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4年东乌珠穆沁旗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并确定了2004年3月24日发生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与西乌珠穆沁旗交界处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深度。近震波形对震源机制有很好的约束,而远震体波对于震源深度分辨率很高,因此综合利用了近震和远震波形数据。对于近震宽频带波形记录,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利用远震直达P波、pP波和sP波的到时能较好的确定震源深度。综合利用近震宽频带波形和远震体波波形记录,反演得出2004年03月24日地震为逆冲型,震级为MW5.3。其两个节面分别为: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47°、22°、87°,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30°、68°、91°;震源深度为(12±2)km,是一个典型的浅源上地壳地震。与前震序列对比,节面Ⅰ是可能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张丽娜  韩立波  罗艳 《地震》2016,36(1):59-68
本文采用“剪切-粘贴”(CAP, Cut And Paste)方法, 分别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记录和全球地震台网宽频带记录, 独立反演和联合反演了云南盈江2014年5月24日5.6级和5月30日6.1级地震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 采用近震和远震数据联合反演结果更为稳定, 5月24日5.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分别为: 走向153°/倾向90°/滑动角171°和243°/81°/0°, 5月30日6.1级地震两个节面分别为172°/72°/180°和82°/90°/-18°。 两次地震断层参数较为接近, 均为走滑型地震,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认为其发震断层可能为近南北向苏典断裂。 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与震源区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利用其它方法得到的机制解相近, 也符合震源区的区域应力场特征。 两次地震反演最佳震源深度分别为8 km和6 km, 均为发生在上地壳的浅源地震, 表明苏典断裂在此部位可能并没有切割到地壳深部。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之间发生MS5.7地震.为了探讨其发震构造,本文首先利用近震宽频带波形记录,基于CrustModel2提供的速度模型,采用“裁剪-粘贴”(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分量,两个断层节面解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89°/59°/-40°和302°/55°/-141°,矩震级为5.3,矩心深度为4 km,采用该区其他速度结构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为6 km.通过分析近距离台站LGH的sPL波震相及远震距离澳大利亚台网上记录的sP波深度震相,进一步确认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4~8 km,是一次浅源地震.震后2天内的余震分布主要沿北西向分布,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推断,本次地震可能发生在北西向永宁断裂上.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6日3时,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发生了5.6级地震。此次地震是该地区100多年以来的最大地震,因该区地震活动性低,故需要对此次地震成因开展研究。本文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对该地震分别进行近震、远震以及近远震联合反演,得到了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其中联合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234°/81°/-170°;节面Ⅱ:143°/81°/-9°;震级为MW=5.6。为了验证近震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不同模型对近震数据进行反演测试,发现震源断层面解结果有3°的偏差,震源深度结果有0.5km偏差。CAP结果显示,该地震的质心深度为5.0km左右,属于浅源地震。同时,根据地震震源参数的标度分析,得到破裂区宽度约为7.0km,此次地震破裂区上缘可达1.4km深,下缘深度达8.4km。破裂上缘在该区域井的注水深度范围之内,由此推测该地震可能与当地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注水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 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 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 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并试验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的方法.选取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M≥3且信噪比高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序列中7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对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状态.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获取了26个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不同区域的台站反演结果进行叠加平均,以此区域平均S波速度作为本文震源机制反演使用的区域模型的S波速度;区域模型的P波速度由经验公式给出.反演稳定性测试表明,使用不同模型或对原始波形记录加入随机噪声的反演结果与原始反演相比,震源深度最大误差为1km,断层面各参数误差水平也很低,且显示的发震类型是一致的,其中随机噪声带来的误差小于模型带来的误差.主震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为:震源深度17km,矩震级6.47;节面Ⅰ走向213°,倾角51°,滑动角98°;节面Ⅱ走向20°,倾角40°,滑动角80°;显示芦山主震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发震构造可能是某个具有较大倾角的逆冲断层,而不是低缓的推覆构造的基底滑脱面.同时本文反演获取的73个M≥3余震的震源机制绝大多数也显示了类似的发震类型,逆冲型地震为67个,占92%,具有绝对优势;走滑型地震为5个,正断型地震为1个.其中5个走滑型地震中的4个均分布在震源区的东北端.整个芦山地震序列深度集中在12~20km,且沿震源区短轴的余震深度剖面有自西向东呈逐步变浅的趋势,呈现清晰的铲形断面结构,结合本地地质构造,可以推断芦山地震序列主要发生在龙门山前山断裂以东的逆冲推覆体内的一个隐伏断裂上.P轴方位角优势方位与区域应力场及汶川震源区南段的相一致,表明芦山序列地震活动主要受区域应力场控制,且汶川震后该区应该不存在应力场变化.P轴仰角随深度分布则显示了孕震层在浅部为脆性上地壳,而深部已经进入了中地壳低速层.断层面的几何形态简单,倾角均值在不同深度保持稳定在55°左右,与主震倾角接近,这与汶川震源区南段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与此次芦山发震断裂在断层面几何形态上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确定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 )7.0地震震源深度其发震机理,利用四川、甘肃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波形数据,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首先,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九寨沟M_(S )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243°/倾角87°/滑动角-158°,节面Ⅱ走向151°/倾角68°/滑动角-3°,矩震级为M_(W )6.5,矩心深度为8 km;然后,采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与gCAP方法结果相差不大,矩心深度为7 km;最后,通过sPn震相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此次地震初始破裂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深度约为12 km。研究表明,九寨沟M_(S )7.0地震的矩心深度为7—8 km,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2 km。  相似文献   

8.
赵博  高原  马延路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3):1006-1020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N,8.8 km).利用远场Rayleigh面波振幅的频谱陷波相,通过理论地震图的波形拟合,测定了主震震源深度为7.5 km.由于使用了远场数据,基本避免了区域速度模型对深度定位产生的影响,确定的震源深度准确度优于传统的走时定位.本文使用云南省区域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对主震及29个ML3.5以上余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为节面I走向143°/倾角80°/滑动角-165°,节面II走向50°/倾角75°/滑动角-10°,矩震级为MW6.0.根据余震序列分布情况,推断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利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力轴数据,反演得到震源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NS向(7°).本文研究表明,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与上地壳各向异性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国家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5.7、5.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利用IRIS提供的远震记录深度震相(P、PP、SP)进一步确定了震源深度,最后结合地震序列分布、地震烈度分布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彝良5.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243°、倾角62°、滑动角149°,节面Ⅱ走向349°、倾角63°、滑动角32°;5.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241°、倾角37°、滑动角162°,节面Ⅱ走向346°、倾角79°、滑动角54°,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E走向的石门断裂,震源矩心深度均为6 km左右,表明地震的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地壳浅部,这也是导致震区严重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确定,对于地震研究及孕震机理解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东北几次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吉林松原地区,分析震源机制,对认识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孕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17年7月23日吉林松原发生4.9级地震,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7.0°,倾角66.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212.1°,倾角79.1°,滑动角155.5°;震源深度6.9 km,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为走滑型。  相似文献   

11.
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参数的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改进了传统基于近震波形数据的点源震源参数反演的Cut And Paste(CAP)方法,实现了近震Pnl波、面波和远震P波、SH波的联合反演的CAPjoint算法.对2010年3月高雄地震,分别进行单独反演以及联合反演,获得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及深度,其中联合反演所得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参数为,节面1:走向317°,倾角36°,滑移角52°,节面2:走向181°,倾角62°,滑移角114°,深度为21 km.并对不同震中距波形对本次地震以及几种典型机制解断层几何参数的敏感性进行测试.为验证联合反演方法的可靠性,本文采用重抽样思想发展而来的Bootstrap方法,对近震数据的子集及其与远震数据的联合反演所得的参数进行统计,验证了在稀疏近台条件下联合反演中添加远震数据对地震震源参数约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19 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相似文献   

13.
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发生M_S 5.0地震,基于国家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4个宽频带台的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进行反演,得到其震源机制:节面Ⅰ:走向175°,倾角70°,滑动角-18°;节面Ⅱ:走向271°,倾角73°,滑动角-159°;震源矩心深度约9 km。结合主震震中位置、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地震烈度等值线图及区域地质背景,讨论此次巧家MS 5.0地震的发震断层,初步判定,包谷垴—小河断裂的雁列状次级隐伏构造走向SSE,具高角度左旋走滑性质,可能为其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次为212°/44°/92°.然后采用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方法(CAPjoint),反演了地震矩心深度和点源近似下双力偶解,表明地震发生在12 km深度,发震断层面参数为212°/47°/93°.通过分析波形反演中深度和震源区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断层面倾角的影响,并结合短期余震机制解,认为芦山MS7.0地震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相似文献   

15.
利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量宽频带波形资料对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的MS5.7地震进行了全波形矩张量反演,获取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位置;并使用震源-矩心方法讨论了该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结果显示:松原MS5.7地震的矩震级为MW5.2,矩心位置为(45.225°N,124.685°E),矩心深度为7 km。震源机制解参数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17°,82°和164°;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9°,74°和8°;双力偶成分占96.4%,方差减少为93%。震源?矩心图显示震源更接近节面Ⅰ,与北东向的扶余—肇东断裂走向及倾角一致,因此,推测扶余—肇东断裂为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sPn和Pn震相走时差计算的2014年2月28日石嘴山M_L4.4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21±0.277km;分析不同震源深度下民勤台的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拟合结果,得到震源深度为7~8km。研究认为,石嘴山M_L4.4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浅和沉积层较厚是此次地震震感较强的主要原因。另外,合理选取地震波形数据和震相识别方法,可有效提高s 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可靠性。为便于应用,本文还给出了宁夏地区地震震源分别位于上地壳和下地壳时sPn和Pn震相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对应关系表。  相似文献   

17.
2020年6月9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发生ML3.4地震,该地震发生在1709年中卫南7?级地震的极震区内,且震中位于以往弱震相对偏少的地区。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矩心深度,并用Hash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且得出了两种方法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g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255°,倾角79°,滑动角?20°;节面II走向348°,倾角70°,滑动角?168°,震源矩心深度为12 km。而Hash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344°,倾角89°,滑动角176°;节面II走向74°,倾角86°,滑动角1°。两种方法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I走向255°,倾角87°,滑动角?11°;节面II走向346°,倾角80°,滑动角?176°,主压应力轴走向主要为NE向,其中gCAP方法结果与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相对最小,为12.09°。结合过去地质构造资料,推测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主要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且断层面为NEE向节面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使用ISOLA波形反演方法,对2010年1月15日濮阳4.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为:节面A:走向63°,倾角89°滑动角134°;节面B:走向153°,倾角44°,滑动角1°;标量地震矩1.0×10^15N·m,震源深度5km。研究发现,由于使用相对简化的速度模型,波形拟合程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西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绘制余震空间分布。反演得到,节面Ⅰ:走向285°,倾角47°,滑动角70°;节面Ⅱ:走向133°,倾角46.6°,滑动角110.1°,矩心深度约19.0 km。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逆冲为主兼少量走滑型地震,节面Ⅰ走向与NW向嘉黎—察隅断裂走向一致,余震空间展布也与断裂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