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天然地震动记录与人工爆破记录资料,采用直观快速识别的时域多指标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事件发震时间、波形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P波和S波振幅比等多个时域判据,对广东省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的比值是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较为有效的特征参数,P波初动方向可作为辅助识别依据。研究结果可为省地震台网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识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s/A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爆事件进行有效检验,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琼北地区确定性井下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事件波形特征进行梳理,分析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波不同判据特征。结果表明:P波初动方向、振幅比是识别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2个主要判据;尾波持续时间、S波最大振幅与持续时间比可作为识别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一般判据;发震时间可根据事件的强度、规律性,并结合其他判据,仅作为识别过程中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然地震震源和人工爆破震源之间信号能量分布的差异,结合RBF神经网络技术,对2类事件进行分类,具体步骤如下:使用8个带通滤波器对事件波形进行滤波,并划分为4个波形段:P波、P波尾波、S波和S波尾波,分别计算每个滤波器信道和波形段的能量特征值,以所得32个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向量,利用RBF神经网络,对地震和爆破事件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地震事件识别方法,识别率为88.1%,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地震与爆破事件识别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西代县和左云地区为爆破和塌陷多发区,快速判定两地发生事件的类型,有利于提升台网地震速报及编目质量水平。选取2009年以来山西台网记录到的山西代县和左云地区M_L≥2.5的爆破和塌陷地震事件目录,并对所选事件的体波和面波形态、P波初动方向、A_S/A_P振幅比、幅频特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代县地区塌陷波的面波出现更早,周期更大,能量衰减更快;该地区爆破事件初动向上的近台所占比例大于50%,左云地区则小于50%。左云地区爆破的A_S/A_P值随震中距增大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代县地区则基本保持不变;两地爆破和塌陷的波形主频多集中在0~1.5 Hz频段,塌陷的高频衰减较爆破更快。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当前国内外关于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特征研究及事件类型识别的进展。对各类事件的定义及主要波形特征进行简要综述,重点介绍了事件类型判定的各类识别方法。与自然界天然地震不同,非天然地震由人工干预或人类活动间接引发。爆破是炸药在爆炸瞬间能量迅速释放,部分能量以地震波形式向外传播,引起地表振动而产生破坏效应的一种地震;塌陷是由于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虽然在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的波形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震源类型、波的传播路径、震源深度等不同,各类事件的波形记录在P波初动、P波与S波最大振幅比、持续时间、震相、短周期面波发育情况、发震时刻、空间位置分布以及频谱特征等方面差异明显。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法来识别地震与爆破、塌陷等非天然事件。一类为直接基于波形在信号、数据方面的特征,通过定性分析来进行事件类型判定,如波形时频分析对比法、小波变换、相关系数等;另一类为统计学领域诸如模式识别等算法,利用统计算法综合考虑多个事件特征判据的定量判定阀值来实现地震与爆破、塌陷事件类型的识别,如最小距离法、改进的连续亨明方法、Fisher方法、逐步代价最小决策法、支持向量机、前馈神经网络等。两类方法本质上均为提取有效特征判据,即对数据进行降维使用,未将事件记录的全部信息用于事件判定。因此,有必要使用一种可从全部事件记录中自动提取各类信息并可组合底层特征的算法来对各类事件进行判断识别。  相似文献   

7.
首先将龙嘉堡事件的波形记录,与该地区构造地震和人工爆破的记录进行对比,根据其记录波形的周期、振幅、初动和面波等直观特征判断为矿山地震。然后通过频谱分析、视速度计算以及实地考察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利用黑龙江省地震台网接收到的数字地震记录求出的P波视速度,将爆破的P波视速度和地震的P波速度比较,识别出爆破记录。结果表明:爆破的P波视速度小于地震的P波速度。  相似文献   

9.
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判据选择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快速识别事件性质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发震时间,P波初动方向,P波、S波振幅比值,P波、S波最大振幅与尾波持续时间比值等判据,得到P波初动方向和P最大振幅与S最大振幅比值是识别爆破和地震的两个有效判据,为研制“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分类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芦山地震科考人工爆破与构造地震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用实例说明了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震级相近的两类地震事件震相特征的不同,指出在震中距小于120 km时,两类地震事件波形记录特征差异显著,通常爆破地震波形多显示为Pg振幅突出,垂直初动向上,Sg波不易识别,面波相对较发育等特征;在震中距大于120 km时,两类地震事件波形记录比较相似,不易直接通过波形记录进行判别,需进一步计算出地震波传播速度、持续时间等参数后才能判别。正确判定地震事件类型有助于提高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工作质量,能更好地为地震科研工作者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016年1月至6月重庆地震台网数字记录的巫山机场人工爆破波形资料,认为爆破事件的时空强具有明显规律性,其P波初动震相、A_S/A_P振幅比、频率谱等特征与天然地震具有明显区别,为正确识别重庆地区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区地震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波形特征,从初动方向、AS/AP振幅比、反射波PmP与Pg到时差、直达波Pg视速度,与河南省汝阳矿区工程爆破记录波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波形特征较为相似,但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仍具有典型地震特征,如:初动方向呈四象限分布,振幅比远大于3,反射波记录较弱,Pg波视速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现场的实测结果,采用卓资山露天钼矿微震监测项目产出资料,提取了5类微震事件的波形特征和时频特征。波形特征显示:微地震的振幅、辐射均匀性和频率变化特征表明微地震是由于岩层受到单力偶和剪切力作用破裂而产生;爆破具有P波初动方向向上、S波不易识别的特点,包含“初震段、主震段、尾波段”三段变化形态;小型边坡滑坡波事件属楔体滑坡,是由多个“加速—缓冲—终止”构成,波形是由包络线呈“V”字形的多组脉冲波列组成;机械开采震动事件具有自振能量不变、脉冲幅度相差很大、持续时间间隔不确定的特点;运输车辆波形振幅具有形态“弱—强—弱”、等频率、包络线呈多段纺锤形的特征。时频空间分布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界限分明的两类:一类包含微地震、爆破、机械开采、小型边坡滑坡事件,另一类只包含车辆运输事件。  相似文献   

15.
宁夏及周边地区爆破的基本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收集了宁夏全区及周边地区的爆破258次,对这些爆破丛集发生的地点进行现场落实,收集爆破类型、爆破时间、炸药量等资料。从爆破分布、不同类型爆破波形特征、场地及传播路径对爆破衰减影响等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爆破的波形记录特征不仅和爆破的类型有关,不同爆破场地及波传播路径在初动、周期、衰减速度均有不同表现,并解析了存在差别的原因与台站场地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9年3月—8月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平煤矿区发生的ML 2.0—2.9天然地震、爆破、塌陷等9次震动事件,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波形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方法开展时频波谱分析,提取不同类型事件的时频特征。结果显示:(1)天然地震频率成分丰富,且高、低频分布均匀,P波在约3 Hz和8 Hz处存在2个峰值,S波存在多个峰值;(2)爆破事件的时频谱相对集中,以低频为主,P波频率峰值约5Hz,信号主频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线性降低至1—2 Hz;(3)塌陷事件频率成分以4 Hz以下的低频为主,P波无明显峰值且频率成分单一,主频出现在2 Hz左右的面波。本文结果可为今后该矿区震动事件类型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丹大厂矿区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判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丹大厂矿区地震监测台网的数字波形记录资料,采用波形对比方法,分析大厂矿区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波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爆破与地震在P波平均周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为今后区分该大厂矿区爆破与天然地震提供判定判据。。  相似文献   

18.
爆破塌陷与地震波形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架设地震仪的台站来说,如何正确地识别区分地方震、塌陷和人工爆破的波形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从记录波形上来看,它们之间的特点各有不同.地震仪记录的垂直向初动方向,人工爆破与塌陷具有方向不变的特点,而天然地震却不同,同一个地震的垂直向(?)波初动方向因地震台的地理位置而异.一般以震中区为中心,呈四个象限分布.这是由于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岩层内部产生了应力和应变.当应力的积累在局部地区达到或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时,岩层就发生了错动和位移,发生地震.当震源体对源外介质施加压力时,产生压缩波,表现为垂直向(?)波初动向上,用“ ”号来表示,当震源体对源外介质施加拉力时产生膨胀波,它的特点是垂直向(?)波初动向下,用“-”号来表示.对于水平向来说,压缩波表现为р波初动背向震中,而膨胀波(?)波初动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19.
山西运城振动事件S变换时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S变换,对2005年以来山西南部运城及其附近地区的振动事件波形进行时频分析,并与山西南部地区的天然地震、爆破和塌陷地震波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地震一般S波携带能量较大,衰减较慢,震相高低频成分呈现均匀分布;一般近台记录的人工爆破P波比S波发育,能量衰减较快,震相急促短暂;塌陷地震波列能量随时间和频率的展布相对集中,一般分布在频率较低区域;振动事件震相简单,被不同台站记录的波形能量优势分布及频率分布范围差异较大,衰减特征不明显。据此,基本可以排除山西南部及附近区域的振动事件为天然地震、爆破和塌陷事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地震台网数字记录爆破事件典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8—2012年广西地震台网数字爆破事件数字记录波形典型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地区爆破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优势分布在中午与下午,晚上基本上不进行爆破作业,爆破地点固定。广西地震台网记录到的爆破发生在龙滩水库、扶绥昌平、南宁双定的采石场,龙滩水库的爆破震级分布主要在ML0.0~0.9,扶绥昌平、南宁双定的爆破震级分布主要在ML1.0~2.3之间,强度较低。广西地区爆破产生的P波方向呈四象限向上分布,爆破持续时间短、衰减快,S波周期较大且发育好,与天然地震波形存在明显的区别。正确识别爆破事件,对判断地震和爆破信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