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认为:①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②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③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强地震成组活动迁移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征祥  金学申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5,25(4):65-74
研究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东经108°以西)20世纪初以来7.5级以上大地震成组活动,以及华北至东北地区(30°~55°N,108°~135°E)20世纪20年代以来6.0级以上强地震,10年时间尺度的成组活动迁移过程。在1900~2001年中国大陆西部7.5级以上浅源大地震,分别在1902年1月至1916年12月、1920年1月至1947年3月和1947年7月至198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时间段内发生的玛尼和昆仑山西口大地震,可能是第四次成组活动的开始;并且,不同时间段的地震成组活动地区是不重复的,大体上,显示了顺时针的迁移图像。在1927~1998年中国大陆华北至东北地区6.0级以上浅源强地震,分别在1927年1月至1948年12月、1966年1月至1976年12月和1979年1月至199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成组地震活动主体地区随时间的迁移,表现为往返迁移的图像。成组地震活动群集在一个主体地区内,它们或发生在一条活动构造带上或在多条邻近的活动构造带上。同时,应用断层系统内各个断层相互耦合作用和应力转移的模型,去分析成组地震活动迁移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利用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7级以上地震发生关系的判定指标,他们是: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10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31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为6次,预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再次使前一个判定指标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700年以来华东地区可划分为四个地震活跃幕,地震较完整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内陆5级以上地震空间成组特征明显;郯庐带以西(包括郯庐带)和郯庐带以东地区4级以上地震时序上具有成组发生的特点;1900年以来郯庐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具有自南向北定向迁移特征;1993年以来华东内陆郯庐带及周边200km范围内的ML4以上地震分三组活动且自西向东迁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东地区今后的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学忠 《地震》2007,27(2):41-45
提出了一种以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为基础的地震趋势判别指标提取的方法,以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年地震频次为例,给出了判定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判别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31时,可判定其后第6年不发生7级以上地震,为无震判别条件;当Na5≤10时,可判定其后第6年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为有震判别条件;当11≤Na5≤30时,不能判定其后是否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当Na5≥24时,可判定其后第6年无7级以上地震发生,为无震判别条件,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2002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7,满足有震判别条件,因此可以作出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判定。2003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28,满足无震判别条件Na5≥24,可判定2009年不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判别指标的提取。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成丛活动特征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88年以来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的活动,对其成丛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应用5级以上地震缺震持续时间τ预测未来我国大陆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实用指标,并对指标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发生背景,基于1900年以来全球8.5级以上地震活动之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以及这印尼8.7级地震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分析了这次地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趋势的可能响,讨论了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丁鉴海  姜秀娥 《中国地震》1989,5(1):88-88,90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及特点 1988年我国共发生M_s≥5地震56次(大陆地区43次,台湾地区13次),其中6.0—6.9级地震7次(大陆地区5次都为余震,台湾地区2次),大陆地区7.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10月16目的6.2级地震。如果不计算唐古拉山、澜沧—耿马震区的余震,我国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7次(大陆地区24次,台湾地  相似文献   

10.
新疆及周边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分析了1900年以来新疆及周边6级以上地震成组活动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及周边地区6级以上地震成组活动明显,并具有持续时间短、地震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新疆及周边地区7级以上地震有95%发生在地震成组活动期间,地震成组活动是该区域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中期预测指标之一。地震成组活动一般出现在低活动水平背景下,而且成组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在地震活动期间强震存在由新疆西南向北东迁移的特点,其中天山地震带尤其是南天山西段为强震主要的活动区域。地震成组活动伴随地震条带图像的出现;在地震成组活动前或活动中新疆地区前兆测项异常明显增加,具有群体异常的起伏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