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对南四湖15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和生态环境进行4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23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为311.57 ind./m2和44.39 g/m2;群落物种优势度指数较高,优势种集中于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别占个体总数的77.45%和11.39%;水生植物生物量为1613 g/m2,盖度为33%,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与空间差异,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之无显著相关性;南四湖水域主要污染物为氮,其次为磷,最后为高锰酸钾指数;2010年度除底栖动物物种数与水体COD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及栖息密度与水体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生植物、水质理化指标及营养状态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依据底栖动物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和水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南四湖除局部区域受到严重的外源污染外,总体为清洁-中度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2.
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99年对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6次采样,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4门16属.其中软体动物3种,环节动物5种,节肢动物8种,线形动物1种.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2ind/m2和0.99g/m2.优势种类为大红德永摇蚊和霍甫水丝蚓.密度季节变化顺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为上游>库湾>中游>下游.生物量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与水温、底泥TN、TP无显著相关关系.应用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等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水库受到中等污染.提出在深水水库中不宜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按季度对丹江口水库4个区域(丹江库区、汉江库区、取水口、五青入库区)14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1种,主要由寡毛类(颤蚓科、仙女虫科)和摇蚊科组成.其中,寡毛类密度在全年中占优势地位,占底栖动物总密度的90%以上;生物量的优势种则主要为软体动物.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密度以汉江库区最高(大坝前:33792ind./m~2),丹江库区次之,取水口和五青入库区的密度相对较低,且五青入库区偶尔出现0密度的样品;生物量则由于丹江库区和取水口经常有软体动物出现而导致该区域内生物量相对较高.季节变化上,密度分布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物量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但秋季和冬季差别较小.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Wright生物指数及Carlander生物量法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评价,比较而言,Goodnight-Whitley指数不适宜用于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评价;而综合利用其它三种方法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取水口为轻污染状态,丹江库区为轻-中污染,汉江库区为中-重污染;五青入库区由于水深太浅,底栖动物生境易受外界影响导致群落波动较大,因此不宜采用底栖动物作为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区域之一.为了解珠江三角洲鱼类养殖池塘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而评价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于2016年7-8月对6种养殖模式30口池塘底栖动物及其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共采集底栖动物18种,隶属于3门14属,其中寡毛类和水生昆虫均为7种,软体动物为4种.优势种为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水丝蚓属一种(Limnodrilus sp.)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等耐污种类.2)6种养殖模式池塘底栖动物平均种类数无显著差异,但其密度和生物量却存在显著差异,杂交鳢Y(杂交鳢幼鱼)和杂交鳢C(杂交鳢成鱼)养殖池塘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养殖模式池塘.3)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珠江三角洲池塘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总氮(TN)和总磷(TP).两个主要分类群中,寡毛类密度和生物量仅与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摇蚊幼虫却与TN和TP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4)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Biotic Index生物指数对6种养殖模式30口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不宜应用于珠江三角洲池塘的水质评价,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Biotic Index生物指数的评价结果均表明杂交鳢Y、杂交鳢C以及草鱼池塘全部处于重度污染,而大口黑鲈S(投喂饲料)、大口黑鲈S+B(投喂饲料+冰鲜鱼类)和罗非鱼池塘大部分处于重度污染,少数处于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种不同类型(草型、天然养殖、施肥养殖以及城市湖泊)的10个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泊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及特征种类均存在显著差异.草型湖泊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多样性,但密度最低,其特征种类为腹足纲动物.天然养殖湖泊生物量也较高,物种多样性处于中间水平,特征种类为河蚬、寡鳃齿吻沙蚕及苏氏尾鳃蚓.施肥养殖湖泊和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密度较高,并呈现出最低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种类主要是耐污能力较强的颤蚓类和摇蚊科幼虫.相关性分析表明湖泊营养状态指数与底栖动物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逐渐被小个体的耐污种类所主导.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营养状态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反映目前长江中下游湖泊随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群落趋于简单化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6.
苏北骆马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伟  李太民  刘利  蔡永久  许浩  彭凯  龚志军 《湖泊科学》2017,29(5):1177-1187
2014年1-12月,对苏北骆马湖水质和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逐月调查.根据湖区的生境特征将骆马湖划分为3个区域:采砂区域、植被区域和其他区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水质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利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生物学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砂区域的水深显著高于植被区域,而透明度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区域;采砂区域的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均显著高于植被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区域.骆马湖内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其中环节动物8种,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8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是现阶段的优势种.10个监测点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77.19±43.59 ind./m~2和37.62±28.31 g/m~2,呈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生物量较密度空间差异更大,生物量在湖泊四周的监测点较高,而在湖心开阔水域较低.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骆马湖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总体属于中度污染,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以及饮用水源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加强水环境保护不容懈怠.  相似文献   

7.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生物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于2014年冬季和夏季调查太湖全湖116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底栖动物55种,隶属3门7纲18目27科52属,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5 ind./m2和146.6 g/m2.优势度分析表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太湖大螯蜚(Grandidierella aihuens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拟背尾水虱属一种(Paranthura sp.)是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基于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可将全湖分为3个区: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富营养区.方差分析表明各湖区间环境因子差异显著.统计分析表明,3个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低,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总氮、总磷、铵态氮、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碳和沉积物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K-优势曲线、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从水生植被区→敞水区→富营养区,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物量逐渐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富营养化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及对水体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7月至2004年4月,每季度对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采样分析,共发现大型底栖动 物30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刺铗长足摇蚊,均呈聚集分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437 ind/m~2和 17.79 g/m~2,其密度和生物量春季最高,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 Margalef 多样性指数的年均值分别为1.515和 1.123.比较分析了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组成的历史变化,对水环境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并提出了南湖大型底栖动物合理利 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现阶段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3年1—3、7—8和10—11月对120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6门124科280种,各点位物种数(4~51种)、个体密度(5.5~23363.4 ind./m~2)和生物量(0.1~6269.2 g/m~2)差异较大.不同水体类型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溪流以蜉蝣目和毛翅目等水生昆虫为优势,水库以摇蚊为优势,河流以寡毛纲为绝对优势,湖荡以寡毛纲、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优势.聚类结果显示,同水体类型点位的群落结构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结合丰度/生物量曲线、特征种及多样性分析,各聚类组受胁迫程度从轻到重依次为溪流(组Ⅸ),太湖敞水区(组Ⅱ)和东部水草区(组Ⅲ),太湖下游湖荡(组Ⅳ)、河流(组Ⅵ)和水库(组Ⅶ),太湖上游湖荡(组Ⅰ)、其他河流(组Ⅴ)和水库(组Ⅷ)点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与物理生境和水质条件呈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生境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水质条件是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保安湖底栖动物资源及季节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天惠 《湖泊科学》1989,1(1):71-78
1986至1987年对湖北省保安湖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采到底栖动物计61种,其中寡毛类14种,水生昆虫25种,软体动物17种,其它动物5种。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多足摇蚊、羽摇蚊、幽蚊、白旋螺、长角涵螺和铜锈环棱螺为湖中优势种.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460个/m~2,生物量为55.415g/m~2.密度以冬季最高,生物量则以秋季最大.不同湖区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有一定差别:密度依次为肖四海>桥墩湖>保安口>大湖>扁担塘;生物量为扁担塘>肖四海>保安口>大湖>桥墩湖.本文还将保安湖与其它浅水湖泊的底栖动物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该湖底栖动物的渔业利用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1.
Located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southwest China, Fuxian Lake covers an area of 211 km2, with maximum depth of 155 m. It is known to have a unique fauna, including 14 described endemic species.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zoobenthic community of the lake more completely,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August 2002 to August 2003. Altogether 62 benthic taxa, including 22 oligochaetes, 21 molluscs and 18 insects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the dominant taxa belonged to Potamothrix, Procladius and Paraprososthenia. The standing stocks of benthos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littoral (824 ind/m2 in density, 3.72 g/m2 in biomass) than in the profundal region (23 ind/m2 in density, 0.10 g/m2 in biomass). Species richness was greatest in summer and standing stocks were larger in spring and summ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Analyses of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indicated that collector-gatherers and scrapers were predominant in entire lak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ater dep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zoobenthos.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于2018年5月采集梅梁湾6个点位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间隙水以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以及间隙水)MC-LR、MC-RR、MC-YR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80~1297.14、2.50~818.40、1.80~176.00 ng/L,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中MC-LR的浓度高于MC-RR和MC-YR,MC-RR和MC-YR之间差别较小,而间隙水中MCs三种异构体浓度大小顺序为:MC-LR > MC-RR > MC-YR;垂向分布上,间隙水中MCs异构体(MC-LR、MC-RR、MC-YR)浓度均远高于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表层水MCs异构体浓度略高于上覆水,混合水MCs异构体浓度介于表层水和上覆水之间.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MC-RR、MC-YR含量范围分别为0.60~26.95、0~0.90、0~8.10 ng/g,且1~10 cm层中MCs三种异构体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MC-LR > MC-YR > MC-RR,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92%;垂向分布上,MC-RR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而MC-YR和MC-LR含量均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和混合水中MCs与总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氮浓度无显著相关性;上覆水、间隙水以及沉积物中MCs与总氮、总磷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不同湖区营养盐状态及藻类种群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鄱阳湖典型天然碟形湖、人控湖汊和主湖区进行了水质、藻类和蓝藻毒素等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各个湖区的水质与藻类种群等差异较大,蓝藻毒素浓度和底泥中铁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关联性.在各水文季节蓝藻均为人控湖汊藻类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平水期鄱阳湖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的pH呈正相关关系,与采样点的水深呈负相关关系,碟形湖区水体营养盐浓度和藻类细胞密度均较其他湖区水体低.丰水期各湖区的水质差异相对较小,碟形湖藻类细胞密度仍低于其他湖区,但蓝藻已成为各湖区的优势种,该时期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磷浓度及浊度呈正相关关系.枯水季鄱阳湖各水体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及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碟形湖与主湖区发生了完全分离,水体流动性差,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高温丰枯季节鄱阳湖水体蓝藻毒素浓度与底泥铁含量呈现一定的相关分布关系,底泥铁含量高的地方,其水体蓝藻毒素浓度通常比较高,应警惕鄱阳湖流域富铁红壤流失带来的湖区蓝藻水华风险加剧后果.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鄱阳湖水环境的预警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闫云君  李晓宇 《湖泊科学》2007,19(5):585-591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对汉江流域上游支流--黑竹冲河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比较复杂,河流功能状况良好.在采集到的85种大型底栖动物中,昆虫占71种;群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点,具边缘效应的第4采样点物种最丰富,2月份物种最多,达50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周年动态显示,第1采样点的物种多样性变动最为平稳,第5采样点变动最大,其它各点居中;各微生境中共有种占据优势,物种相似性均大于60%;群落春季的多样性高于夏季,夏季高于秋季;功能摄食群则以收集者占优,共计达68种.群落密度在1月份达到最大,为1843 ind/m2;而生物量则在10月份达到最大,为228.7393 g/m2.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是湖泊水体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之一.云南高原湖泊阳宗海于2008年暴发了砷污染事件且水体砷浓度目前仍然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6年2月每两月对阳宗海南、中、北部湖区进行采样调查及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4属68种,绿藻门种数最多.蓝藻门占绝对优势,其中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浮丝藻(Planktothrix sp.)、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为全年的优势种,这与已有调查显示的阳宗海砷污染后浮游植物群落中蓝藻占优的基本特征一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时间尺度上呈现显著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8月(14.06 mg/L),最小值出现在12月(1.23 mg/L),而空间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水温、pH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砷、透明度、锰、钠、钾和总磷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砷、钙、锰、钾共同解释了阳宗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57.18%.方差分解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水温、钙离子和砷三者作用共同解释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32.05%,其中水温和钙离子分别独立解释了群落变化的12.45%和8.28%,水体砷浓度仅独立解释了2.33%,但与水温共同作用解释了9.46%.因此,我们推测水温的季节性波动导致了湖泊水体热力分层的明显变化,其中水体混合作用的增强可能会促进底泥释放过程并增加表层水体的砷浓度,进而影响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价重金属污染对湖泊的长期生态效应,并为砷污染湖泊的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东平湖浮游植物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探究其环境驱动因子,于通水运行3周年后的2017年分4个季节对东平湖的18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同步开展水环境调查.结果 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191种属(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分别为64、57、28、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富春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探寻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其进行了20次采样调查.鉴定结果表明富春江水库共有浮游植物107种,浮游植物密度范围在0.21×10~5-3.01×10~7cells/L之间.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春季绿藻、隐藻、硅藻占优势,夏季蓝藻和硅藻占优势,秋冬季硅藻、隐藻占优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较大,浮游植物密度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在不同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与TN、TP在不同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与TN/TP及可溶性硅呈显著正相关.库区总氮和总磷浓度均很高,足够满足藻类生长需要;TN/TP较低,基本在8-30之间,说明氮磷含量不是富春江库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水文季节性变化会明显地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密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别是降雨、水温及水力滞留时间等因子是影响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密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