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日本中央省厅的改革 ,地震调查研究体制也进行了调整。改革前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以阪神·淡路大震灾为契机 ,以进一步完善推进地震调查研究的体制为目的 ,1995年日本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同年 7月 ,根据该项法律 ,在总理府设置了以科学技术厅长官为总部部长的地震调查推进总部。该部有关地震的调查研究内容为 :1起草综合性的、基本的政策措施 ;2调整有关行政机构的预算等事宜 ;3制定综合性的调查观测计划 ;4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行政机构及大学等的调查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性的评估 ;5公布评估结果。地震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前言根据由议员立法制定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 (以下简称“地震法”)规定 ,1 995年 7月 ,日本在总理府正式设置了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 (以下简称“推进总部”)。随着省厅的机构调整 ,从 2 0 0 1年 1月起 ,该总部将设在文部科学省 ,总部长为文部科学大臣。总部的任务也由文部科学省统一安排。根据地震法 ,推进总部的任务有 5项 :1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地震的观测、测量、调查及研究提出综合性的、基础性的实施方案 ;2调整相关行政机构的有关地震的调查研究预算等事务 ;3制定有关地震的综合调查观测计划 ;4对相关行政机构、大学等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1 决定2001年度地震调查研究总预算经费  日本内阁总理府内设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于2000年8月29日在科技厅召开了第12次总部会议,讨论决定2001年度有关地震调查研究经费预算,同时各部门委员会作工作总结报告。2001年度日本政府全部的地震调查研究预算总额为179.6亿日元,比2000年度增加9.5%。2 地震调查研究现状与成果应用情况总部下属的地震调查委员会在年度报告中指出:1对于地震活动现状评价,除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外,对6月末开始的三宝岛到新岛、神津岛附近的地震活动召开5次临时会议;2从地震发生可能性的长期观点看,由长期评价部会及…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于2006年8月31日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召开推进总部会议,汇总总务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相关部门的地震调查研究有关预算,确定了2007年度地震调查研究预算概算要求,概算要求总额为177亿日元(不含独立行政法人等运营交付金),比2006年度预算额增44%。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本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于2022年8月底,对日本政府各相关行政机构2023年度用于地震调查研究的主要经费申请概算,进行了汇总和调整并对外公布。2023年度,日本政府用于地震调查研究的相关经费总概算额为100亿日元,相比较2022年度的64亿日元,增长了56%,这些经费主要分配于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及总务省等下属部门,但经费并不包括日本公立行政法人等的运维补助费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 (总部长 :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 )于 2 0 0 1年 8月 2 8日召开总部大会 ,确定 2 0 0 2年度地震调查研究政府预算 ,概算总额是 1 0 7.7亿日元。在此之前 ,总部的政策委员会预算小委员会从 2 0 0 1年 4月起广泛听取有关行政部门的概算要求构想 ,在进行调查后 ,各省又据此作出概算。独立行政法人的运营费交付金有关事项 ,未在总额之内。2 0 0 2年地震调查研究政府预算概算总额为 2 0 0 1年度总额的 86.7%。在这次会议上 ,政策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原幸男根据调查观测等进展情况对推进总部1 997年 8月制定的“地震基础调…  相似文献   

7.
日本1999年度与地震调查研究有关的政府预算已经确定,总额约为187亿日元。在1998年12月确定的1998年度第3次补充修正预算中,日本政府已对高灵敏度地震观测设施等与地震调查研究有关的项目采取措施,预算额约为100亿日元。在1999年度预算案的主要项目中,科学技术厅用于基岩地震调查观测设施(高灵敏度地震仪、宽频带地震仪及电缆式海底地震仪)建设的资金约34亿日元;用于与地震有关的基础调查的资金(活断层调查等)为14.5亿日元。尤其是在高灵敏度地震观测设施方面,加上1998年3次补充修正预算,将…  相似文献   

8.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在2009年7月颁布了《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之后,接着又颁布了《长周期地震动预测地图》2009年试用版。  相似文献   

9.
日本活断层研究中心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生在 6年前 1 995年 1月 1 7日的兵库县南部地震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由于该地震是由内陆活断层运动诱发的大城市圈直下型地震 ,因此 ,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活断层的极大关心。虽然那时已知日本存在的活断层为数甚多 ,据说有 2 0 0 0余条 ,但现在回想起来 ,这一信息并未能在区域地震防灾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此 ,日本组建了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 (文部科学省 ) ,希望能在该总部的领导之下 ,进一步推动对活断层等的调查研究 ,并以新获取的高精度信息为基础 ,评估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开展区域性的震害预测。活断层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健全综合性推进有关地震实验研究所需的体制,进一步推动地震研究,日本科学技术厅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设置了“地震研究综合推进总部"(负责人为滨田和郎)。该总部下设地震顶报研究组(负责人冈田义光)治)、个组。、地壳现象基础研究组(负责人坂田正地震防灾研究组(负责人小川信行)三译白稼科学新闻》  相似文献   

11.
张元芳  任栋  陈珊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332-1336
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过去的第100年,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1]。针对海原地震遗迹保护情况进行统计,重点对宁夏段遗迹现状和保护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海原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对海原地震遗迹及相关地震遗迹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析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哈辉 《高原地震》2002,14(1):11-16
从震害损失评估、震后监测预报、初步科学考察、震后社会对策等几方面,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加强青藏构造块体及其边缘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测及防震减灾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震后工作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空间扫描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于构造应力场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通过应力场参数、最少样本量等多种参数的分区全时空扫描对比,全面总结了大华北地区1970~1999年5级以上地震前的中期和短期时间演化特征: 在最少样本为15时,震前2年左右在震中附近出现Y3≥2的高值异常区,于震前1年收缩、甚至消失,并常常在震前6个月左右时在震中处出现小范围的高值异常。预报效能R评分为0.3~0.5, P评分为0.4~0.6。研究结果还显示, 4级左右的中等地震前也存在Y3的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15.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震防灾规划是提高城镇综合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与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实施.重点回顾了我国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同时对美国、日本在建立防灾规划方面的情况也进行了介绍.通过编制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加强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在丽江地震中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综述了在这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并就未来的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总结与展望,以期国内外同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ynamic and static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building performance under sequential earthquakes and tsunami. A 10-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seismically designed Japanese vertical evacuation structure is adopted as a case study for the investigation. The case study building is first assessed under sequential earthquake and tsunami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the first time this is done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ing 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when the analysis procedure is systematically simplified by substituting different static approaches for the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in both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loading phases. Different unloading approaches are also tested for the cases when an earthquake pushover is adop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earthquake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followed by a transient free vibration and a tsunami variable depth pushover, provides the best alternative to full dynamic analyses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This structural analysis combination is recommended and has the advantage that it does not require the tsunami inundation time history to be known in advance. The proposed double pushover approach is instead deemed only suitable for the collapse assessment of regular low to mid-rise buildings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pse fragility functions. An important observation made is that sustained earthquake damage seems not to affect the tsunami resistance of the case study building when the fully dynam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the sequential loading. This observation will be the subject of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17.
2004年阳江5.2级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锦 《华南地震》2009,29(3):104-110
利用阳江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99年至2004年该区地震视应变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阳江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1年在阳江5.2级地震前出现视应变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逐渐靠近震中,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附近。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y and earthquakes or fault activities has been studi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Many researchers contribute themselves to the research field and made some progress (Gorny et al, 1988; Andrew et al, 2002; WANG and QIANG, 1995; ZHENG et al, 1996; QIANG and DIAN, 1998).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and its wide application to the field of seismology, more and more rese…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critical rainfall for debris flow triggering) after the ML 7.3 Chi-Chi earthquake in central Taiwan in 1999. Two study sites with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surveyed in the earthquake area. Streambe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debris flows between 1999 and 2006. During the 7-year study period, every debris flow event was identified, and the streambed characteri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was remarkably lower just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but gradually recovered. To date, this rainfall threshold is still lower than the original level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This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thresho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unt of sediment material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debris flow, which increased rapidly due to landslides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quake. With the increase in sediment material, the rainfall threshold was lowered severely during the first year following the Chi-Chi earthquake. However, heavy rainfalls mobilized the sediment material, causing debris flows and transporting sediment downstream. With the decrease in sediment material, the rainfall threshold recovered gradually over time. Furthermore, debris flows occurred only in the subbasins that had sufficient sediment material to cause significant movement. Hence,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sediment material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debris flow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笔者在参与“亚太地区减轻地震和海啸灾害技术开发及其整合(EqTAP)”大型研究项目所做的1976年中国年唐山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灾害的比较研究写成,着重论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风险管理和实施技术。为了使论述更为全面,本文还联系1990年代发生在美国、土耳其、印度、墨西哥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地震灾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