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所长高桥博)为推动关东、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研究,于1984年3月建成了关东、东海地区地壳活动观测网,并已开始发挥其威力。由于有了这一观测网,已能立体地掌握地震巢的情况,从而以高的精度确定地震震源,并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触发地震的基础——板块的动态。今后,该中心还将利用这一观测网,建立地震前兆现象的分析系统,并进行试验性的地震预报。关东、东海地区是菲律宾海、太平洋和亚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副会长、日本大学教授力武常次研究出一种由大地震前出现的各种前兆现象推断发震地点和震级的方法。尽管由出现前兆现象到发生主震的时间要素如何确定的课题仍未解决,但目前,除东海地震外,还没有一个通过前兆现象推断地震预报所需要的震源、时刻和震级的方法,因此,可以说,这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王道 《内陆地震》1995,9(2):137-149
系统地介绍了新疆天山重点震监视区下流体观测网,及其地质构造环境和地下水的成因类型,总结了20年来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预报研究的基本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目的为预报地震,首先必须掌握前兆现象(地壳形变、微震、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动植物异常等前兆)。为此,日本以南关东、东海地区为中心,设置了国家及大学的观测设施,数据遥测化也取得了进展,观测网基本上建成。但是,为了使地震预报准确度更高,单靠国家及大学等专门机构的观测网是不够的,还要取得更广泛丰富的观测资料以及与地震前兆现象有关的情报。为此考虑了利用非专门机构(地方公共团体、学校、民间企业等)的方针。本文就南关东、东海地区由非专家进行的地震观测以采取何种形式为好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十三、地下水化学组分映震模式的研究自1965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以观测地下水中的氡含量为主,兼有少数其它化学组分构成水化观测网,积累了近30年的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对氡的测试方法、观测仪器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归纳出八种前兆机理模式,对促进地震预报研究起...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近年来多次强震的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印象——地震前兆特征的个性很强,例如,同样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其前兆特征差异甚大。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上,我们不无意外地发现,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十年以上、有较多观测点的国家,对如何搞地震预报具有相近的思路,其中包括对强震前兆基本特  相似文献   

9.
由于缺乏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认识,地震前兆异常判别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周围环境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在地震预报中出现诸多的怪异现象:地震前兆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绝大多数异常之后没有地震发生;多数地震之前测不到前兆异常;前兆测值对近处地震无反应,但其异常与远处地震对应较好;前兆异常缺乏重现性;异常数量与台站多寡、震情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地震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再逐步地实现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震,至少中国大陆许多中强以上地震,是有前兆的。这一点已逐渐被大部分地震学者所接受,而前兆的复杂性则成了当前地震预报探索的中心议题。这反映了科学探索的进展。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前兆现象的规律,特别是从观测和预报的实际资料中去伪存真,更准确地提取各地区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仍然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为进一步确定前兆信息、探索孕震过程和前兆机理,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观测网可以对预想在东海近海发生的8级大地震作出临震的短期预报,但就日本地震预报的现状而言,目前还不能预报7级内陆地震。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地圈地球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滨田和郎认为,地震预报是一门尚未确立的技术,“对于模糊的前兆,有必要改变一下看法”。以下是他对地震预报研究应有状态等的看法。困难的内陆7级地震预报预想中的东海地震是大约呈西北方向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的地震。震源  相似文献   

13.
共和地震前长波辐射短期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述应用卫星长波辐射资料研究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的方法原理。报道1994年以来共和中强地震的OLR地震前兆及短期地震预报的情况。对OLR地震前兆的特征及短期地震预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灼礼  丁鉴海 《地震》1997,17(3):317-324
文章全面介绍了1966 ̄1996年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历程及所获得的主要成果,针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源浅、地震灾害严重的特点,以大陆板内地震活动规律和前兆观测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着重从我国地震及前兆观测台网建设和研究,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确定以及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探索,但由于板内地震活动及前兆现象极其复杂,多样,我国中长期  相似文献   

15.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1977年我国的地震活动进入相对平静期以来,我们通过震例的深入研究和近两年的清理工作,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看来,实际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却甚为缓慢,数十次中强地震中只有个别的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报。这一情况一方面突出地反映了地震预报在实用化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工作与预报实践之间仍然存在某些脱节和不协调的现象。这是今后预报研究中应予以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6年 1 1月 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 MS6.1地震 ,震前巢湖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 3口深水井所记录到的水位经标准差、剩余值数据处理得到前兆异常。其异常时间以中短期为主 ,不同步。本文还对如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及降水对井水位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蔡作馨 《地震地质》2009,31(2):372-374
几十年沿着一条老路的当代地震预测主流试验体系,早在1994年,时任中国地震局局长的陈章立先生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地表所进行的各种地震前兆观测,其观测数据的变化,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地壳和观测系统的综合反映。这些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则是相当复杂的。;还处于这种状况的技术体系,其不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显然不等于地震归根到底是不能被预测的;其没有检测到5.12汶川地震前兆,也显然不等于5.12汶川地震就没有前兆。从现实出发,中国的防震减灾对于地震预报依然有着迫切需求,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为地震预报探索走出困局、寻求进展,特提出本建议。其中所提议的技术路线是采取;断层研究、应力测量和位移测量三者一体;的一种力学框架;关键点是首先从解决;近地表应力场强度分布动态图像监测;问题着手,并就此给出了具体实施技术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郝建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张云福合著《地震静电预测学》一书 ,2 0 0 1年底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近年来研究地震前兆现象、探索地震预报途径的少有佳作。地震预测是举世公认的科学难题。早在上个世纪 5 0年代 ,我国就把地震预测研究列入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经过近 5 0年努力 ,我国地震学家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短期和临震预报研究方面 ,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认识不断加深。但是 ,至今集当代各国地震学家的共同努力 ,还未能找到一个满足充要条件的地震前兆。究…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立明  刘小凤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193-203,209
在多年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短期阶段具有共性特征的地震活动增强、群体前兆异常演化、重点前兆和重点地震活动现象等,总结、提炼出了区域短期综合预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