比。结果指出1966—1976年间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受太平洋板块作用的结果。至少4年内西南地区不大可能发生8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学忠  钟南才 《地震》1998,18(4):325-330
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4.0以上地震的月相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并不明显,而是呈现较强的随机性。但在7级以上强震发生前,中等地震的发生具有较为明显的月相效应,这对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具有中期(1~3年)预测意义。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在“朔望地震”分布的地区。目前,华北地区中等地震发生没有显示明显的月相效应,因此未来1~2年内华北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南华北盆地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在构造上有耦合关系,地震活动水平相当。将南华北盆地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组成的南华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地震活动特征和青藏高原强震对其影响作用。发现南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北华北地区,略低于下扬子地区。并且,通过对比分析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和南华北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成组对应现象,并表现2年左右的时间差,表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对南华北地区有明显的构造应力场传递作用。该结果为南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2017年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根据时间延迟的存在,对南华北地区未来中等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大陆,特别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曾经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坏——地裂缝、喷水冒砂、崩塌、滑坡、陷坑和泥石流等震害现象,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工矿企业、城乡房屋、铁路、桥梁以及水利、电力等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7.
强震前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b 值对资料要求较高的缺陷, 利用贝叶斯判别准则, 计算强震前中小地震数比p 值的方法, 计算了西北地区6 级以上地震前中小地震比例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该值与6 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震一般发生在p 值高值异常区, 说明该方法对西北地区6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同时对p 值的物理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文利用华北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资料,通过贝叶斯(Bayes)公式的计算,给出了该地区未来强震发生的概率分布,可供地震监测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蓟县台地形变观测资料映震效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翠枝  陈嵩  田山  李恩建 《地震》2009,29(3):99-108
该文对蓟县地震台固体潮观测各测项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取了华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结果表明,该台固体潮观测对华北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其中: ① 水管倾斜仪和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对华北地区中强及中强以上地震有中、短期预报能力; ② 重力和伸缩应变资料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及首都圈地区中等以上地震有短期甚至短临预报价值; ③ 伸缩应变资料对地震方位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研究》2021,44(4)
在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过程中,构建效能可评价、符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的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以地震活动频发、地质结构复杂的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相对强度模型、力矩比模型和简单平滑模型等3种地震概率预测模型,利用1970—2019年华北地区3.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10 a为异常学习时段,以1 a为步长,分别开展1 a、3 a和5 a尺度下5.0级以上地震的回溯性滑动预测研究。通过Molchan图表法和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模型进行效能评估,优化了模型参数,确定了3种预测模型的最佳计算参数,构建了适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的不同时间尺度混合概率预测模型,并使用近10 a的地震分析了华北地区当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23个震例流体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春林  晏锐  黄辅琼 《地震》2006,26(1):99-106
将1966~1999年中国大陆发生的188例MS≥5.0地震震例中, 单次震例流体异常项数≥10项的23次地震的446项流体异常取出, 并将其按时序和分区进行时、 空分布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除西北地区与震例相关的流体异常数量明显偏少外, 在西南、 华北、 东南3个地区, 不论是按时序还是按分区的时、 空统计, 都有较为清晰的各自阶段性; 与中国震例中流体异常的总体分布特征和各自分区异常分布特征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Existing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therearecloserelationsbetweenundergroundfluidandseismicactivity,especiallyintheshort termanomaliesofearthquakes.Anomalyinthefluidisobvious andthequantityislarge.Duringearthquakepreparation,thedrivingforcemec…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强震灾害范围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张晓东 《中国地震》1998,14(3):26-31
强震的灾害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地震学参数,它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地震保险及防震减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大陆宏观等震线资料,对没有地理坐标的等震线进行了数字化。精确计算了从1303年至1994年共183次强震的灾害范围,并对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震时空影响域、复发间隔和有效孕震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绳祖  张宗淳 《中国地震》2001,17(4):364-377
研究表明,地城的时空影响域(影响范围)在t(时间)-r(距离)坐标上具有双曲线型的边界曲线,t=0时的最大影响半径为r0,r=0时的最大影响时间(即原地复发间隔)为t0。根据我国华北,西北,青藏和西南地区后继地震相对于无发地震的时,距分布状况,经优化拟合和统计分析,确定了地震时空影响域的优化边界曲线及90%置信度边界曲线。以三维(时间-距离-震级)的“地震时空影响域”概念取代一维(时间)或二维(时间-震级)的“复发间隔”概念,为认识地震活动涨落起伏的实质,估计潜在震源的有效震孕震时间和改进地城的中长期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7,(1):14-20
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94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中等水平,西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群岛发生7.4级地震。美国加州北部海域发生7.0级地震。日本海西北部发生大深震,可以同日本海沟地震配合,对华北地震趋势作出估计。继台湾东部沿海两次7级地震之后,中国台湾海峡发生一次强震。  相似文献   

17.
ThestresreleasemodelandresultsfrommodelingfeaturesofsomeseismicregionsinChinaJIANCANGZHUANG(庄建仓)LIMA(马丽)CentreforAnalysisan...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一次强震对外围地区所产生的地震影响空间危险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震背景空间危险度及其先发生的若干次强震,通过对研究区域开展地震综合空间危险度空间扫描计算对未来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华北和西南地区地震危险区的实例预测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预测效果,对于分析判定地震危险区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Application of a time-magnitude prediction model for earthquak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magnitude-time model parameter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gestation process for strong earthquake in all eleven seismic zones in China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magnitude-time prediction model using the computations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The average model parameter values for China are: b = 0.383, c=0.154, d = 0.035, B = 0.844, C = -0.209, and D = 0.188.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is estimated from the variation in the minimum magnitude of the transformed data, the spatial extent, and the temporal perio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uitability of the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computation unit size should be at least 4°× 4°for seismic zones in North China, at least 3° × 3° in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time period should be as long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