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湖荡湿地影响着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是湖泊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对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净化调节作用,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有利于湖荡湿地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湖荡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选择太湖流域11个典型的湖荡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5年开展周年湿地观测季度调查.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结合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功能,提出了基于生态可修复性指标的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湖荡湿地中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优的占27.27%,分别是傀儡湖、尚湖和钱资荡;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良的湖荡湿地占9.09%,为长荡湖;中等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湖荡湿地居多,占36.36%,分别是阳澄湖、昆承湖、元荡和淀山湖;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差的湖荡湿地占18.18%,分别是滆湖、澄湖和宜兴三氿.本研究建立的湖泊生态健康评估体系和湖泊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的后续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例,所描述的流域可持续发展框架是一个基于流域系统理论和实践的生态系统模型.包括了三个主要的部分:(1)环境政策与规划;(2)地球空间信息系统;(3)社区发展与区域网络.框架将多个学科,如:流域生态学,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汇集一起,形成了一套综合的流域制图、模拟和监测的流域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素  万荣荣  李冰 《湖泊科学》2022,34(4):1055-1074
水文连通性作为连接河湖水体间物质、能量及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关键纽带,对水环境、水生态和生境状况具有联动与触发反馈作用,已成为水文学、水利学和生态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太湖流域作为全国典型的流域性密集平原河网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河湖水文连通关系变化剧烈并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本文以水文连通性概念与内涵为背景,对太湖流域水文连通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太湖流域水文连通性评价方法以图论法、景观格局指数及水文连通性函数等方法联合使用为主,且聚焦于区域尺度研究;演变过程按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致划分为自然水系形成阶段、古代人类活动影响阶段和现代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太湖流域水文连通性变化,近百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剧烈;良好的水文连通性有利于汛期减轻流域洪涝灾害及非汛期保障水资源供给,但水文连通性的提高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效应由于涉及因素众多尚存在争议.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1)平原河网区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与评估是水文连通性研究的前提;(2)定量解析流域水文连通性的驱动机制是水文连通性研究的重点;(3)深入跟踪大型引水调水工程对流域水文连通影响及其效应是一项长期任务;(4)兼顾环境生态效应的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研究,开展工程控制背景下的流域水文连通多目标优化调控,是实现太湖流域洪水调蓄、水资源供给、水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雯 《湖泊科学》2012,24(1):1-8
流域空间开发和土地利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剧烈影响,迫切需要在流域综合管理中充实完善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等研究内容,因而成为推动湖泊-流域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在回顾相关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研究基础上,从流域自然地理单元特殊性和管理目标复杂性出发,探讨了流域水陆系统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的研究重点与基本思路,提出了流域土地利用分区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方法,并以太湖流域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提出严格保护区、适度发展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发展区四种类型区及其空间管制要求,符合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流域可持续开发和保护提供指导.最后,讨论了未来流域土地利用分区空间管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燕乃玲  虞孝感 《湖泊科学》2004,16(Z1):143-152
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正在开展的一项关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的重大基础性工作.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当前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学科面临的一项新的热点课题.本文首先讨论了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从认识区划看,生态功能区划属于生态系统区域划分的范畴,从实践的角度,则强调人文活动对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产生的影响,指出自然生态区不是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须反映人类的利用和价值判断.生态功能区划,不单是以自然要素或自然系统的"地带性分异"为基础,更是以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和尺度原则为基础,用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评价测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生态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落在"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平台上.文章提出了基于流域的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初步思想,讨论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和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其基本内容是,认识并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划分生态系统单元;进行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确定主导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喆  曹晓峰  黄艺  李发荣 《湖泊科学》2015,27(1):175-182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的基础,尤其是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而又矛盾重重的湖泊流域,其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湖泊流域进行水生态功能分区,成为流域综合管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滇池流域为例,立足于滇池流域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流域一、二级水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功能;以水文完整性为基础,分别针对一、二级分区划分子流域单元;以生态功能区划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尺度效应、地域分异规律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识别影响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的关键因子,构建滇池流域一、二级水生态功能区的指标体系;对多指标进行空间叠加聚类,并根据滇池流域的水量水质特征对分区边界进行微调,将滇池流域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同时采用着生藻、水丝蚓的生物密度对分区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水生态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分析了太湖及其流域所面临的水环境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基础上,回顾总结了“十五”太湖水环境治理经验,认为源头控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太湖流域的湖泊治理要针对太湖平原河网与湖荡水系特色,要重视太湖东部草型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必须加强生态修复单项技术间的效应优化和有效集成.根据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的总体思路是:从污染源头到湖泊出口,依次通过污染源控制、河道截污、湖荡调节、河口净化、湖泊生态修复、出湖疏导等多道防线,有效促使太湖水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全流域污染源削减和太湖水源地典型水域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同时进行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化管理政策与决策支持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9.
刘维淦  林琪  张科  沈吉 《湖泊科学》2022,34(2):675-683
社会经济转型产生的多重人为驱动力对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服务功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湖泊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索流域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对太湖流域长荡湖沉积岩芯有机质、营养盐和重金属元素等指标的系统分析,在210pb定年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标准化方法以及流域人类活动资料,解析了近100年来湖泊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过程、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结果 显示,长荡湖岩芯沉积指标呈相似的三阶段历史变化,1950s之前,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磷较为稳定,湖泊营养水平较低,对应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准自然演化阶段;随后湖泊进入人为主导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在1970s,湖泊营养水平、藻类生产力以及重金属污染程度(Cd>>Sb>Cu≈Pb≈Zn)均显著升高,直接受到流域人口增加、农业集约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的污染排放的影响.1980s以后,类似于太湖流域大多数湖泊,长荡湖已经大幅偏离自然演化基线,处于高度富营养化、重污染的状态,威胁流域生态安全.本研究进一步指出,深入理解湖泊生态环境历史演变过程及人为影响有助于湖泊—流域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0.
郑丙辉  曹晶  王坤  储昭升  姜霞 《湖泊科学》2022,34(3):699-710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问题十分突出,国家高度重视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自“九五”以来,国家就投入太湖、巢湖、滇池“老三湖”等重污染湖泊的治理,但成本巨大,且历经近30年才初见成效.按照湖泊污染程度,湖泊治理与保护可分为“污染治理型”“防治结合型”“生态保育型”3大类.“老三湖”的治理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水质较好湖泊主要属于生态保育型湖泊,因此,“老三湖”治理模式不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质较好湖泊优先保护理念的形成和水质较好湖泊专项实施的历程.根据水质较好湖泊的特点,及其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的一般过程,提出了水质较好湖泊保护的基本思路.从热力学角度,阐明了氮磷营养盐输入湖泊生态系统中是熵增过程,也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湖泊氮磷污染负荷源头控制是关键.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是确保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从景观生态学角度,阐明了优化湖泊流域水土资源利用、优化发展模式是减轻湖泊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以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和以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浊水态”转换过程不是沿着同一条途径,存在上临界阈值和下临界阈值,水生态修复过程表现出一种迟滞的现象.从湖泊水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角度,阐明了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应在湖泊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转变之前实施,才能获得较高的环境效益.通过国家财政专项对81个水质较好湖泊的支持,既能促进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能确保湖泊水环境质量变好,湖泊水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建议加强不同类型湖泊保护模式的总结,深入对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保护技术研究,支撑国家系统开展水质较好湖泊保护.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太湖湖滨带是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控制区之一。本文根据流域生态学与流域管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的途径。(1)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田污染。(2)入湖河道沿岸两侧建设河岸林带,成为农田与河流间的缓冲带。(3)加强沿岸丘陵的水土保持。(4)充分利用湖泊湿地的净化功能,作为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5)选择入湖河道河口,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人工湿地。推动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开展的措施:(1)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2)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湖滨带污染控制管理。(3)建立环境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4)开展湖滨带污染控制工程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叶寿仁 《湖泊科学》2004,16(Z1):11-15
太湖流域北抵长江,南邻钱塘江,东濒大海,面积3.69×104km2,人口 3887万.流域内河流纵横交错, 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素有'苏湖熟,天下足'和"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之说,是历朝历代重要的税赋之地.2003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15100亿元,占全国的13%;财政收入4123亿元,占全国的19%;城镇化率达66.5%,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太湖流域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因此历朝历代对太湖流域治理都极为重视六朝相继建都南京,将太湖流域作为重要经济区域,做了不少有名的水利工程,如开挖江南运河、頓塘等河道,修建鉴湖、练湖等灌溉工程;隋唐五代,兴筑大量塘坝,修建吴江塘路,拓浚整治河道,发展农业灌溉;北北宋时期,治理吴凇江,浚治支河、支港;元明清时期,基本是继承宋代疏导为主的治水方针,致力于下游排水出路整治,开挖范家浜, 冲出黄浦江;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水利设施长期失修,削弱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流域内各地大规模兴建水库塘坝,拓浚整治河道,修建改造圩堤涵闸,新修排灌系统,区域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水利建设成就斐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1):12-18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代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及其损失表明洪涝灾害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格局及其在防洪除涝过程中的作用,在总结以往治水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形势下防洪水利工程和建设思路,提出流域减灾目标和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威 《湖泊科学》2003,15(2):133-138
在对太湖流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因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在太湖流域十分严重,正常年份流域优质水资源缺水量在(20-35)×108m3之间. 如今后水质型缺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针对流域水质型缺水的特点,提出在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时,太湖流域宜选择以长江、太湖和山区水库为主要水源地的长期供水格局,当前要抓紧建设“引江清水通道”,调引长江优质水资源入太湖. 同时鉴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建议流域沿江、沿海、沿杭州湾城镇的生活污水在二级处理的前提下,应实施流域尾水截流外排管道工程.  相似文献   

15.
论太湖平原洪涝灾害与水利工程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西庆  陈吉余 《湖泊科学》1994,6(4):364-374
在分析研究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及以围圩、筑堤、建闸为特点的圩区经济基础上,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情的影响。总结了近40年来流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几十年流域水情变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全球海平面上升对流域洪水蓄、泄方面的重大影响。指出在流域十大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今后流域中新建骨干工程的关键目标是提高长江南岸、杭州湾北岸闭闸时段的排洪能力及建设吴淞挡潮闸,从而大幅度提高各潮周期内黄浦江净泄洪量;同时运用非工程措施,确保与充分利用区内洪水调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毛锐 《湖泊科学》2000,12(1):12-18
太湖流域是周高低的碟形洼地,又受到海潮顶托导致排水困难,近年来本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结构发生变化,对洪涝灾害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太湖流域1954年、1991年和1999年三次大洪水中的雨情、淹没范围、太湖洪水位及调蓄能力等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提出今后综合治理洪涝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漕桥河小流域水环境容量估算及污染物削减分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利民  刘洋  孙卫红  边博 《湖泊科学》2009,21(4):502-508
太湖流域漕桥河区域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基于漕桥河小流域和水质污染分段的特征,计算了研究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河流污染分段控制和流域管理的水环境容量控制模式,建立河流氮磷污染控制的可操作性措施,从而确定重点工程和措施实施的年度计划,形成污染源年度削减方案,可为小流域污染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吴浩云  刘敏  金科  陈红  甘升伟 《湖泊科学》2023,35(3):1009-1021
太湖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也是长三角水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其水位高低影响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等系统功能,使得太湖面临统筹调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太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分析流域降雨、进出湖水量和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与太湖水位的互馈关系,综合考虑不同调度期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目标及其承受风险的时空差异性,优化太湖调度水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太湖调度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在设计洪水和供水条件下,通过调度水位调整,统筹调控流域水工程,前期预降太湖水位,后期适抬太湖水位,实现太湖多目标调度,可有效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航运安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共绘美丽太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