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43年9月10日鸟取县东部发生了鸟取地震,死亡1083人,受灾严重。那时,出现了吉冈·鹿野地震断层。鸟取县地震观测站从1969年开始观测微小地震,得以观测到断层周围的地震活动。可以断定,导致鸟取地震的地壳应力现在也在起作用。近来,地震活动活跃,由这些活动可以发现左旋走滑断层系列。但是鸟取县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持续地低,相邻的兵库县西北部,即在右旋走滑的汤村断层周围,于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前后观测到了地震活动和地壳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应日本鸟取县片山知事邀请 ,吉林省防灾减灾考查团一行 6人 ,在吉林省地震局副局长郑雅琴带领下 ,于 2 0 0 1年 1 1月 7日~ 1 4日赴日访问。在日期间 ,考查团考查了 2 0 0 0年 1 0月 6日鸟取 7 3级地震的震灾现场和富士山火山活动状况 ;听取了关于鸟取地震的震害损失、紧急求援和灾后重建的情况介绍 ;参观了鸟取大学、京都大学鸟取地震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山梨县环境研究所以及富士山火山地震观测站 ;与有关专家学者就地震、火山观测与研究、城市活动断层以及数据信息传递技术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通过访问 ,开阔了视野 ,拓…  相似文献   

3.
紫坪铺水库区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紫坪铺水库专用台网的地震记录测定紫坪铺水库区262次小震震源机制参数,结果表明:节面I的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展布一致性很好;库区地震断层有逆断层、正断层、左旋和右旋走滑断层,走滑断层占45%;库区断层66%陡峻,35%几近直立;受水库蓄水的影响,2006年7月1日后以走滑断层活动方式明显增多,水库地震群时段走滑断层活动方式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
在兵库县南部地震前后观测到了震源区周围的地壳运动变化。地震等地壳运动与表层的地质情况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支配这些活动的是地壳深部的断层运动及含水层的动态。  相似文献   

5.
有关兵库县南部地震的调查研究工作简介1.探明活断层深部构造和动态特性的计划(断层解剖计划)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预报研究,日本全国各大学协手在兵库县南部地震的震源断层附近进行如下的观测和实验研究。在该项研究中,将利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的方法综合探明活断层...  相似文献   

6.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2,14(7):534-564
由于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相当高.正如地震学在全球板块学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大陆构造的演化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对高原的地震带进行重新划分.亚东——安多是一条活动地震带.高原中,震源深度 h>70km 的地震多数分布在这个带上.此带以西的活动构造以及应力状态与在它以东的有很大差异.与阿拉干不同,这里 h>70km 地震的震级较小.其震源机制为正断层.亚东——安多活动带是高原西部地壳张裂区的东缘.h>70km 地震的出现,表明该带地幔顶部为脆性而且积累应变能.文中特别提到近于北西-南东走向的雁石坪——丁青——昌都这一断层带,它的地震活动性大,其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它属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一组左旋走滑断层,是最南边的一条,可能也是最新的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在班公——怒江以南的崩错——嘉黎断层是一条不连续的右旋走滑断层,这条断层的地震活动性也很大.它与雁石坪——丁青——昌都左旋走滑断层带相距仅百余 km.它们的成对出现,极可能表明现今青藏高原的物质从此两条断层带之间的羌塘地体向东流动.阿尔金、昆仑、鲜水河可能是较早时期高原物质东流的北缘边界.由于物质的冷却自北方开始,物质东流的路径随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7.
丽江流动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下文简称丽江场地)位于丽江市古城北象山脚下,跨洱源—鹤庆断裂(中生代形成的逆走滑活动断层),观测点位均为基岩点,观测环境良好,周围无明显干扰.该场地于1982年2月开始观测,观测周期1—2个月,资料较连续、稳定.依据断层活动位移协调比概念,对丽江场地观测资料进行精细化处理,计算该场地协调比序列,分析判断1996年2月3日丽江MS 7.0地震及7月2日丽江MS 5.2较强余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是否为短临形变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海阳断裂是胶东半岛NE向牟平 -即墨断裂带东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 ,尽管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的地表断错活动总体上已基本停息 ,但东石兰沟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发生在距今 3 7~ 1 2万年 ,但接近 1 2万年。地表破裂长度约6 5km ,活动段长度 8km。地表断错以走滑活动为主 ,可见最大倾滑位移 0 2m ;根据断层擦痕侧伏角推测最大水平位移 1 13m。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若以距今 1 2万年计算 ,则最大平均倾滑速率为 0 0 17mm/a ;最大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 0 0 94mm/a。野外观测到该活动段的断错活动表现为突发断错 ,根据地震地表破裂参数、活动段长度与地震的关系 ,估计其最大潜在地震为 6 级  相似文献   

9.
1976年盐源—宁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四昌  王绍晋 《地震》1995,(3):275-279
使用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研究盐源-宁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结果认为:6.7级地震破裂面是北北东向左旋走滑断层,5.6级6.4级地震破裂面是两条北西西向右旋走滑断层,构成以北北东向断为主干的共轭破裂组合,该序列受弥渡-木里地壳深部活动断裂带控制。  相似文献   

10.
1976年龙陵震群序列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四昌  王绍晋 《中国地震》1994,10(2):152-159
龙陵地震是由8个6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强震震群序列,采用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带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震源破裂组合在地面的投影图象,配合其它资料,提出龙陵地震序列强震的破裂特征是:由3条北东东向左旋走滑断层和2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层组成的共轭破裂组合,进一步讨论了某些有关的地震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累积量,定量研究了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特征,然后采用断层活动总体状态参量R(t)值对断层总体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断层总体活动状态参量R(t)显示,断层整体活动的不稳定性与强震有关,断层活动不稳定时,地震活动也较强烈。  相似文献   

12.
则木河断裂带大箐梁子附近古地震组合探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古地震事件定年具不确定性,为了增加地震事件定年的可信度,文中通过断层活动方式、沉积环境和地震微地貌的综合分析来研究则木河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在大箐梁子附近开挖组合探槽,揭露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距今约160a、3100a和5500~8900a,复发间隔为3000a左右;讨论了与走滑断层型地震相关的沉积过程,揭示了走滑断层在山坡部位形成鼓包和反向陡坎情况下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H2 Hg等断层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清武 《中国地震》1992,8(3):53-59
观测断层气的变化,可以了解断裂的活动和地震前兆信息,1989年11—12月,在夏垫断裂和怀来后郝窑地热区。建立了两个断层气观测点,观测H_2、Ar、N_2、CO_2、Hg等断层气成分。在几次中强地震前,H_2和Hg出现了较大的异常变化。文中主要阐述和讨论这些断层气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微小地震尾波Q值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发生在丹波山周围因兵库县南部地震引起的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变化。1987 ̄1996年,统计上可置信的尾波Q值变化是,兵库县南部地震前后患前后,只出现在3.0Hz和4.0Hz两个中心频段的频率上。通过尾波Q值变化和地震活动变化,推测出非均匀区域的尺度为百米至千米,这表明了这个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的特征尺度。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前约1年的时间里,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5个跨断层蠕变测点的走滑方式均为左行错动,走滑速率相差不大,活动比较规律(暂称为“协同化”),而在其他时段,各测点的旋性和速率差异都比较明显.通过考察鲜水河断裂带的走滑速率在玛尼地震前的细微动态演化过程,结合地震活动性的变化,研究该现象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由弹簧—滑块模型来模拟走滑断层的地震活动,讨论了模型中断层强度、断层滑块间弹簧强度、滑块与驱动盘之间片簧强度、滑块摩擦力的影响,以及初始条件敏感性。并以我国最为典型的一条走滑断层———鲜水河断裂带为例,运用试错法调整模型参数以使发生的地震最大限度地逼近实际发生的地震,并利用最终结果讨论了鲜水河断裂带今后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7.
古地震和断层滑动速率数据结合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CITUSGS0地震目录(1944-1992)用于检测沿南加州地区主要走滑断层的震级-频度分布的形态。对于纽波特-英格尔伍德断层、埃尔西诺断层、加洛克断层和圣安德烈斯断层,得到的分布是符合断层行为的特征地震模式的。沿圣哈辛托断层观测到的分布满足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如果仅注意圣哈辛托断层上由大的历史地震的破裂带或由断层线的清晰阶距标记的断层段  相似文献   

18.
南加州经历了发生在垂直右旋以走滑占优势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统上的地震,以及发生在一个由逆断层、斜滑断层、左旋断层和其他类型断层组成的次级断层系统上的地震。应用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分析1915~1994年间M≥5.5的地震目录。我们用模式识别来找出一组能够表示上述两个系统各自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性。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这两种方法都表明,当地震活动的两种体系中的任何一种成为主要形式时,则进入了地震释放期。近20年来,次级系统成为活跃的系统,板块在运动方向上的微小变化可能会解释这一现象。在圣安德烈斯系统上的地震释放之前,大盆地或加州湾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活动。这些事件大致上表明了大盆地地区的扩张和加州湾地区转换断层的扩展和滑动。  相似文献   

19.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紧急地壳运动调查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兵库县南部地震(M7.2)是关东地震(M7.9)以来最大的灾难性地震。该地震是沿日本列岛内陆活断层(有马-高-六甲断层系)发生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的内陆地震,是日本实施近代观测体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中央断裂映秀-南坝段地震地表破裂、地表形变及断裂上余震迁移等特征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白映秀至南坝,断层活动方式表现为由逆冲逐渐过渡为逆冲-右旋走滑、再到走滑分量与逆冲分量大致相当,同时断层两盘滑动伴有相对弱旋转活动;(2)在断层总体走向NE向、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活动方式下,局部表现为走向NW向、逆冲为主兼左旋走滑活动方式;(3)地震裂缝与单侧破裂面关系,以及地表重叠缩短形变特征表明,断层活动、应变能释放是在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及NE向局部构造应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依据断层沿线地表裂缝产状的变化,粗略推出映秀至南坝段主应力方向由SEE向NEE方向变化,与前人使用CAP(Cut and Pasate)方法求出的主余震源机制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