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包围的两次高值异常区重叠部位。两次强震前滇西北波速比月均值均持续低值异常数年后,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明显的偏离平均值,当高、低值异常均趋于正常时,强震的孕育进入短临阶段。进一步研究波速比高、低值异常区的数值分布,显示出:第一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低值异常区和第二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小和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这些波速比最大、最小的地震距主震的距离不超过60km。  相似文献   

2.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3.
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分区波速比时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4日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中南部发生了河北文安MS5.1地震. 此次地震为该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投入运行以来发生的最强地震事件. 本文利用多台和达法, 分析处理了首都圈107个数字地震台站2002——2007年判读的大量震相数据. 为提高波速比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 对波速比计算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多方面限定. 例如, 地震发生位置相对集中, 台站选取范围有限, 参与计算到时数据在5个以上, 以及线性拟合精度高、 误差低等. 经这些限定条件后的研究发现, 文安地震前, 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正常——降低——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 震前1年, 出现波速比较明显降低过程, 异常持续时间1年左右; 同期邢台、 京西北、京西南、 京津和北京地区波速比的变化则基本平稳. 文安地震发生后, 文安和唐山地区的波速比恢复正常的平稳变化状态. 通过波速比计算结果的误差和稳定性分析认为, 文安地震前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杨选  康英  林向东 《华南地震》2012,(Z1):64-72
使用和达法计算了新丰江水库库区及周边2007-06~2012-03期间的ML1.5级以上313个地震的平均波速比,以此研究2012-02-16 ML5.2级地震前后平均波速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后,震前波速比变化反而没有早期的明显,但通过T法校验后仍然存在前7个月开始下降的异常现象,此外还发现这一阶段波速比随水库畜水位的变化有反常的表现。将异常阶段发生的地震用固定震中方法交汇得到该地震的异常区空间分布,其异常区的面积约500 km2,最大线度约为26 km,走向大致与此地震破裂方位一致。异常的持续时间和异常区的面积均符合天然地震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1993年10月26日青海托来6.0级地震前河西祁连山中西部的波连比异常并进一步讨论了中短期预报指标。通过托来地震研究得到,波速比低值集中区边缘与低波速比异常值地震条带交汇区可能为未来主震位置,波速比低值在多次中强震后仍然继续异常以及波速比在震前1─6个月显著回升可分别作为较强地震趋势异常和地震发生的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6.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及邻区地震波的震相资料,根据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的原理,研发了波速比的计算程序,并对大台网和小台网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小台网资料对波速比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此外还分析了台网布局对计算波速比的影响,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加入远近台波速比值限制后,波速比变化范围减小,异常时间段也更为清晰,因此在在计算波速比时间进程时需要加远近台波速比限制。本文计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7次中强地震前的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其中5次地震前存在低波速比异常,同时通过震例总结表明华东地区MS5.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3°×3°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MS4.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2°×2°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相对比较合理,与相应强度地震的孕震范围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7.
收集、整理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5月至2017年9月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重点分析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西侧的茂县地震台,在发震前2年左右,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约一年半的下降异常;发震前半年左右,波速比出现明显回返特征,波速比回返至均值上下时即发生九寨沟MS 7.0地震;震源区周边其他6个地震台波速比在发震前变化较平稳。茂县地震台波速比低值异常对判定九寨沟MS 7.0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存在孕震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发  戚浩  郁见芳 《山西地震》2012,(3):4-6,12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安庆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台法,计算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4.8级地震余震的波速比及利用Matlap程序计算其卓越频率,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波速比存在高低值异常分布,低值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对应地震的高频度、高强度阶段,表明该地震序列是在波速比低值异常状态下发生;处于序列后半段的余震,波速比则呈现整体高值状态,并沿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可能是受到震源区应力调整的影响。而整个序列波速比的平均值为1.740与该区域背景值1.730基本一致,可能反映了该区域基本处于较稳定状态,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主震后,波速比开始上升,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下降的趋势,震后开始回升。3)主震后,纵横波卓越频率比迅速下降,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现异常低值(<1.0)的状态,之后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较大余震。这些结果可为较大余震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疆和静5.6级地震前波速比异常震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新疆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和静5.6级地震前后波速比资料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果:①空间分布上,和静5.6级地震前,形成一个椭圆形低值异常区,且椭圆长半轴约70km,短半轴约65km,椭圆走向NE,和静5.6级地震则发生在该椭圆区域的西偏北部边缘;②时间进程上,和静5.6级地震前出现大约10个月的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一个月出现明显的高值突跳点,波速比形成正常-降低-高值突跳-发震的模式.计算过程中,波速比误差控制在0.05之内,相关系数达99.O%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年1月-2008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事件直达波到时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吴忠-灵武地区该时段内MS ≥ 5.0地震发生前波速比变化进行回溯性分析,并对该区未来短期内震情趋势进行研判,所得结果表明:①吴忠-灵武地区MS ≥ 5.0地震前波速比存在正常→降低→上升(恢复)→发震的异常变化过程;②研究区台站出现波速比异常,其空间分布对发震位置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发震位置可能位于波速比下降台站或存在异常台站所连线的多边形边缘或内部;③据近期扫描结果,海原地震台波速比异常较显著,需密切关注宁夏南部及邻区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选用首都圈测震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2014年小震波速比值,系统分析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中强震孕震过程的前兆信息。为了保证多台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对其计算条件进行了合理限制。计算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多次波速比低值异常,在震源区附近存在显著的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发震地点多为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发生的某些强震及中强震(MS>5.0)的波速比异常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地震的波速比异常的一些共同特征,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态、异常特征量(异常持续时间与异常幅度)和异常的统计分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波速比异常的特性与地震序列类型、震源深度及震源机制的关系,探索了波速比异常与波速异常间的关系.最后还指出了地震活动性与波速比异常的某种对应关系,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62级地震前,该地区波速比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下降—低值—恢复—下降—发震的过程。空间分布则为近似椭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地震平静。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14.
门源东北4.2级地震前湟源台、门源台的波速比异常特征分析1引言波速比异常是地震前兆现象之一,国内外的许多震例己经说明,在较大地震前地震波速或波速比出现较明显的异常变化,一般认为:地震发生前存在应力在未来震源区集中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孕...  相似文献   

15.
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147次地震的资料。结果表明,主震前地震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现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至少在主震前四年已出现,最大异常幅度为10%左右,负异常结束后十个月发生主震。主震前波速比异常区较大;而震源附近的小区域,仅在全区波速比回升后的临震前才出现了急剧的负异常。主震前横波速度变化不大,纵波和虚波速度出现异常变化。在一次4.8级强余震前两个月,波速比也出现了负异常。 本文还分析了8次人工爆破,但未发现主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关于波速比异常的原因,初步认为是岩石在构造应力的集中作用下,弹性性质发生变化、内部出现大量微裂隙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中出现于震前2年左右,表现为波速比、震源深度异常增多,震前1年左右异常则逐步减少;伴随着云南第四强震活跃期的开始—结束的过程,云南地区的波速比也经历了下降—恢复的准同步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  相似文献   

18.
张喜玲 《地震》1994,(4):37-43
本文应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以滇西腾冲台,洱源台为例,研究了滇西地区1982-1990年近十次中强震在地震前的波速变化,对提取该地区孕震的前兆信息作了初步的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前的单台波速比异常的共同特征,以及单台波速比变化的时间进程和波速比异常的平面图象,得出:1.单台波速比的异常幅度一般在0.04-0.11之间;2.异常时间与震级大小有关;3.中强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及甘肃台网记录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对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的波速比异常变化作了初步探讨.所得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前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Vp/Vs异常期及恢复期均较短,异常区在偏于主震震中南面的四川境内,其范围较大.Vp/Vs异常的某些特点显示出这次地震与1973年8月松潘—南坪6.5级地震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结合这一地区波速比异常变化的特点,本文对波速比回返问题和波速异常区叠加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荷泽5.9级地震前小震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荷泽附近大约2°×2°范围内出现了持续两年的小震波速比低值异常集中分布区,当集中区内波速比回升到极大值后小震活动平静,然后波速比低值区向外围扩散,当外围出现波速比极小值且逐渐回升后,在低值集中区内主震发生。震前小震波速比低值异常持续三年,直到主震前半个月波速比恢复正常。最后本文对波速比异常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