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文福  王玉莹  李芳 《地震》2000,20(4):63-68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1999年11月岫岩偏岭震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一些典型的具有地震预报意义的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前兆震群与前震序列之间判别很大,其性质和前兆特征迥然不同。1999年11月岫岩5.6级地震震前序列与1975年海域7.3级地震前序列特征及性质相同,属于前震序列。同时,研究结果中也包含了判别地震序列性质的方法和须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分类的定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1965提以来116次大小地震序列的清理和归纳,引入了地震序列分类的时空强定量尺度,提出;表明震源区进人失稳状态的前震序列主要发生在主震前10天,前震序列的最大震级5.5级;震群型地震序列在时间、地点上的确定应与震级有关,在时间上以同在地震孕期内为宜,7、6、5级分别不超过1年、半年、3个月,在地点上以同在地震孕震区内为2,7、6、5级分别不超过100、50、30公里,震级上以小子等于0.5级为宜;主余震地震序列和孤立型地震序列的最大震级差分别是2.9级和3.3级  相似文献   

3.
林命周  赵志光 《华南地震》1998,18(1):108-110
通过对唐山地震等大量震例和震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适合于地震预报单级模糊决策具体计算使用的参数表。根据这些表列出的参数计算的结果,在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和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6.1级地震的震后快速趋势判定中,均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在对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和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内检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岫岩—海城5.6级地震地震地质背景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并依据地震震中分布、等震线形态、地震与断裂的关系等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官次地震仍然是海城地震区内的地震活动,其发震构造是NW向海城河断裂。  相似文献   

5.
对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后的异常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营口6.0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在归纳海城地震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1998年宁蒗5.3、5.2、6.2级地震的短临预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98年10月2日宁蒗、盐源交界地带发生了5.3级地震。接着在原震区附近又相继发生了10月27日5.2级,11月19日5.0级和6.2级、1999年1月3日5.0级系列地震,组成了一次震群事件。四川省地震局的专、群地震队伍对前4次地震作了很好的短临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表彰。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地震局数据中心及沈阳遥测传输台风钫录的地震数据,通过对辽宁省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发现在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有些参数出现了异常变化,分析认为,前震序列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Ⅶ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度,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9.
1998年1月至11月,新疆境内共发生6级地震4次;5级地震8次(包括余震);4级震群2次。全疆4级地震活动较频繁,地震活动表现出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1998年3月19日阿图什发生6.0级地震;8月2日和8月27日伽师连续发生2次6级强震;5月29日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发生皮山6.2级地震。皮山6.2级地震震源区历史上无强震活动,地表也无明显构造出露。不包括余震,1998年新疆发生5级地震2次,分别是发生在阿克苏和拜城的5.2和5.4级地震。1998年全疆4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柯坪块体及…  相似文献   

10.
1999年辽宁省岫岩5.4级地震的临震预报及其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29日12日10分(北京时间),中国辽宁省岫岩地区发生一次5.4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在震区记录到丰富的中小地震活动,组成了完整的地震系列。该系列具有小震频度随时间增多,震级上升,b值较低,地震位置集中和地震P波被动一致,将其判断为震前系列,并抓住了前震活动从密集突然变为相对平静这一大震即将发生的特征,作出了临震预报,于11月28日晚入震意见通报给辽宁省地震局有关部门。这次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炜  刘春  张春生 《地震研究》2004,27(3):216-218
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1970—2002年发生的27次5级左右地震序列的震级结构,这些地震序列可分为孤立型、主震型、震群型三种。结果表明,该区27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22%为孤立型,14.8%为震群型,其余为主震型。在已选取的地震序列中,无前震以及有1次前震的比例为18.5%,有2次或2次以上的占81.5%。同时在鄂尔多斯块体西南边缘地震以孤立型为主,在鄂尔多斯块体北东东向的主压应力轴线上发生的地露名为需群珏!f。以卜结果可作为鄂尔多斯块体地区震后趋势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比了海城前震系列与其周围同期震群的异同.两者的震源空间分布都比较集中,一般只有几公里的尺度.发震机制都比较稳定.但有些震群在其主要地震发生后,机制变化较显著,借此有可能识别一部份震群.但也有些震群其机制的稳定性始终不比海城前震系列差,因之借此无法识别前震系列.频次的分布两者也有非常相似的震例.总的印象是有些震群在晚期有可能识别,但未发现有确认前震(系列)的肯定判据.这一初步的结论仅仅是由于我们分辨技术的局限,抑是具有成因上的深刻含义是很值得思考的.最后引入了震级序列的缺震特征,借此可以判断系列的高潮是否已经渡过.这对(从其他证据认识到的)具有大震危险的地区,利用前震系列来改善大震临震时刻的机率性判断是有用的.注意到频次分布中有相隔12小时的低值点,对比就地的固体潮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说明固体潮可能对前震系列以及震群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性质判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往研究震群性质及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从统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八五”和“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参数的分析方法,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3个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这些震群时序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又根据这些震群参数及有关特征量的统计特征,经认真分析,给出了识别震群性质的标志和定量指标(其中有些是对老指标的修正),进而总结出了较适合辽宁地区的震群性质综合判定方法。同时,与以往判定震群性质的方法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以往方法判定结果的质量、信度和科学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可作为辽宁地区中强震短临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薇  张晓清  胡玉 《高原地震》2012,(4):20-24,3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的Ms6.3级地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主要沿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分布;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北东东。该序列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走向一致,与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基本一致,余震主要分布于主震的南侧。此次地震主震发生在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北侧,Ms6.3级地震主破裂面走向、倾向、倾角与该断裂带产状基本一致,主震破裂面南侧余震活动强于北侧。  相似文献   

15.
对2003年北黄海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及地震学参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为前-主-余型,经历了一个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和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16.
地震波拐角频率对地震序列的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皎口、海城、陡和、浑源等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记录,研究了拐角频率随地震序列进程的变化特征。为了消除地震震级对拐角频率趋势性变化的影响,求得了每个地震的拐角频率与序列中同震级地震拐角频率的比值随地震序列发展而变化的曲线,较好地反映出该比值的发展进程;即在一个前一主一余地震序列中,同震级前震拐角频率高于余震拐角频率;而对震群地震序列则看不出这种变化。利用地震序列外围地区适当范围小震资料的拐角频率作为背景值,其比值曲线同样很好地反映出地震序列发展的规律。本方法可以作为对地震序列发展趋势进行较客观评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76年巴音木仁Ms62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剖析其前震序列的测震学指标异常及余震序列特征,判定了序列类型,得出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For a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the key to estimate the frequency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h-value of ensuing strong earthquake sequence accurately lies in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subtraction of the foreshock sequence effect.Taking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sequence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h-values when foreshock effect has been subtracted or not subtrac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great difference is the M56.6 earthquake on April 11,1997. The h-values with foreshock effect subtracted are all Iess than 1 before the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but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h-values are all greater than 1. On the contrary, the h-values with foreshock effect do not show this kind of turning variation.Practical test results shows that quantitatively subtracting foreshock effect is beneficial to the judgement of the trend of the activity of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Thi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accurately grasping sequence development 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