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基础上,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及与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余震频次估计方法 ,研究了汶川地震余震区及附近不同区域内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相关的“直接”余震频次。结果显示,主震破裂带尤其是主震破裂带南段的“直接”余震频次明显低于实际情况,其原因在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导致的主震破裂面上应力水平的降低。研究结果还显示,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与震级下限有关。对ML4以上余震,持续时间约为震后15~16个月;对ML3.5以上余震,接近60个月。在上述时段内,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直接”余震占全部余震的比例为44.7%~48.6%。这表明,即使在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有效”作用时段内,主震破裂面上也大约有50%的余震活动不是缘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这可能与震后余滑及粘弹松弛等时间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万永革 《山西地震》2006,(1):16-21,28
采用文献[1]计算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变场的解析表达式,对云南禄劝地震的15次余震,计算了主震在余震节面上产生的正应力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正应力变化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否对余震有触发作用。结果表明,主震产生的正应力变化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有利于”余震的发生。另外,还比较了运用与主震相同的余震机制和反演得到的余震机制在库仑破裂模型中计算结果的差异。使用反演的余震机制得出的结果稍优于假定余震与主震有相同震源机制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万永革 《山西地震》2005,(B09):29-29
采用Okada(1992)计算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变场的解析表达式,对云南禄劝地震的15次余震,计算了主震在余震节面上产生的正应力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分析了正应力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是否对余震有触发作用。结果表明,主震产生的正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有利于”余震的发生。另外,还比较了运用与主震相同的余震机制和反演得到的余震机制在库仑破裂模型中计算结果的差异。使用反演的余震机制得出的结果稍优于假定余震与主震有相同震源机制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触发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即龙门山断裂带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情况,并计算主震发生后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讨论了地震触发与余震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分为二段,西南段和东北段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同处一条断裂带上,但两者之间地震活动没有联系.汶川8.0级主震发生之后,在空间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分区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川至青川之间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大于+0.05 MPa,主震对该地区后续ML≥5.0余震的发生存在着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ψ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强余震的两个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主震在4.8级余震节面Ⅰ、Ⅱ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值,分别为0.48 MPa和0.02 MPa.主震在节面Ⅰ、Ⅱ上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十分接近.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震断层的右侧,应力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震中南部.统计显示:绝大部分余震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内,尤其是在节面Ⅰ上,表明主震破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4.8级余震的发生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多数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触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平  傅征祥  田勤俭  刘桂萍  刘杰 《地震》2004,24(2):38-46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地震,震后发生了多次MS>5.0的强余震。文中计算了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后,主震分别在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结果表明,有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CFS>0)的地区,增加的范围为10-2~10-1MPa;有1次强余震按2种震源机制解结果给出的破裂面计算,得到2种结果,分别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和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可能是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龙门山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带、地表附加重力影响,建立能反映地表起伏和岩石圈分层结构的龙门山地区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观测值为约束条件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机理。通过分析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探讨了2次地震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以及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大部分由其主震触发,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余震有约6.78%的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在芦山地震主震位置的增加值约为0.016MPa,如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库仑破裂应力年累积速率按照0.4×10-3-0.6×10-3MPa·a-1计算,汶川地震使芦山地震提前了约27-40年。计算还表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虎牙断裂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这些断裂带在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计算和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巨震在其强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该变化对强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汶川主震后15天内发生的7次Mw≥5.5强余震均受到了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综合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万永革 《山西地震》2005,(Z1):29-29
采用Okada(1992)计算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变场的解析表达式,对云南禄劝地震的15次余震,计算了主震在余震节面上产生的正应力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1,27(4):396-402
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在考虑震源区附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础上,由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最容易破裂的余震断层面,进而计算玉树主震在上述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态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与余震分布较为吻合,说明玉树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利用相同方法计算了玉树主震对周边更大范围内地震的应力触发影响,发现大部分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基本一致,中小地震大多发生在正向触发区域,但量值较小.对余震断层面与主震完全一致的情形进行了同样的计算,与前述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显示,考虑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方式所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能够更好地与余震及区域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on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s.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outcrop analysi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ystem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is outlined in this paper. Altogether 35 third-order sequences, 12 supersequences, 4 supersequence sets and 2 mega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sequence boundaries have been documented with an integrated examination of outcrop,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and the ages of these sequence boundaries have been calibr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with biostrati-graphy.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good correlation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among Tarim,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platforms. This may illustr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carbonate sequences in these three platform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regional or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This form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esolution chronostratigraphic system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in the three platform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解孟雨  史保平 《地震学报》2018,40(3):304-315
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W7.9地震后的余震目录,采用2004年Shcherbakov和Turcotte提出的最大余震震级推断法,给出了最大余震震级的估计值。结果表明,采用现有的余震数据,在大震级区间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余震缺失,这造成了余震数据与Gutenberg-Richter定律曲线在大震级区间的差异,导致推断的最大余震震级与使用目录中的最大余震震级存在明显差异。利用震级与断层长度或地表破裂长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可以看出,由灌县—江油断裂的破裂尺度得到的震级与推断最大余震震级基本一致。根据前人给出的断层摩擦失稳时间模型和Brune近断层质点运动模型,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汶川地震北川—映秀断裂对灌县—江油断裂的触发作用,认为北川—映秀断裂破裂所辐射出的S波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灌县—江油断裂发生失稳,进而产生宏观破裂并形成地震,因此由灌县—江油断裂破裂形成的地震可能为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   相似文献   

13.
The Miocene sequence of felsic extrusive rocks of about 1000 m total thickness on Gran Canaria is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1. A lower unit of trachytic rhyolites (lavas, composite flows, ignimbrites) characterized by a phenocryst assemblage of anorthoclase (Or15–20, wt%), clinopyroxene, hypersthene (amphibole substituted for both in ignimbrites), and Fe/Ti-oxides. The commonest groundmass minerals are anorthoclase and alkali-amphibole, with minor quartz and aegirine.
  2. A middle unit of comenditic and pantelleritic ignimbrites characterized by anorthoclase (Or20–32) and amphibole. Phenocryst minerals restricted to individual flows are Fe/Ti-oxides (several comendites), clinopyroxene, biotite, and sphene. The commonest groundmass minerals are anorthoclase and Tiaegirine, with lesser katophorite, arfvedsonite and quartz.
  3. An upper unit of trachvtic and phonolitic ignimbites and lava flows (normative ne rarety exceeding 10%) with nepheline phonolite lava flow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bundant upwards. The ignimbrites have mostly anorthoclase (Or30-04), and biotite, with rarer Fe/Ti-oxides, hornblende, and clinopyroxene. The commonest groundmass minerals are anorthoclase, aegirine, and alkali-amphiboles, and in some flows nepheline.
The change from Na-rich to K-rich anorthoclase upwards in the sequence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over 50 new stratigraphically controlled chemical analyses that the Na2O/K2O-ratio decreases within the sequence.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crystal iractionation processes and this effect is independent of probable loss of Na on post-eruptive crystallization. While hydroxyl-bearing phenocryst minerals are absent from all rocks called lava in the field, they are ubiquitous in the ignimbrit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Pu2o in the generation of suspension-type cruptions. Compositional gradients must have been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in the small magma chambers that existed beneath Gran Canaria, resulting in a wide range of compositionally zoned or mixe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1月24日发生在山西河津与万荣交界的4.8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对于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地震现场考察结果依据等震线图、余震分布特征,对震中区附近的主要活动断裂进行逐个排查分析,最终确定为NW向的西辛封断裂.  相似文献   

15.
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地震》2006,26(1):10-18
2000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5地震,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发生了MS6.2、MS6.1地震。这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滇中块体,震中位置相距42.5 km,构造、应力背景相似,但序列类型不同,时间间隔短。为深入研究姚安地震和大姚地震序列的特征,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2000年姚安地震和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它们的地震矩M0均在1012~1014N.m,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式,利用此关系式可计算出给定地震矩的拐角频率估计值fa,进而可分析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的时间变化曲线。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及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姚安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4.3级和4.6级强余震前均有一个上升-下降过程,反映余震区应力场有一个增高-下降过程;大姚地震序列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MS≥4.6强余震发生之前均会出现高值异常,但在MS4.6~4.7地震之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时间短,在MS6.1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较长。文中结合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序列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平潭海域地震层序及地层层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进行浅部地质勘探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应用DAS-1型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对平潭海域地层层序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根据地震反射波及反射界面特征,共划分出T01、T11、T02、T03、T04、T05及Tg等七个反射界面,其中以角度不整合界面T03为界将本区的沉积地层划为两大套,二者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Tg为地震勘探的声波基底.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地震反射层划为不同的七个地震层序,即:Ⅰ(海底面~T01)、Ⅱ(T01~T11)、Ⅲ(T11~T02)、Ⅳ(T02~T03)、Ⅴ(T03~T04)、Ⅵ(T03、T04~T05)及Ⅶ(T05~Tg)层序.经与研究区内以及相邻海域已知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大致确定该海域七个不同地震层序的地质年代分别为:Q3~Q4、Q2、N2、N1、E2、E1、K2,研究区域的沉积基底可能由中生代(J3~K1)中酸性火山岩系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或混合岩组成.  相似文献   

17.
对1970年以来西藏地区139组5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进行统计及特征分析,发现西藏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序列以主—余型和孤立型为主,约占79.1%。随主震震级的增加,主—余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孤立型和多震型所占比例减少。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震级余震在主震后3个月内发生。西藏地区多震型地震主要发生西藏中强以上地震活跃时段,因此在西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频度较高时需注意多震型地震的发生。从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来看,孤立型地震和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构造相对单一的地区,而多震型地震则大多发生在构造复杂且存在多组构造交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收集整理了我国大陆东部地区44 组水库地震序列,其中震群型32 组,主余型和孤立型12 组。分别计算了44 组序列的h 值、b 值、归一化熵值K、能量均匀度U、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 等5 个序列参数。在95% 的置信水平下,对每一参数分震群型、主余型加孤立型两大类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h、U、ρ 值对水库地震序列类型的分类能力不强;b 值平均值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数值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K 值差异性显著,K = 0. 35 可作为区分震群型与主余型加孤立型两类水库地震序列的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上述5 个参数为自变量的Fisher 判别函数,用于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结果显示,所有数据全部参与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回溯性内符判别检验,识别正确率为97. 6% ;利用32 组序列参数参与判别函数建立,另外10 组进行外推检验,识别正确率为100% ,表明上述综合判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水库地震序列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宁河地震序列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天津宁河地震序列的发生,使天津市大部分地区明显有感,震中烈度V度。分析结果表明,宁河地震序列从空间、时间、强度分布等方面均具有震群性质的基本特征,但余震贫乏、序列的频度和强度衰减快,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震群;宁河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靠近唐山余震区的西南端,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征;3次4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一致,可能与震源区构造复杂有关,是震源区调整让位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震源区应力仍在调整中。  相似文献   

20.
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在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中,地震资料的应用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统计学特征的应用对解决薄层分析、岩性预测、物性预列、压力预列、含油气性预列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尽管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最后对该方面研究做了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