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地震观测发现,北京地震台实际地震记录的震相走时与全球地震走时表IASP91之间存在走时偏差。结合北京地震台及周边地下40km精细速度结构的研究成果和AK135模型,构建其地震走时表的计算模型。通过对该地震台2003--2008年NCDSN地震观测实际走时比对,对模型结构进行修正,最终建立北京地震台地震走时表。  相似文献   

2.
长期的地震观测发现,北京地震台记录到的S波影区地震存在定位误差大的现象.由于来自震中距9°~36°的地震经过了低速层,造成了S波不发育.所以S波影区地震多用LG波来确定震中距.造成影区地震定位偏差大的现象有两个原因:①长期以来多是用短周期记录来区分LG1和LG2,定位偏差较大;②有的影区地震,S波也少许发育,但用S波来定位也存在定位偏差大的现象.为此搜集了北京地震台记录到的影区地震,通过NCDSN仿真成SK记录,通过理论震中距的比较,找到了准确定位影区地震的LG2识别位置.  相似文献   

3.
大临铁路的修建,对云县地震台地震观测环境造成严重干扰.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妥善处理铁路建设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关系,云南省地震局确定以"主体保住云县地震台,受影响大的测项迁出到合适的场地"为原则来解决云县地震台观测环境保护问题.迁建过程中,地震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并依法科学决策;台站干部职工主动介入,密切配...  相似文献   

4.
迎接地震观测技术的新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措施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城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震台阵是在与所观测地震波波长相当的孔径范围内有规则排列安装若干地震计的地震观测系统,它采用独特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将各子台的数据会聚在一起,抑制地面噪声,提高信噪比并获取有关震源及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从而获得比单个地震台更强的地震监测能力,特别是提取微弱地震信号的能力.同时,由于地下介质普遍为各向异性的,利用地震台阵可以研究地球内部介质的各向异性并为地球动力学提供有效的数据质量保证.目前地震台阵已成为全球地震监测网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先进的地震观测技术.应用地震台阵可监测较远处的微震事件,因而有利于对那些不宜于正当地架设台站的地区进行地震监测,特别是近海海域地区的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在成都市境内选择符合地震观测规范要求的地面地震台地点不多,而地震研究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否存在两全齐美的办法来解决地震观测环境要求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本文简单介绍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即成都市应龙湾地震台的建设及地震观测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序言     
地震台阵是为监测微弱地震信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特别是近 2 0年来 ,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进步 ,地震台阵又有了更快更新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种台阵广泛分布的局面。当前 ,地震台阵已成为全球地震活动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台阵观测系统 ,采用独特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将台阵内若干子台的数据汇聚在一起 ,以达到压低干扰背景 (如地面噪声 ) ,提高信噪比 ,突出地震信号 ,从而获得比单一地震台站更强 (数倍于单一地震台站 )的地震检测能力 ,是一种先进的地震观测技术。通过…  相似文献   

8.
地震台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文根据《地震及前兆数字化地震观测规范》的要求,对新安江地震台进行地震信息系统集成工作做一介绍.其实践经验可为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地震观测台科学大事记 1887 1 布设在西半球利克(Lick)观测台(哈密尔顿山)和伯克利校园的第一批地震仪进行连续观测。 1906 2 获得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地面运动记录。劳森(A.C.Lawson)主席在著名的“州地震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对此记录进行了讨论。 1910 3 第一期地震台通报发表了地震读数和参数,连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地震》1991,(4)
为避开各种地面噪声的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与分辨率,美国、日本和苏联先后开展了井下地震观测的研究,目前在这些国家都有井下观测地震台在连续工作。 我国井下地震观测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期。最初是仪器研制和试验观测,现在我国的井下地震观测技术正从试验性应用阶段向实用化应用阶段过渡。目前已有70多个井下观测地震台,主要分布在京、津、沪三大城市附近及冀、豫、鲁、晋、苏、甘、陕、川、滇、辽等省。其中相当一部分采用电信传输方式遥测记录,记录的物理量主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密度正在不断加大,用于流动地震观测的宽频带地震仪的数量将继续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速率按指数增长,这意味着震源波裂过程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关系将日趋紧密,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的作用和重要性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2.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ing a seismologic observation system and data-processing and transfer tools for a tsunami warning system and its functions and tasks are consider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eismologic observation system for the tsunami warning service (TW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is proposed. A study of general techn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s carried out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for urgent tsunami prediction from continuous seismic monitoring data of territories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the world.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roblem of tsunami prediction from seismologic data on strong earthquakes in near zone of a protected territory (up to 200 km).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methodic questions of arran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temporal seismologic observations targeting research on karst. We describe an approach for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feasibility for recording the seismic effect of dynamic phenomena accompanying the karst processes. The approach copes with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excitation, propagation, and recording of seismic waves for a given karsting massif. The adequacy of this approach is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on the imitation of collapses in the test object, namely in the Kungur ice cave (Perm region). We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in application of approaches developed in “big” seismology in the choice of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the local seismic group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perties of stationary microseismic noises) and methods for data process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ure of signals) as applied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of karst processe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performed in Kungur, Perm regi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the local seismic group for discriminating signals of an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nature i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彦明  张文韬  张帆  查斯 《高原地震》2013,25(2):22-25,12
回顾了内蒙古地震台网建设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阶段地震台站的建设情况,通过“九五”和“十五”的建设,内蒙古的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2013年9月4日,福建仙游发生ML5.0级地震,这是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建成以来记录到的该区域最大地震.本文就此次地震的记录波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仙游ML5.0级地震的震相出现规律符合一般近震记录特征;在波形中分析出sPn震相,并据此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1 km,与Hyposat方法测定结果一致;用初至首波估算出震区的地壳厚度约为25.2 km.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藏高原地震监测能力,中国地震局在青海、西藏和新疆3个地区建设地震台站。为确保高质量产出地震数据,以青海地区新增16个地震台站为例,围绕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基于数据连续率、台基噪声水平和事件波形记录质量,对地震观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青海地区新增地震台站观测环境较好,总体运行稳定,数据连续率较高,适合进行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台站空间分布更加均匀,青海省中西部地区理论地震监测能力从约MS 4.5提升到MS 2.0,地震监测能力提升。本项工作的开展,为我国青藏高原地震监测能力提升提供了业务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云龙台的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进行了倾斜固体潮的潮汐分析,发现EW和NS两个分量的振幅因子异常变化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潮汐分析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故振幅因子误差小、精度高;又因为对潮汐谐波波群的选择,避免了以太阳日为基础的周期性干扰,M2、O1波振幅因子的地震异常识别则简易可行,并且可信度高。云龙台的固体潮观测具有较强的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除了与区域背景构造应力的增长变动有关,也是震源区应力增长及破裂发展的结果.因此地震观测资料必然携带有震源区应力应变增长及破裂发展的信息.随着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普及和数字地震仪性能的提高,用地震观测资料进行震源区应力变化和破裂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地震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岩石静态应力状态的变化对地震波传播与衰减的影响,及其对地震孕育和激发的作用;主要介绍了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预测震源区应力变化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目前的进展;讨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胡先明 《四川地震》2001,(2):42-44,39
石棉川-02井系国家基本井,其井水位观测值对附近区域内的地震有比较敏感的前兆反映,在进行地震前兆数字化技术改造后,处于试记和调试阶段的LN-3型数字水位仪,记录到了一些地震前兆信息。LN-3型数字水位仪与SW40-l型浮子式机械水位仪相比,不仅信息传递快,而且记录了更丰富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庆台网记录地震Pg震相滞后的现象,探讨大庆台网Pg震相的滞后程度及引起震相滞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