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高峰 《地球》2011,(8):96-99
在人类所了解的宇宙范围内,地球是唯一具有美丽的蓝色外表的星球。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地球裹着厚厚的大气层。众所周知,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就只有死亡。地球大气是生命的源泉,然而大气在养育生命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种危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4,(4):24-27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生活选择善待地球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研究状况,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言近20多年来对地球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地壳介质呈现强烈各向异性。研究地球介质尤其是地壳的各向异性特征,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地震前兆场演化规律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研究的各种方法和理论是建立在简化的物理或数学模型上的,因此...  相似文献   

4.
纪亚洲  顾和和  李保杰 《地球》2012,(12):102-103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开不了土地,她像一位辛勤的母亲,慈祥地哺育着万物生灵,我们人类像孩子般慵懒地享受着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但是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改造与影响自然的能力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掠夺也到达了一种贪婪的境界,大地母亲的身体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地震、飓凤、沙尘暴、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这是地球在向  相似文献   

5.
我们率先用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球自由振荡. 泰安地震台有差应变和体应变两种钻孔应变观测仪器,都观测到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体应变仪观测到地球的球型振荡,而差应变仪观测到地球的环型振荡. 两种观测还记录到环型振荡与球型振荡相互的耦合作用. 观测也记录到明显的一些振型的谱线分裂现象. 用直接观测到的高质量的环型振荡资料求解了0T8~0T19等主要振型的Q值. 根据两个方向的剪应变观测数据,求解了环型振荡的最大剪应变方向,发现这个方向是相当稳定的. 这种研究表明,高精度钻孔应变观测仪是一种理想的地壳形变观测仪器,可以为地球自由振荡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在国际上积极参加国际地球观测年、国际地球内部开发计划、地球大气开发计划、世界磁测等各种国际合作观测工作,在国内大力开展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大地测量、日地空间物理等方面综合性研究,重视观测技术、观测和观测资料收集处理系统的研究,因此,日本地震学研究在观测手段、测定方法、观测精度,以及在理论上应用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地震学中的研究课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威胁很大,尤其是大地震,如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一夜之间使24万人丧生,1976年2月危地马拉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这个国家年国民生产总值。因此有史以来地震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人类的注意。从纯科学的角度来看,地震又是一个信息源,由地震发出的地震波我们可以得到震源发生过程和波的传播规律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信息,地震科学的这两个分支(震源研究分支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分支)是同时产生的。但是直到现在震源的研究远不如地球  相似文献   

8.
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表面效应和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噪音干扰,提高信噪比,推进现代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地震灾害预报等问题的需求, 近年来世界大陆科学钻探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经启动并正在构建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为实现我国的“入地”科学计划,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9,(10)
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大部分物质都取之于地球,关乎人类生存的资源、能源、气候、环境、生态、灾害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地球科学去研究、去解决,从本质上说,地球科学就是养活人类的科学,其宗旨是探索自然奥秘。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生物是怎么诞生的?气候如何变化?人类向何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奥秘和科学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现场观测是获得自然界物理过程规律性信息的基本手段,对地声,地震这种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现场观测占有更显著的地位。 地声现场观测总是在环境干扰背景下进行的。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地下岩层中岩石随机微破裂形成的声发射,以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噪声源,构成地声现场观测的基本干扰背景,我们称之为环境地声。 现场观测表明,时域内环境地声过程是一个平稳的有色随机序列。地声信号,尤其是弱P波,常常被环境地声淹没,抑制环境地声,加强地声异常信号的优势,对地声信号检测、声源定位、信息提取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4,(4):24
正前言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生活,选择善待地球的生活。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它提醒当代人健康适度消费,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保质量标志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因为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  相似文献   

12.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究研对象的基础学科,它涉及海、陆、空三界,是介于天文、物理,化学、地质等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缘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地球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近代,自然科学许多学科的发展,都是从研究地球开始的。由于研究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十七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十八世纪的法国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数学家克雷若,首先是研究地球形状的。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曾研究地球的起源。与拉普拉斯同时代的德国高斯,是一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地磁学家。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物理学家开耳芬,研究地球的弹性、热传导等都有出色贡献。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好几位都是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因发现重氢而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尤里,因研究太空物理而获得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瑞典物理学家阿尔芬,研究地球起源都有特殊贡献。因致力于超大气层性质的研究而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研究高空电离层有卓越成就。二十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在物理学的许多新发现推动下飞快地发展起来,人们对地球的认识逐步深入。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及运动状态,地下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地磁、重力、地热和地震活动等问题,都是全球性的,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联合观测研究。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的“上地幔计划”,七十年代的“地球动力学计划”和八十年代的“国际岩石圈计划”,各有五十多个国家参加观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板块大地构造学说,把地球科学推进到新的境界。地球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寻找地下资源,探讨预报灾害性天气、大地震发生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发展远程导弹、远洋潜艇、空间通讯、遥感遥测等尖端科技,都需要地球料学家们做艰苦的努力,为尖端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与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分不开。从地球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地球科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成就。从地球科学家们走过的曲折道路和对未来的展望中,可以得到启迪,深受教益。地球科学家们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学风和奋发的进取精神,是我们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为此我们将陆续介绍部分地球科学家生平事迹的村料,对于从事地球科学工作的朋友们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匡自革 《地球》2012,(4):161-165
地球永恒自转与圈转,在地球上观测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视觉角度。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不管银河是不是在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就会有明显移动。在冬季出现日环食,夏季出现日全食,也明显说明了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月球也没有围绕地球旋转。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当地球旋转到相距太阳较近时期(夏季),月球也旋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只可能解释为日环食,如果解释为日全食,就会永远没有日环食出现。当地球旋转到相距太阳较远时期(冬季),月球也旋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也只能解释为日全食,如果解释为日环食,就会永远没有日全食出现。在现实当中,偏偏都是夏季出现日全食,冬季出现日环食,充分说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观点有错。地球在太阳一侧圈转,地球轨道圈在月球轨道圈之中,才是唯一客观存在的天体动态。  相似文献   

14.
读者沙龙     
《地球》2012,(8):5-5
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你好,我在《地球》杂志里看到了一篇关于东北黑土地的文章,对此,我感到很高兴。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黑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我们的骄傲。它肥沃的土壤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但是近几年经常听到人们感慨说黑土壤越来越不肥了,每年都在减产,有的地方土壤浅的都种不了庄稼了。我很忧心。确实像这篇文章里写得那样,黑土地不肥的罪魁祸首来信节选  相似文献   

15.
定点连续固体潮汐形变资料在我国已有40多年的观测历史,这些资料在地震前兆监测及地震预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这种长期的连续观测资料也是研究大地形变规律及地球内部结构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花了46亿年时间为我们孕育的矿产资源,我们只用了几百年就差不多开采殆尽。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矿产资源也是地球上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却有70多亿人口等着被养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给予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利用和消耗各种资源,使得地球的负载越来越沉重。保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  相似文献   

18.
岳尚华 《地球》2013,(11):104-107
最新资料表明,最早的人类出现作600多万年前,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如果把它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年龄做比较,就会发现人类的幼小。地球已经拥有46亿年的发展历史,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也早在38亿年前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09,(1):58-59
海洋的科学探索始于200年前,它是研究地球如何运动的关键。尽管对海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地球整体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发现——不仅是人类获得和使用海洋资源,也是防范人类由于在沿海生活的过度集中而对海陆边界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毫无节制地开发,不仅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还会让人类陷入资源枯竭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