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划分、时代及中-上三叠统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发育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延长组是我国最重要的陆相三叠纪地层之一,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力含油气层系之一,其时代意见对相关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延长组的时代被归于晚三叠世,视为中国北方陆相上三叠统的典型代表,尽管在20世纪中后期已有学者提出延长组的下部应为中三叠统.在以往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以及新获得的长7中下部凝灰岩锆高精度测年结果,认为延长组的中下部(相当于长7及以下地层)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底部不能排除属于安尼期晚期的可能性;主力烃源岩长7油页岩、泥岩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延长组的上部,即长6及以上地层的时代属于晚三叠世,在鄂尔多斯盆地的主体部分普遍缺失晚三叠世晚期地层;中/上三叠统的界线位于延长组的内部,大致与长7和长6之间的界线相当;中三叠世拉丁期是鄂尔多斯盆地古环境的重要转折时期,古环境的转变与秦岭的主构造活动期以及四川盆地的重大环境转折期基本等时,说明上述构造活动和环境的重大转变可能是相互关联的,是处于拉丁期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之下,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青海北祁连区中三叠世孢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县俄博乡土圈沟、大擦汗沟、柯柯里等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层之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计39属74种(其中包括1新种),疑源类8属9种。推出Verrucosisporites(8.6%)-Triadispora(2%)-Trematosphaeridium(7.2%)的孢粉组合。该孢粉组合面貌应归于中三叠世Anisian期。它的发现为该套地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归属提供了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和松潘地体三叠系深水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秦岭和松潘地体三叠系主要由深水沉积物组成.通过对这一地区三叠系主要沉积岩相的详细分析,认为它们是不同沉积过程的产物,包括水下碎屑流、浊流、底流、深水悬浮沉积和液化沉积物流等.碎屑流可划分为砾质和砂质碎屑流两种类型,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在整个深水沉积体系中占很大比例.浊流沉积以发育正粒序为特点,鲍马层序虽普遍存在,但并非全部由真正浊流沉积形成.鲍马层序中不具正粒序的块状Ta段是砂质碎屑流的产物,而具牵引流沉积构造的其他段为低密度浊流或底流改造的结果.三叠系的深水沉积可构成四种相组合,即厚层-块状粗粒相组合、中-厚层状砂岩夹细粒沉积相组合、薄互层状细粒相组合,以及同沉积滑塌/角砾岩相组合.对区域相组合的分析结果显示,西秦岭合作-尖扎一带下三叠统沉积发生在大陆斜坡、水下河道和斜坡底沉积裙等沉积环境,中三叠统则主要由斜坡底部水道-沉积裙沉积构成,而在宕昌-迭部地区,同期地层以台地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自中三叠世拉丁期开始,西秦岭浅水碳酸盐岩演变为深水沉积体系,指示安尼期碳酸盐台地发生快速沉陷.松潘地体北部沉积体系的发展与西秦岭宕昌-迭部地区的沉积过程非常类似,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下部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然后从拉丁期转变为斜坡底部沉积裙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4.
早期对燕山构造带三叠系不同岩性组时代的确定主要根据植物化石和区域岩性对比,认为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下三叠统,二马营组为中三叠统.通过对承德下板城盆地和平泉营子盆地三叠系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析,本次研究揭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皆为上三叠统.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还揭示,早期认为属于中-上二叠统石盒子组的上段和上覆孙家沟组实属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沉积.本文将石盒子组上段与孙家沟组合并,新命名为营子组;同时用丁家沟组、下板城组和胡杖子组分别替换现在使用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野外地层和岩相分析证明,石盒子组上部安山岩层的顶面是一个沉积间断面,标记了中二叠统与下-中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营子组曲流河沉积指示在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构造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而上三叠统丁家沟组和胡杖子组砂质/砾质辫状河、冲积扇、扇三角洲、深湖沉积与火山岩组合代表强烈伸展断陷活动.新的三叠系地层划分、时代限定和沉积过程恢复对深入了解早中生代燕山构造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与MIS3相当的MGS3地层段中33LS, 35LS, 37FL和39LS的腹足类—陆生蜗牛和淡水螺类化石, 经鉴定为11种, 隶属于8科10属. 可以划分为: (1) 旋螺属-土蜗螺属组合, 主要成员是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西伯利亚旋螺Gyraulus sibiricus, 小土蜗 Galba pervia, 奇异土蜗Galba superegra Gredler等; (2) 瓦娄蜗牛属组合, 主要成员有伸展瓦娄蜗牛Vallonia patens, 白云石虹蛹螺Pupilla muscorum, 浅圆盘螺Discus pauper等陆生螺类. 依据年代测试结果和这些化石现生种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 研究认为, 33LS, 35LS, 37FL, 39LS依次距今为26000, 29000, 33000和38000 a, 其在时间与气候特点上与格陵兰冰芯GRIP-4, 5, 6, 10间冰段具有较好的对比关系, 33LS, 35LS, 39LS代表了非常温暖湿润时期, 37FL次之; MGS3记录的这4个时期的气候波动与MIS3间冰阶全球气候背景下东亚夏季风对毛乌素沙漠的强烈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地块与中朝地台其它地区相同时代地层的古地磁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晚二叠世以来,中朝地台经历了从低纬度(19°左右)向中纬度的北移过程,并伴有5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台北移10°(1000km)左右,而方位基本未变;中三叠世—中侏罗世主要发生5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而北向位移不明显,这一旋转可能与杨子地台和中朝地台碰撞拼合有关,或者说是印支运动在该地区的反应,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块已基本和现代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7.
寒武纪早期放射虫化石稀少,保存较差,对其特征和演化缺乏了解.对鄂西秭归地区寒武系筇竹寺阶水井沱组进行大量调查,获得放射虫化石个体300多枚,系统分类属于4种类型,包括泡沫虫目2个新属新种(Paraantygopora porosa和Braunosphaera sinensis)和1个属种分类位置不确定的球形放射虫化石、目科未定分子1个(Tetrasphaera? sp.).其中,泡沫虫目分子占多数,约为个体总数量的92%,多数个体(73%)与奥陶纪早期一些放射虫化石结构特征类似,壳壁以穿孔板状结构为特征.但格子状球形放射虫在早古生代其他地层中目前尚未有报道.该放射虫动物群由不同的分类单元的分子组成,化石已经比较常见,壳体结构相当复杂,清晰的同心层状结构已经形成,这些特征表明寒武纪第二世筇竹寺期放射虫已经爆发繁盛,这与浅水相区宏体生物群的爆发繁盛可能为同步发生.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缝合带构造地层划分及时代厘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金沙江缝合带所出露变质混杂岩体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所含化石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重新厘定为额阿钦杂岩 ,金沙江蛇绿混杂岩 ,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 ,前者属非正常岩石地层单位 ,后三者系构造地层单位 .首次指出额阿钦杂岩为该区早中元古代残留基底或微陆块 ,其原岩的时代应早于 ( 16 2 7± 192 )Ma ;首次测出金沙江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 ( 2 94± 3)和 ( 34 0± 3)Ma ,指出金沙江和哀牢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当 ,自晚泥盆世至石炭纪 .根据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玄武岩夹层U Pb年龄测定 ,其时代分别为石炭纪 二叠纪和早中三叠世 .进一步说明金沙缝合带在大地构造上应归属于古特提斯洋东缘弧后盆地 ,该盆地始于泥盆纪晚期 ,形成于石炭至二叠纪 ,二叠 三叠纪之交至中三叠世的碰撞事件 ,导致该盆地闭合和缝合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李浩敏  周浙昆 《中国科学D辑》2007,37(8):1046-1055
从叶形态学角度, 为假山毛榉科(Nothofagaceae)的建立提供了证据. 讨论与假山毛榉属的叶相似的印痕化石命名问题, 并为这类化石建立了一个形态属——Nothofagofolia gen. nov. 描述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费尔得斯半岛化石山新采集的这类叶化石中的新代表, 报道2个新种, 2个新组合, 1个未定种; 讨论和修订了已发表的这个产地的假山毛榉属叶化石. 通过叶形态学研究, 对假山毛榉属的分类、演化等提出下列看法: (1) 支持该属在晚白垩世中晚期起源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并在那里分化、发展, 向低纬度扩散的观点; (2) 支持假山毛榉科的建立, 并认为叶形态学特征对此科科下等级的分类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3) 该属南温带分布的种, 具有更为原始的叶形态性状, 叶等级低, 与其热带山区分布的种以及壳斗科和桦木科等相比, 处于更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燕守勋 《中国科学D辑》2003,33(5):459-469
为了检验高光谱遥感技术划分极低级变质带的应用潜力, 进行了广西田林利周-河口剖面粘土矿物成分和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XRD测量以及泥岩可见光-短波红外反射光谱测量. 运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将下三叠统罗楼群和中三叠统百逢组下段划归浅变质带; 将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和河口组划归近变质带, 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为高级近变质带; 将中三叠统上部河口组划归低级近变质带. 基于1个 K.ID2θ °0.43的测量值, 不排除局部为成岩带的可能. 在地层柱上自下向上, 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由小变大, 变质程度由高变低, 而且变质作用级别与岩层在地层柱中位置协调以及变质带边界与地层线趋于一致, 证明为区域埋藏极低级变质作用. 从地层柱下部到上部, 新鲜岩石粘土矿物2200 nm附近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伊利石也有同样的吸收光谱迁移规律. 这表明, 随变质温度的升高, 矿物光谱吸收峰向长波方向迁移. 风化岩石和黑色岩石不适于极低级变质带的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划分. 但是, 根据新鲜岩石吸收光谱迁移规律, 可以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沿地质剖面, 由新鲜岩石光谱划分地层单元和极低级变质带.  相似文献   

11.
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具三心皮结构的生殖器官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被子植物雌性生殖器官化石采自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中生代的义县组,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侏罗世,这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化石为具3数花的聚伞花序,有明显的三心皮结构:即3个分裂的柱头和花柱各与1个子房相连,在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中尚无可比较的属种.确定为1个新属种,名为:梁氏朝阳序Chaoyangia liangii Duan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2.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拉丁期放射虫、硅质岩及构造演化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鲜水河断裂带如年各组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动物群, 包括Muelleritortis, Baumgartneria Oertlispongus, ParoertlispongusPseudoertlispongus等, 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 硅质岩SiO2的含量变化范围在71.16%~90.06%之间, Si/Al比值为49~71, 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 Al2O3/(Al2O3 + Fe2O3)比值为0.63~0.81, V < 23 μg/g, V/Y < 2.8, Ti/V > 26, 具有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 大部分样品的稀土元素的Ce/Ce*比值为1.02~1.47, LaN/CeN比值为0.75~1.07, 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仅1件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 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岩组合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鲜水河断裂带在中三叠世拉丁期处于强烈裂陷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为使[蜓]类形态种更接近客观真实的生物种,在[蜓]类化石鉴定中应从居群概念出发,利用居群的形态变异特征约束传统的形态鉴定.根据滇西小新寨剖面中二叠世沙子坡组单层采集的样品,笔者度量了其中Eopolydiexodina个体的特征形态参数(初房直径、内外圈尺寸与轴率),并进一步结合形态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化石居群层次的形态种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单层中Eopolydiexodina个体的特征形态参数虽表现出较大范围的变异,但形态变异基本连续且满足正态分布.因此,所研究个体的形态变异符合单个居群的形态变异特征,宜根据居群思想视作同一[蜓]种.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同层产出的同属[蜓]类个体组成单个化石居群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罗平生物群是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07年在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中首次发现的以海生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珍稀海洋生物化石群.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和牙形石证据对罗平生物群地层时代进行了厘定,研究表明罗平生物群产于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为进一步研究罗平生物群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存在一套凝灰岩夹层,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层.本文对盆地西南部罗36井和庄211井长7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41.3±2.4)和(239.7±1.7)Ma.结合凝灰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U/Th元素比值,认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其年龄代表延长组长7底部凝灰岩的沉积年龄介于239.7~241.3 Ma.这一测年结果充分说明延长组底部存在中三叠世地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议将长10~长8油层组单独划分出来,仍用铜川组命名,而将长7~长1段严格限制在狭义晚三叠世延长组范围之内.通过探讨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的凝灰岩是印支早期秦岭主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这期构造运动促使延长组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为后期延长组沉积期湖盆的成烃、成藏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四川旺苍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组重磁化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北部旺苍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组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载磁矿物为多畴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所携带的特征剩磁在地理坐标下与近代地磁场方向接近,可能是由于后期白云岩化作用和热粘滞剩磁引起的重磁化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南南阳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化石的阳域-丹水剖面的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的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与磁铁矿为主,特征剩磁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其很可能为岩石形成时期获得的原生剩磁.结合该剖面古生物资料,磁性地层学结果表明,剖面上部2973~3023 m处年代为83~79 Ma;该剖面蛋化石所在最高层位年龄不晚于83 Ma,暗示该地区大型爬行动物的绝灭可能与西峡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关.此外,自晚白垩世以来,该剖面所处位置相对华北和华南地块发生了约18°的顺时针旋转,可能由该地区的局部构造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西藏羌多地区羌多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对分布于羌多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早-中二叠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3个腕足类化石组合和4个蜒类化石组合带,为西藏二叠系地层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前人在陶湾群中发现的微体化石在数量和种类上的局限, 以及对在灰岩块和砾岩中发现的寒武纪化石在成因和地层属性上的不同认识, 其地层时代至今仍存争议. 在陕西商洛地区陶湾群郭岭组、三岔口组、风脉庙组和垢神庙组等多个层位中发现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体化石共计16属26种, 其中疑源类7属13种; 几丁虫7属9种, 虫颚2属2种. 化石产在原生地层的稳定层位和基质中, 其时代主要为早奥陶世. 由此, 陶湾群时代可限定为奥陶纪.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末次间冰期早期的突然降温事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南海北部陆坡ODP1144站96.49-137.6 mcd 1)井段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与δ18O测定表明末次间冰期(MIS 5.5即5 e)内发生过一次表层海水突然降温的事 件, 冬季水温下降幅度可达7.5℃, 表层水δ18O值也下降1.2‰. 此次降温事件在西欧和北大西洋均已发现, 相互可以对比, 但南海记录的降温事件更加强烈. 此次事件推测由中低纬地区而非极地冰盖引起; 由于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对此次降温事件反映最为强烈, 有可能与西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古海洋学变化有关. 此次事件可认为属“新仙女木期”式的降温, 表明末次间冰期气候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