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闻学泽 《中国地震》2000,16(1):22-27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山西断陷带中3个相连接断裂段的地震复发过程及其与1303年8组地震的联系。结果发现:1303年大地震破裂曾造成相邻断裂段上地震复发行为发生改变,其中,北邻断裂段的一次地震被提前了300 ̄400a发生,南邻断裂段的另一次地震则被推迟了约300a发生,而1303年破裂过的一部分断裂面积可能长期处于较低的破坏应力下并以中强地震作调整性活动。在未受到1303年破裂影响的时期各断裂段的  相似文献   

2.
130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70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5个震源段,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进而根据最近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211016~3.031016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1 560~2 140 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4300~5100 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2.581016~3.101016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可能反映自1303年M8和16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相似文献   

3.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填图,获得了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断裂段的断错地貌,其水系右旋断错量为140~940m.沿断裂带的探槽开挖,揭示距今9645±220 a B.P,热水段曾发生一次古地震事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断裂段上古地震复发间隔约3365 a,全新世以来的倾滑速率为0.03 mm/a.热水-日月山断裂带上已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9865±40 a B.P~9425±35 aB.P,6280±120 a B.P和2220±360 a B.P,复发间隔为3500 a左右,由于该断裂段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距今已接近2220年,与其复发间隔3365 a年相比尚有一段时间,但考虑到古地震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年代样品的误差,初步推断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段的地震危险性不大,但不排除有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活动断裂的段破裂地震复发行为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闻学泽 《地震学报》1999,21(4):411-418
为了考察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带段破裂地震的复发行为,根据多轮回复发的地震资料定量分析了19个断裂段的地震历史.结果表明:这些断裂段的地震原地复发主要表现出:① 良好的准周期行为(约占9/19);② 时间可预报行为(约占12/19).第1种行为的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性为平均间隔的0.15~0.40,不同轮回事件的震级在平均震级0.5级之内变化.第2种行为的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性大多为平均间隔的0.19~0.40,相继轮回事件的最大震级差可达1.7级.另外,少数情况下第1种行为可与第2种或者滑动可预报行为共存.   相似文献   

5.
小江断裂带的破裂分段与地震潜势概率估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闻学泽 《地震学报》1993,15(3):322-330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云南省东部的小江断裂带强震及大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初步划分出7个相对独立的震源段或基本破裂单元.各段历史地震的时间间隔从总体上显示出带有不确定性的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本文初步建立起该断裂带地震时间间隔的统计模型,引入了估算各段以上一次地震大小为背景的平均复发间隔的数学方法,由此估计出该带不同大小地震的给定信度的平均复发间隔区间.进一步提出一种适合于在具有准时间可预报复发为的断裂带上进行地震潜势实时概率分析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估算了小江断裂带各段1991年至2005年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和概率增益.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的东川以南至嵩明段、澄江至华宁段未来复发强震或大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沿安宁河断裂带小相岭段发现了古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在两个场地开挖了横跨主断裂的探槽 ,以研究这里的晚全新世古地震。结果表明 ,在最近的大约 2 30 0a中 ,该断裂段至少发生过 4次伴有地表破裂的古地震事件 ,平均复发间隔为 6 0 0~ 70 0a。这里的最晚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公元 15世纪 ,并且有可能发生在公元 14 80年。最晚事件沿地表断层产生了 3m的平均左旋位错 ,这相当于一次矩震级为 7 5± 0 3的走滑型大地震的同震平均位错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活动断裂段破裂地震复发间隔的经验分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闻学泽 《地震学报》1999,21(6):616-622
针对中国大陆活动断裂的段破裂地震的两种主要复发行为,由历史地震资料初步建立起相应的复发间隔经验分布.结果表明:对于时间可预报复发,归一化复发间隔T/t能很好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LN(t=0.00,2t=0.152);其中,T是观测的复发间隔,t是与前一次事件的大小相关的平均复发间隔.对于准周期复发,归一化复发间隔T/t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LN(q=0.00,2q=0.242);其中,是不同轮回复发间隔的中位数.统计检验表明:本文得到的后一分布与环太平洋板缘特征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布(NB模型)没有显著差别;据此将它们合并,得到一个更加稳定的、准周期复发间隔的对数正态分布LN(=0.00,2=0.222).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的几何结构比较复杂,由雅拉河、色拉哈——康定、折多塘和磨西4条次级断裂组成,历史上曾发生过1725,1786和1955年3次7级以上强震.本文在断错地貌和年代学(14C 和TL)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雅拉河断裂:(2.00.2)mm/a;色拉哈——康定断裂:(5.50.6)mm/a;折多塘断裂:(3.60.3)mm/a;磨西断裂:(9.90.6)mm/a.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和古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雅拉河断裂具有上千年的强震复发间隔,色拉哈——康定和折多塘断裂强震复发的平均间隔在230~350a,未来百年均不存在强震复发的可能性;磨西断裂强震复发间隔在300a左右,上一次的1786年7级地震距今已达213a,未来百年正处于新一轮的强震复发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9.
闻学泽 《地震地质》2000,22(3):239-249
依据多种资料分层次剖析了川西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性及其原因 ,并将该断裂带划分为 12个特征地震破裂段。断裂带上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各占约 ;持久性及重要的破裂边界可依据断裂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标志进行判定 ,它们均以局部体积变化的方式来终止破裂的扩展 ;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则可依据地震破裂与复发行为、断裂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松驰障碍体与较小尺度几何障碍的复合体等进行判定 ,其位置可随时间变化。地震破裂时间间隔短的 ,相邻破裂的重叠量较小 ;时间间隔长的 ,相邻破裂的重叠量则较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活动断裂托索湖——玛曲以东肯定那一带, 可据阿尼玛卿玛积峰为界再分为花石峡段和玛沁段两个在几何上不连续的段落. 两段在表征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古地震事件方面有明显差异, 花石峡段的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 古地震研究表明, 花石峡段上3次强震活动相邻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约为500 a和640 a, 玛沁段上最近两次古地震事件间大致有1 000 a左右的时间间隔. 根据断层平均滑动速率计算的花石峡段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411~608 a, 相对应的同震平均水平位错约为(5.75plusmn;0.57)m. 虽然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较弱, 但由于该段上最近一次地震事件离现在较为久远, 已经积累的应变能应该使我们对其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有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单键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单键群(即SLC)分析方法,通过有关SLC特征参量的时间滑移分析,结合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分析了川滇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之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的地震活动在总体上是处于中等强度的活动水平。文章认为,SLC方法考虑了地震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可以用来分析地震活动趋势,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炜  宋先月 《中国地震》2000,16(2):149-157
本文将BP神经网络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报。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地震学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而将BP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表征地震活动平静的特征参数Wq,井将其用于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或稍长时间,未来震中周围一般都开始出现Wq值的中短期异常区,证明本方法具有限好的中短期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古浪8级大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发震模型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侯康明  邓起东 《中国地震》1999,15(4):339-348
通过近年来对古良8级大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性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古良大震孕育和发生的、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和地震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认为,古浪地震是在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造山前陆逆断层沿深部低角度滑脱带产生逆冲-推覆运动形成的最新活动结果。  相似文献   

14.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6.0-9.9mm/a,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为4.7-5.3mm/a。同震位错及地震地表破裂研究表明,A.D.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南延至田湾以南;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则具有蕴育71/2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最晚一次强震的地质记录极有可能是史料记载不全的A.D.1327年一次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永登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永登地震前后小震三分量数字记录和中法合作松山电磁台的观测资料,基于EDA裂隙模型,从各向异性的角度,将地震剪切波(S波)分裂方法和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共同应用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的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永登地震前,快S波偏振方向由北偏东逐渐转为北偏西,发震后又急转为北偏东,快、慢S波的时间延迟在震前也是急剧上升的.另外,MT电性主轴的计算表明,各频点的电性主轴方向基本一致,原与断层近于垂直的电性主轴(ρxy),从震前为北偏东17°左右逐渐转为北偏西15°并发震,震后恢复到北偏东.相应的视电阻率变化表明160~226秒周期的变化最大,其对应的深度与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当.而震前平行于断层的电性主轴其视电阻率ρyx变化相对小些.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其发震应力场的P轴是北偏西15°.结论是(1)从各向异性的方向特征看,不同方法得到的3个方向在总体上是一致的,时间演化过程是协调的,其机理就是应力所致的EDA裂隙定向排列.(2)不同频率电性主轴变化的一致性表明,震前应力所致裂隙定向排列而导致的各向异性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3)视电阻率量值的变化也存在各向异性并有其自己的特点.视电阻率静态的各向异性特征是由台站所处构造条件决定的,但动态各向异性变化受地震应力场作用的影响;与P轴一致的电性主轴视电阻率ρxy变化最大;震前同一方向、不同频率视电阻率变化的差异表明其变化强度还取决于介质的分层性质.  相似文献   

16.
Rundle模式地震释放的能量及其标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丁一 《中国地震》1999,15(3):278-283
本文扼要介绍了有关Rundle模式地震分叉结构及其爆发判据的主要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强地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及其标度关系。本系列的研究工作,对地震预报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讨地震宏观破坏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闽峰  李圣强  陈颙 《中国地震》2000,16(4):293-306
提出震后根据仪器定位的微观震中和断层构造的关系快速确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并依此使用烈度经验分布模型来进行震害快速评估。这将提高直接用微观震中位置进行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的精度。通过对全国133个主要地震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偏离量进行统计可知。偏离量在35km范围内的占88%,其余基本都在75km范围内。这样就给出了判定宏观震中的重点区域和分析区域。详细分析南北地震带66个震例及其与断层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以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后发现,影响宏观震中偏离的因素除仪器定位本身的误差外,主要还有断层展布方向、活动规模、断层相互交接特征及震级大小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类处理分析,建立了震后室内快速判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的原则和步骤。以该方法为基础,通过建立包含有关因素的全国断层数据库,即可在实际的震害快速评估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99年福州震群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定强  王健 《中国地震》2000,16(4):327-333
1999年9月23日开始发生的福州震群,由于距离市中心很近,加之紧随“9.21”台湾集集7.6级大地震之后,且该区域曾经是极少震区域,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此次震群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表明存在着显著的密集震级、密集时段和密集区域等震级结构特征,意味着福州地区中层地壳介质中易于产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层位可能形成了小尺度的宏观起始破裂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未来中长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刁桂苓  王培德 《中国地震》1999,15(3):284-289
利用在怀来附近布设的中-欧合作小孔径数字化地震台网的资料,以相对定位法测定了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5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从三维空间上分析了沙城震群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认为震源断层是NE向高倾角右旋走滑断层,并将其与宏观调查结果,地质活断层等作了对比。研究后认为:沙城震群发生在地壳浅层NE向地质断层延伸和扩展的新破裂上,属于现代地壳应力场作用下浅层断层延伸和扩展的新破裂上,属于现代地壳应力场  相似文献   

20.
新生地震破裂带的识别类型划分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向宏发  张晚霞 《中国地震》1999,15(3):257-267
地质研究表明:地表地质,地貌,深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等可作为鉴别新生地震破裂带的主要地震地质标志。地质和实验的研究还揭示,新生地震破裂带按其形成和破裂过程可分为预破裂-孤立型,准破裂-断续型和大破裂-贯通型3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