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为执行中法地震学和第四纪构造学合作研究计划,1986年9月1日—10月4日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进行了中法活断层联合考察。法方参加考察的有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地质学教授塔波尼亚(P.Tapponnier)、构造地质学博士佩尔泽(G.Pelzer)和戈德梅(Y.Godiner)以及研究生梅耶(B.Meyer);中方参加考察的有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虢顺民、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法活断层合作研究计划和法阿协议,中国代表虢顺民、陈志泰等五人、法国代表塔波尼亚(P.Tapponnier)等两人及阿尔及利亚代表梅格奥威(M.Meghraoui)等两人共同组成的地震构造学家的野外考察队,于1986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地震区进行了考察研究。三方对合作考察抱以友好诚意,使考察工作进展得既快又好。 1980年10月10日阿斯南地区发生7.5级地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3年和1995年对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进行的两期 GPS 监测的实测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情况,并将其与不同地质运动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率和方向与地质结果符合很好。目前,青藏高原大约以38.6mm/a 的速度向北东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4.
在青藏高原的运动变形过程中,断层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计算了在GPS做边界约束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的连续体模型和含断层的不连续体模型的运动状态和应力场分布.从连续性模型和非连续体模型的差异发现,断层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藏高原现代运动场的分布.主要体现在,断层的滑移运动(1)增加了青藏高原东西两侧的拉张趋势;(2)加大了青藏高原物质东移的速度;(3)改变了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的运动状态.模拟结果显示,非连续模型的运动场分布与GPS观测结果吻合程度大大高于连续体模型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在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机制中,必须考虑断层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地磁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方法和冠谐分析方法,计 算了青藏高原地磁场(X, Y,Z )的泰勒多项式模型和青藏高原地磁剩余场(△X,△Y,△Z)的冠谐 模型,并绘制了相应的理论地磁图.分析了磁异常点对地磁场模型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地磁 场的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讨论了地磁场模型的边界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青藏高原自约45Ma前开始隆升以来,经历了多次隆起与夷平的交替过程.基于事实分析和这样一种理论假说:当地磁极性与现代相同时,地球内部对流活动强,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原隆起速率大;相反时,地球内部对流活动大为减弱,青藏高原构造抬升速率为零,建立了高原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到了其解析解,并利用古地磁资料和星际氢原子浓度资料计算了自高原隆升以来的高度变迁.对数学模型结果与事实分析结论的比较表明,两者相当一致,该模型较为逼真地再现了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的交替过程.该模型主要考虑了高原高度对侵蚀速率的影响以及地磁极性和星际氢原子浓度对抬升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输电塔-线体系的简化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输电塔进行地震作用下的连续性倒塌分析,研究输电塔的薄弱部位和倒塌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化模型得到的输电塔薄弱环节和连续性倒塌过程与采用三塔四线模型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简化模型可用于输电塔-线体系的连续性倒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前解释青藏高原东缘的生长与扩张有诸多动力学模型,如:刚性块体挤出模型、连续变形和中下地壳流模型。由于受到岩石层结构模型分辨率的限制,青藏高原演化和变形的动力学过程仍不清楚。我们利用最新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震台阵,通过接收函数和瑞利波联合反演得到了该区高分辨率三维岩石层横波速度模型,更好地揭示了壳内低速带(LVZ)分布特征。我们的速度模型显示研究区壳内存在两个低速通道,这两个低速通道边界与该区主要走滑断裂相对应,且沿着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分布,这与该区地壳物质顺时针运动模式比较一致。此外,我们观测到该区域主要大地震分布在这两个低速通道边界区域。据此,我们提出塑性流动和剪切变形在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变形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守彪  陈霞  杨绪海 《地震研究》2007,30(3):210-215
介绍了应力释放模型、耦合应力释放模型及其在时、空两个方面经过改进的模型。利用改进后的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震活动,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地区改进后的应力释放模型仍然适用,并且改进后的耦合应力释放模型要优于简单的应力释放模型,其预测地震的效能和精度都要优于泊松模型。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 km范围内高差达4.5 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南缘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名修 《地震地质》1996,18(2):143-155
喜马拉雅构造带于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代受力条件截然不同的形变。早期造山挤压形变与造山后的引张形变、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的大幅度抬升。大致低喜马拉雅范围即青藏高原南缘,现今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块断抬升相辅相成。流行的板块聚合动力学模式,即使早新生代发生过,晚新生代以来已经灯熄。东亚大陆现代形变与地震活动的驱动力不可能源于青藏高原南缘被动挤压,而是取决于与高原隆起相关的深部主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构和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差异显著,并具有特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提出了印度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向北"挺进",分别在不同档体阻隔作用下而终止于不同部位的双层"楔板"新模式,在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西北缘地球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剑东 《地震地质》1996,18(2):119-127
从新构造单元划分、活动断层、活动褶皱、地壳升降运动、地震活动及新生代火山活动等方面论述了该地区的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最后讨论了该区和青藏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认为青藏高原在其形成过程中既有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和碰撞作用,又有塔里木块体的向南楔入,既有高原物质向外扩展作用,又有周边拗陷向高原内部渗透作用,所以青藏高原的岩石圈是处于一个四面受压,上出下入的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诗阔  蔡永恩 《地震学报》2004,26(5):547-569
对青藏高原演化动力学问题近20年来开展了很多数值模拟工作. 本文初步回顾了主要数值模型的特点及模拟所得到的结果,同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 早期的平面模型,与高原的实际变形特点(如地壳增厚、侧向排出等)相差较大;薄片或薄板流变模型,可以研究垂向地壳厚度的变化及重力对变形的影响,适用于研究大尺度、长时间的变形;断裂对大陆变形影响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对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根据这次考察的大量资料,论证了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存在.考察资料表明,在西昆仑山存在一个被称作原特提斯的海洋,这个洋是在劳亚大陆南部基底上破裂、扩张并形成于震旦纪至奥陶纪时期(大约800-450Ma).原特提斯海洋闭合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并形成现在所见的库地-苏巴什缝合带的残迹,即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从而完善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6.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04,自引:31,他引: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层构造及其动力学过程,根据记录到的来自台站东北方向的大量宽频带远震林波波形资料,应用时间域的最大熵谱反褶积算法,得到了11个(全部)PASSCAL(地壳与岩石层的地震台阵研究计划)台站的接收函数.利用时间域广义线性反演的Jumping(跳动)算法,引入模型光滑度约束,并将合成地震图的Kennett完全算法及微分地震图的Randall快速算法用于接收函数的正演计算,由台站接收函数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一维S波速度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Moho界面在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存在明显的深度错断;在日喀则、拉萨、桑雄和安多等地的地壳内部,可以连续观测到三个显著的速度界面h1,h2和h3,其中h1和h2可以连续追踪到温泉、二道沟和不冻泉等地,而h3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消失;在日喀则、拉萨、桑雄、安多、二道沟和不冻泉等地有壳内低速层.关于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的错断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班公-怒江缝合带是印度地壳向欧亚下地壳挤入的前沿.  相似文献   

17.
区域高阶重力场模型与青藏地区局部位系数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当今全球模型研究的Molodensky理论,推导了相应的区域高阶重力场模型系数修正公式.考虑了球近似边值条件引起的各种偏差,使用了椭球坐标系,按椭球调和展开.并利用中国青藏地区地面重力资料对原始全球模型OSU91A1F的高阶部分系数进行修正,获得该地区的局部重力场模型QZ93G(完整到360阶),它对实测平均重力异常的恢复精度为±11.8×10-5m/s.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定义了祁连山活动地块的边界,列表给出了近十几年来在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其内容主要包括:活断层的编号、名称、产状、主要的地质地貌标志、活动年代、断层分段、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及其年代、地震破裂带的主要特征等。这些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的8级大地震集中在它的边界活断层上,断层的滑动速率都在5~12mm/a左右;7级左右的地震发生在其内部规模较小的断层上,断层的滑动速率都在1~3mm/a左右;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可以将该活动地块划分为几个次级地块,这些次级活动地块以变形为主,没有发生旋转;我们的结果支持青藏高原"连续变形"的假说  相似文献   

19.
由重力场的时空分布研究青藏地区地壳及其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赤军 《地震地质》1996,18(3):237-244
基于地壳均衡及圆柱体受热模型原理,求出莫氏面起伏及上地幔异常密度分布,并推测了喜马拉雅的相对隆起及其动力机制;由残余大地水准面的分布及底层加温的热对流假设,探讨了青藏地区和我国中部地壳运动的力源问题;此外阐述了根据多期重复重力测量,可以检测出高原的隆起和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