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发震构造、地震等烈度线、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带、大地形变测量、卫星影象解析等资料的分析认为,邢台—河间—唐山是强震活动带,也是一条北东向线性地震构造破裂带。  相似文献   

2.
耿马—澜沧—勐海地区的卫星图象显示;组成该区构造格架的是早、晚两期形成的网格状构造。这也是该区多发生双震型地震的构造因素。但主要控制本区地震孕育、发生和迁移的却是北北西向的复杂地震断裂带。  相似文献   

3.
汕头-吕宋岛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划分出华南陆缘古生代陆壳、陆架区晚古生代一中生代陆壳、陆坡带中生代-早第三纪过滤壳、新生代南海海盆洋壳及吕宋岛中生代一新生代岛弧陆壳与东吕宋海槽洋壳等地壳构造组分,并确定了上述地壳构造之间的边界断裂构造及其性质,结合地震震源分布及机制。初步确定了华南陆架贫岭构造带北、南西侧地震构造的控震构造与发震构造性质及其震源力学特征;1)指出1994年9月16日台湾浅滩7.3级  相似文献   

4.
根据格尔木一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内重力场特征,参考有关地质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5个二级构造、15条较大断裂。  相似文献   

5.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测探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深45.0km),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相似文献   

6.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其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深45.0km),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相似文献   

7.
吴川—四会断裂带构造岩变形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着中-高温超塑性变形岩石和半韧性半脆性糜棱岩两大系列构造岩,具有长期复杂的变形历史。中高温超塑性变形岩石由层状花岗质构造片麻岩、面状花岗质构造片麻岩和带状花岗质构造片麻岩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晋宁期造山作用、早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基底折离作用。而半韧性半脆性构造岩由糜棱岩系列岩石构成,尤以出现玻状岩为特征,为燕山早期逆冲断层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今断裂活动特征、地下水活动、震源机制等资料初步研究了河南省淇县—新乡一焦作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状态。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计算,初步探讨了应力状态与地震的关系。最后指出了该区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9.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级、1654年庐江东南5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10.
江西相山铀矿田邹—石断裂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石断裂分布在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前人认为是一条重要的成矿构造.本次研究发现矿体并不产于邹—石断裂本身,断裂没有控制矿体几何形态,不是矿质直接充填或交代的地质构造单元,不具成矿构造的特点.由于邹石断裂在地形上呈现线性沟谷,遥感影像图上呈现清晰的线性影像,切错了花岗斑岩.构造岩主要是围岩的破碎角砾、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以脆性变形为主,温热水与之关系密切,故认为,邹—石断裂具有新构造活动的踪迹,可能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属矿后构造.  相似文献   

11.
1 研究背景 德钦—维西地区位于滇西北川滇菱形块体边缘的活动构造区(马瑾,1988),构造位置特殊,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南段,川滇菱形块体西北界争议较大的三江并流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南部弧形构造转折处,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大陆拼合带边缘,也是扬子准地台与滇西地槽摺皱带交接区,构造复杂(吴长富,1998).区内分布有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和维西—乔后断裂等活动断裂.区域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其分布与块体边界的作用及深部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阿图什—八盘水磨反冲构造系统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深部物探(地震剖面、MT和重力)综合构造解释,在位于东起八盘水磨,西对乌鲁克恰特以西的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中,确定了阿图什-八盘水磨反冲构造系统及其三角带构造;该反冲系统由小阿图什-八盘水磨和乌尔-喀拉套山反冲构造系统及小阿图什-乌鲁克恰特被变形的反冲构造系统组成;即在以往认为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大规模中推覆的地区,塔里木盆地美国层第四纪以来沿多组滑脱面向天山新生代造山带反冲推覆。塔里木盆地反冲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域基底埋深往往大于10km,对应麦盖提基底构造下凹区,而相邻柯坪塔格薄皮推覆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域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0km,对应巴楚基底构造上隆区;逆冲和反冲构造转换带基底埋深约10km,平衡剖面恢复表明弧形逆冲和反冲构造顶部分别为逆冲和反冲位移量最大位置。  相似文献   

13.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长乐—诏安构造带(以下简称长—诏带),是一条自中生代形成以来经历过多期次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亦是一条强震活动带。由于本断裂带地处我国东部活动大陆地壳的边缘地带,同时又紧邻西太平洋巨型岛弧—海沟系中的台湾岛弧——现代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因而使长—诏带的地壳结构、岩浆活动、岩石—构造变动及其演化、地震地质等均有许多独特之处。本文仅就其新构造活动特征的成因机制作一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维恩 《四川地震》1989,(4):106-108
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以下简称 RZB—1应变仪)是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所1983年研制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震前兆仪器。该仪器于1985年4月14日在位于龙门山构造带、鲜水河构造带和安宁河构造带复合部位靠北地段的姑咱地震台试测。钻孔位于姑咱台形  相似文献   

15.
压力因素在煤化作用中的意义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混淆了地层压力和构造应力两种不同性质的“压力”作用,前者有利于物理煤化作用但抑制化学煤化作用,后者对物理煤化作用和化学煤化作用均具有促进作用。与有机大分子演化途径相适应,构造应力影响化学煤化作用存在两种基本机制——应力降解和应力缩聚。应力降解是指构造应力以机械力或动能形式作用于煤有机大分子,使煤芳环结构上的侧链、官能团等分解能较低的化学键断裂,降解为分子量较小的自由基团,以流体有机质形式(烃类)逸出的过程。应力缩聚是指在各向异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煤芳环叠片通过旋转、位移、趋于平行排列使秩理化程度提高,基本结构单元定向生长和优先拼叠、芳香稠环体系增大的过程。采用X衍射(XRD)、傅立叶红外(FTIR)和岩石热解(Rock-eval)等技术,进行构造煤系列和非构造煤系列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变形煤具有脂族吸收峰弱而芳核吸收峰强、热解生烃潜力相对较低、基本结构单元增大等显著特征。应力降解和应力缩聚机制的提出,并未否认有机质演化的温度主导作用,只是强调构造应力在煤化作用中的“催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烈度等震线、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特征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调查,分析和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先通过断层活动性、地震震级与发震构造长度关系等地质分析得出可能的发震构造;再通过对烈度等震线、各种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极震区长轴和地震地质灾害优势分布走向得到可能的发震构造;最后综合分析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结果。结果的一致性表明瑞昌—武宁断裂为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7.
福建长乐—诏安构造带的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戴云山隆起带与台湾海峡沉降带之间的福建沿海长乐—诏安构造带,以断裂构造为主要构造型式,故通常称其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按断裂展布的方向主要可分为北北东—北东、北北西—北西、近东西向三组,此外尚有南北向及弧形断裂(帚状、环状)等零星分布。上述三组主要断裂相互交切,使本区地壳呈现出网络状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在对1999年5月15日山西省应县-浑源ML4.6地震宏观烈度考察的基础上,得出极限区烈度为Ⅵ度,呈椭圆形,长轴走向北东,长度13km,短轴10km,面积102km^2的结论。分析了地震的发展构造,认为北东向的恒山北麓断裂是控制大同盆地的南部边界断裂,为控震构造,北西向的次级活动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展构造。指出,该次地震破坏较重的原因是由于震源浅。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过班公—怒江构造带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探测,获得班公—怒江构造带及其邻区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班公—怒江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及其两侧上地壳内广泛分布不连续高阻体,反映了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构造带南北两侧岩浆的活动规律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内的冈底斯及羌塘地体的中、下地壳普遍发育高导层,反映了印度大陆碰撞、俯冲过程的效应与痕迹,而高导层之下的高阻块体则可能是向北俯冲、冷的、刚性的印度大陆地壳.羌塘地体的电性结构模型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南羌塘块体的壳内高导层与班公—怒江构造带对印度板块俯冲的阻挡作用有关;而北羌塘块体壳内高导层与亚洲大陆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阻挡”与向南“对冲”有关.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与挤入,受到班公—怒江构造带及亚洲板块的阻挡,可能没有越过班公—怒江构造带,并在班公—怒江构造带附近向下插入软流圈,导致幔源物质上涌,形成壳、幔热交换与物质交换的通道和规模巨大、延伸至上地幔的高导体.班公—怒江构造带的电性结构证明了该构造带是一组产状陡立、巨型的超壳深断裂带.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综合分析了大地测量、地质以及地震资料来评估南加州3类地震构造带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概率。A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有充分的古地震数据用于评估发震条件概率。B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缺乏条件概率分析的数据。C类地震构造带则是转换或隐伏断层。假设在各类地震构造带的具体断层上地震加上特征地震呈随机分布,那末我们的“阶式排列”模型就能适合多种断层地震。在每一地震构造带中,假如用古登堡-里克特震级分布平滑曲线上分配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