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滇地震预报实验场高精度氢观测台阵建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云龙  刘耀炜  张磊  李营  陈志  包创  梁宏  陈学芬  杨耀 《地震》2018,38(3):35-48
氢气动态与断裂活动、 地震的关系密切。 在川滇实验场范围内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选取典型场地, 建设由连续观测点和定期观测点组成的观测台阵, 开展连续高精度氢浓度、 同深度地温和环境气温、 气压同步观测, 进行氢气观测技术研究工作。 着重介绍高精度氢地震观测台阵的设计思路、 建设内容以及运行情况, 并分析了观测数据。 结果表明, 观测台阵建设的技术指标达到设计目标, 并讨论出了断裂带土壤氢气连续观测与定期观测点的建设方案与技术指标。 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数据显示, 氢气浓度背景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 暗示了不同构造区氢气浓度的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2.
断裂带H2浓度变化与断裂活动、地震发生的短临阶段有密切关系。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选取典型构造位置,建设断层逸出氢气连续观测固定点5个,定点流动观测点12个,组成实验观测台网。在连续观测固定点开展高精度氢气浓度、气温、气压同机观测,同时观测同深度地温,进行高精度氢地震观测示范研究。本文主要以5个连续观测固定点2017年的观测数据为样本,结合流动观测数据,分析总结实验台网观测数据变化的日动态、月动态和年动态特征,浅析氢气浓度数据变化与地温、气温、气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ATG-6118H痕量氢在线自动分析仪,在朱夏-商丹断裂带南阳地区布设独山、马山口2个氢气观测台,研究设备取气深度、抽气时间设置长短对观测断层氢气浓度的影响,从而为利用痕量氢设备进行断层氢气观测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表明:①取气深度越浅,观测到的氢气浓度越高,日变化幅度越大;②集气管内氢气浓度偏低时,抽气时间设置略高于导气管路排空时间,氢气浓度明显变化,否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钟骏  王博  闫玮  马玉川 《地震学报》2021,43(5):615-627
首先对阿克苏断层氢气浓度观测资料的周期成分进行了时频分析,然后分别利用线性回归和互相关方法分析了气温、气压与氢气浓度年周期成分的关系,并利用Molchan图表法对阿克苏断层氢气的映震效能进行了定量检验。结果显示:① 阿克苏断层氢气浓度具有清晰的年周期和半日周期成分;② 阿克苏断层氢气浓度的年周期动态变化与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气压的相关性一般,表明其年周期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③ 阿克苏断层氢气浓度异常对观测点周边中强以上地震的反应较灵敏,映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正>断层气是地球内部气体及挥发组分不断沿着活动板块和活动块体边界以及其他活动性断裂等地壳薄弱地带向地表迁移和释放的气体。氢气逸出对断层的运动、地震的发生有直接的诱发作用。由于断裂带岩层中氢浓度背景值较低,即土壤中氢气的背景值约为0.5×10-6,因此,氢浓度观测受到观测技术的限制而未能在地震预报中得到充分应用。近年来,随着氢气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研制出的痕量氢自动分析仪能够满足地震系统观测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痕量氢气连续观测仪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裂带氢气浓度连续观测是获取深部构造活动的重要气体地球化学指标之一。由于断裂带岩层氢气浓度背景值较低,因此检验和分析氢气观测仪器的绝对检出限以及仪器稳定性便是选择高效能氢气浓度观测仪器的重要环节。在中条山山前断裂的夏县东郭测点开展了同一取样点相同环境的2套痕量氢气观测仪器对比实验,从记录的资料分析,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变化形态基本一致,但在细节上稍有差别,通过拟合分析,使用相关系数进行校正后,两条曲线基本重合。结果表明,痕量氢气自动分析仪稳定好,灵敏度高,观测结果一致,且实现了数字化,能够满足地震活动监测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9个观测点2016—2021年的土壤气体氡浓度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其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与断裂带滑动速率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进行地震危险区段判定。研究表明: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土壤气体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断层土壤气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和断裂滑动速率具有较好的耦合性。研究结论可以提供研究区深部地下流体活动的证据,对进一步研究追踪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和活动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震》2015,(4)
本文介绍了氢的化学与地球化学特性及氢气与地震的关系,论证了利用断层带氢气观测突破地震短临预报难关的可能性。氢(H)是粒径最小,质量最轻,迁移速度最快,穿透力最强的元素。氢气(H2)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0.5ppm),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n~n×102 ppm),集中分布在5~8km深度,主要释放于断层带上。H2动态与断裂活动、地震活动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地震前n~n×10天常常表现出信噪比很高的异常,因此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将断层带H2观测用于地震预报,但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进展缓慢。随着ATG-6118H型数字化测氢仪的研制成功,在地震台站连续观测H2有了可能。鉴于上述情况,文中提出了在较大的地震断层带上成网观测断层带土壤气H2的思想,并对网的布设原则与规模、观测点的选择与观测孔建设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形变综合观测对地表构造变形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应用GPS、断层观测速率分析断裂带变形的方法,定量计算断裂带两侧单元的滑动和应变率,同时其点位分布、断层约束、时间尺度归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区域网速度场资料以及同期跨断层观测资料对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率、应变率进行试算,结果显示1999-2001年、2004-2007年鲜水河断裂南段出现应变率增大和应变轴转向.  相似文献   

10.
氢气被认为是反应断裂活动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组分之一。研究影响断裂带氢浓度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科学分析断裂带氢与构造活动关系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河南内乡马山口断层气氢气浓度与辅助测项的连续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氢浓度变化与地温、气温、气压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氢气浓度日变化极值介于气温和地温之间,极值点靠近地温一侧。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进一步证明,地温、温度对氢气浓度均有影响,但地温影响更显著,气压影响不显著。总体来讲,氢浓度会受到地温和气温的双重影响,但与地温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1960年开始对中国海进行地球物理系统调查,经过30年积累了丰富的测控、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应用“一、二、三、多”的综合解释原则,编绘并出版了比例尺为1:5M的“中国海区及领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992),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国海的一些地球物理现象,进而讨论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历史,提出了中国对海底油气资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北地区4次6级强震前一定范围内中小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在强震发生前中小地震的活动有两个不同的时段:(1)中小地震频次高、分布有序性低的A时段和中小地震频次低、分布有序性高的B时段;(2)中小地震的活动在某些方位上呈现优势分布。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测震台网自"十五"数字化网络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华南速度模型。多年的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结果显示,华南速度模型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2016年开始使用的内蒙古2015速度模型也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各区域地震定位的需求。本文对内蒙古地区2009~2016年记录的所有M_L≥3.0地震震相数据利用速度拟合和折合走时方法,反演适合内蒙古西部、东部、中部各区域的分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并对西部速度模型、东部速度模型、中部速度模型进行应用对比分析。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定位误差较小,可靠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火山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火山灾害区划图编制现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F0101(1))有关条款的详细剖析,发震构造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曾经是地震震源的地质构造;二是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地震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是判定发震构造的两条基本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构造类比原则的应用往往存在较大难度,对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定尤其如此。文中提出:对中强地震构造带地貌差异性和第四纪地层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可能提供识别发生中强地震地质构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波反演研究南天山中西段的震源深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天山中西段位于塔里木块体与西昆仑之间,地震频发。本文利用基于波形反演的CAP方法对南天山中西段地震震源深度进行了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与用到时定位得到的震源深度进行了对比,发现用到时定位得到的震源深度整体偏浅。同时,南天山中段山前地区震源深度比南天山中段中部地区震源深度浅,南天山由西往东呈现震源深度变浅的趋势。南天山中西段震源深度整体分布在15—23km,有明显的地震活动深度下界。  相似文献   

16.
1997-2004年伽师地区6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各类有关基础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可靠完整的1997—2004年伽师地震目录,并以此为准进一步分析了各次6级地震序列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伽师地震序列可分为3个活动阶段,第一活动阶段又可分为3个活动过程;(2)伽师地震序列中孤立型地震6值高、五值低、能量比大于99.9%,震后3天余震即为序列中最大余震。双震型地震6值低、五值为0.1,能量比介于99.0%-99.4%之间。主余型地震6值介于孤立型和双震型之间、五值为0.02-0.05、能量比小于99.4%;(3)以3级地震为研究对象,6级地震发生前3天3级地震以平静居多,且存在20天左右的相对平静期,这种现象与新疆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现象相一致。(4)在伽师序列中可以各次6级地震序列前3天估算的最大余震作为该序列的后续预测震级,其平均误差为0.3级.  相似文献   

17.
静中动判据、异年倍九律、三性法、高山峰指标是郭增建研究组提出的中期与短期的预测指标。用这几个指标回顾性地讨论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南MS7.3级地震的中期和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立明  王振亚  兰丛欣 《地震》1999,19(4):372-378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7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并探讨了物理解释。结果表明,本地区≥7级地震空间上受区内主要活动断裂控制,发震间隔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本地区≥7级地震的孕震演化过程具有共性行为,表现为孕震构造10年尺度的大范围中强震平静,研究区2~5年尺度的中强震频发,末次中强震的时空任意性等特征,对区域地震分析预报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新疆喀什—乌恰地区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用BLOC86程序初步定位,根据射线追踪原理,给出相对精细的P波速度模型。由此模型,用JHD联合震中定位方法对记到的小震进行精确定位,并对定位精度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重力资料的南海及邻区断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裂构造作为重力异常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成果,它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地质界线以断裂为界,有些能源或矿产资源与断裂伴生.本文利用重力异常,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断裂识别方法推断了南海及邻区主要断裂平面分布位置,首次采用重力异常曲率属性方法反演了南海及邻区主要断裂视深度.在南海及邻区推断断裂57条,其中一级断裂14条,二级断裂43条;断裂走向以NE和NW向为主,其次为NEE、NWW和NNE向以及NNW、EW和近SN向;一级断裂长度大部分为600~1400 km,二级断裂长度大部分为400~900 km;断裂视深度约为2~10 km,其中一级断裂视深度大部分为2~10 km,二级断裂视深度大部分为2~8 km.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海及邻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