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嘉璐 《地球》2009,(6):15-15
今年9月.是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发表二十周年.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在一起.召开这个纪念大会.很有意义。首先.我想在这里就小平同志这8个宇题词的深刻内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个题词不仅仅是为长城修缮题写的,前提是“爱我中华”。因为爱我中华.所以才修长城.用对长城的保护来体现对中华的热爱。  相似文献   

2.
欣言 《地球》2009,(6):56-56
风光摄影家李少白拍摄故宫.采用独特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博大、深邃的世界;他拍撮的长城,尽显“野味”,让长城还归于平凡和原生状态。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中国长城博物馆,也是唯一的“国”字头的长城博物馆矗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当时.无论是展览的内容.抑或表现方式。从今天的视角观察.未免失于浅薄和简陋。2008年.北京奥运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的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经过一年时间的遍及长城内外的文物搜集.经过精心打造,200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目”.  相似文献   

4.
赵忠波 《地球》2009,(6):43-43
大伙儿们拍长城,总要表现的是长城的磅礴气势.苍凉风骨,深厚文化,好像不如此.即是不人流的长城片。我以为.其实长城真的就是一堵墙.一堵很长很长的墙。是阻挡敌兵入侵的一种屏障,而且还真的没挡住.外族军队还是跨过万里长城.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5.
曾凡祥 《地球》2010,(1):5-5
共和国的脊梁——长城,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到西北嘉峪关,犹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蜿蜒起伏,绵延万里。 此作品摄于2008年秋季,箭扣长城“北京结”。那天大风刮过,通透无比,色彩斑斓,层林尽染。  相似文献   

6.
郑严 《地球》2009,(6):46-47
在众多的长城照片中,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是100年前探索中国、特别是探索长城的美国人威廉·盖洛拍摄的。近年来.英国作家、摄影师威廉·林赛沿着老威廉的足迹,又重新对照老照片拍摄了部分长城新照片。这些对比照片表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威廉对中国长城的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地球》2009,(6):57-57
1932年12月8日,锦州日本第8师铁甲车一列,以追击义勇军为名,开到山海关站东端长城缺口,突然向城内射击炮弹36发,炮声震动,全城惊骇。“榆关事变”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的一个预定步骤,也是中国军队长城抗战打响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长城     
汪温文 《地球》2009,(6):74-75
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后,北魏、北齐修筑的路城均经过北京地区。明朝是修筑长城工程最重要的时期。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现在北京地区的长城就以明长城为主。  相似文献   

9.
辛言 《地球》2009,(2):8-26
“科学,教会人们过负责任的生活”,这句话出自美国的“2061计划”。 科学,是一种价值观、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科学还是“一只高高飞翔的鸟”,具有太多的动态性、发展性成分。有国内外专家认为:今天的科学是一种职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社会工具,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套研究方法。但是“5.12”地震至今,科学是自救、抢救、拯救和挽救,是生命的福音;科学是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是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相似文献   

10.
刘扬武 《地球》2012,(1):115-115
云南以多云闻名世界,自古就有“彩云南现”之说,而大理苍山的景色“云、雪、石”也以云著称。到大理旅游观苍山之云,就像在长城观日落,在峨眉金顶观日出一样,让人心情激动。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委员会听众房间的墙上刻有这样一句格言:“没有远见的地方,人民将毁灭。”无疑,这句话似乎夸大了委员会的工作。但对于我们正讨论的有关国家抗震减灾的话题,这句话就完全恰当了。  相似文献   

12.
魅力房山     
王凤煜  赵洪山 《地球》2010,(2):80-83
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以“北京人的发祥地”著称;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都遗址,称为“北京城的发源地”;1300多年前的佛教圣地云居寺,保存着世界上仅存的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大藏经,被誉为“石经长城”;107座历代古塔,占北京地区古塔总数的一半,  相似文献   

13.
长城抒怀     
曾凡祥 《地球》2009,(6):38-41
举世闻名的长城,从东到西,宛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穿沙漠,过草原,越群山.蜿蜒起伏.绵延万里,举世无双,无与伦比。她是人类历史上最耗时、耗资、耗力的建筑工程。在原始的建筑条件下,一块块砖、一条条石、一筐筐土,凝结着数朝代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遗。长城在中国历代都为抵御侵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和平的象征.也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解放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卢如平 《地球》2014,(1):106-108
台州府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早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为增加牢固程度,将城墙两侧全面用砖石包砌。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创建了空心敌台。担任蓟镇总兵时,以北调的戚家军为骨干,参考台州府城墙的形制和结构,大规模修建长城城墙敌台。因而台州府城墙被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相似文献   

15.
吉人 《地球》2009,(6):48-53
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这样注释: “长城——1、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2、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16.
长城长     
《地球》2009,(6):60-66
历史上常有巧合发生。1708年夏到1709年初,按照康熙的旨意,三位法国传教士在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长城进行了精心测绘,迄今恰好三百年整。长城究竟如何丈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恐怕是关于长城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孙志升 《地球》2009,(6):22-29
南朝宋时大将檀道济,曾随高祖北伐,在争取统一的大业中屡立战功,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诏廷尉加害了他及其诸子。檀道济被抓时,脱下头巾丢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可见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相似文献   

18.
陈援 《地球》2009,(6):58-59
长城只是西起喜峪关,东至山海关吗?长城的起点、终点和长度,要不要改写?多年来,我们的教科书关于长城的篇章要不要修订?学术资料的论证要不要实际证实?  相似文献   

19.
杜浩  陈祥  王登科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448-1453
交通振动会对周边古建筑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振动规律对古建筑的稳定性评价非常重要。为此,利用振动探测仪采集古长城因周边道路车辆行驶引起的振动数据。通过解译振动波形了解场地的振动强度衰减过程及大小,确定振动强度及对长城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与振动强度的关系。以国家古建筑允许振动规范对波形解译结果进行评价,为解决此类文明遗址的保护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路况,振动衰减规律不同,路况较好振动强度衰减迅速;行驶车辆的车速、荷载及行驶道路质量均可影响长城水平振动强度,车速越快、荷载越大、道路质量越差,长城水平振动强度越大;长城不同位置对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响应不同,长城脚水平振动强度大于长城顶水平振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长城土遗址车辆振动效应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甘肃永登至古浪高速公路天祝段的长城土遗址为例,对各类车辆所产生的振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测试,获得了不同距离处长城土遗址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和速度,较好地反映了车辆载重、车速、场地条件等因素对振动效应的影响,为长城土遗址的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