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岩FT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以下同),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20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一次构造热事件;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3个时段(9.9~12.7,6.8~8.4,2~4.6MaBP),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3次断层位错事件  相似文献   

2.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凤桔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7,19(2):13-1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沿线的构造地貌、断层岩组合及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层年代,综合分析了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总趋势:随着活动时代的趋新,活动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中心位于大理、弥渡一带;探讨了该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断裂带不同区段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川—四会断裂带构造岩变形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着中-高温超塑性变形岩石和半韧性半脆性糜棱岩两大系列构造岩,具有长期复杂的变形历史。中高温超塑性变形岩石由层状花岗质构造片麻岩、面状花岗质构造片麻岩和带状花岗质构造片麻岩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晋宁期造山作用、早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基底折离作用。而半韧性半脆性构造岩由糜棱岩系列岩石构成,尤以出现玻状岩为特征,为燕山早期逆冲断层产物。  相似文献   

4.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大地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短边GPS点阵、短基线标石阵和精密激光测距,在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裂带垂直的剖面上和构造盆地内进行构造大地测量,获得了断层软弱带和断层蠕变带上的最佳形变分布。综合利用相关地学成果和理论,揭示了构造形变所隐含的动力学信息,识别了断层应变带、塑性流变带和主断面在地面的分布范围。用外围GPS远场联测成果探讨了该断裂带的驱动力机制,匡正了其“左旋”运动和现今活动速度的含义。最后,评估了该断裂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密云北石城断裂带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该断裂带的断层岩可分为四种类型:碎裂岩类、糜棱岩类、假熔岩和断层泥。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形变和组构特征,分别代表不同的成因机制。假熔岩和碎裂岩类断层岩的存在,可作为古地震事件的可能证据。前者是地震断层运动在断层面上摩擦增温,引起围岩中矿物的选择性熔化形成的。在该断裂带中可能发生不止一次的古地震事件。断层岩特征和产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两种不同力学性质的运动,早期为韧性剪切;晚期为脆性破裂,并伴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6.
吕德徽  向光中 《内陆地震》1994,8(2):159-165
对毛毛山断裂带断层岩进行了宏观及微观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对断层岩中石英颗粒的形貌特征、溶蚀类型及断层岩的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滑动性质以粘滑为主,断裂的东段较西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断裂带物质组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是理解断裂变形机制和地震破裂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断裂带地震(黏滑)和非地震(蠕滑)滑移行为不仅对了解地震活动性和山脉隆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穿过龙门山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带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岩心和地表出露的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裂岩组成、结构、显微构造和钻孔物性测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龙门山逆冲断裂带滑移行为和物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大地震活动性和有关断裂带的隆升作用:(1)映秀—北川断裂带倾向NW,浅部倾角~65°,发育的断裂岩厚约180~280 m,由碎裂岩、假玄武玻璃(地震化石)、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组成.断裂带具有高自然伽马、高磁化率值、低电阻率、低波速等物理性质以及对称型破碎结构.断层泥普遍具有摩擦热效应的高磁化率值和石墨化作用特征,是古地震滑动的岩石记录.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经常发生大地震的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类似汶川地震的大地震复发周期小于6000—10000年,具有千年复发周期特征.(2)灌县—安县断裂带倾向NW,浅部倾角~38°,发育的断裂岩厚约40~50 m,仅由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组成,具有典型的"压溶"结构,表现出蠕滑性质.除压溶作用外,定向富集的层状黏土矿物和微孔隙的发育使断层强度变弱.断裂带具上盘破碎的非对称型破碎结构,除具低磁化率值特征外,其他物性与映秀—北川断裂带一致.(3)根据断裂岩厚度与断层滑移量相关经验公式关系,以及断层产状,粗略估算映秀—北川断裂带自中生代以来累积垂直位移量大于9 km,灌县—安县断裂带累积垂直位移量小于3 km.映秀—北川断裂带长期大地震产生的累积垂直位移量是龙门山隆升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程绍平  杨桂枝 《地震地质》1996,18(4):289-300
大同-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带是北京西北~山西北部盆-岭区的一条最大的断层。晚第四纪断层崖高度和高度分布型式把断裂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段落。该断裂带在山前带和山麓坡的构造地貌、微地文期演化历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段变异。构造地貌过程的速度和断层习性差异,以及段落边界的重叠断层特征,是构造地貌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同-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带是北京西北~山西北部盆-岭区的一条最大的断层。晚第四纪断层崖高度和高度分布型式把断裂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段落。该断裂带在山前带和山麓坡的构造地貌、微地文期演化历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段变异。构造地貌过程的速度和断层习性差异,以及段落边界的重叠断层特征,是构造地貌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主恩  郑炳华 《地震地质》1994,16(4):305-318
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构造节理和断层泥的测量、统计和研究,仅得到20%左右的构造节理是处在有利于现代构造应力场易于活动的方位上。这些构造节理基本上是在与断裂带形成有关的局部构造应力条件下形成。SEM显微构造研究得到了这些断裂带最近一次活动的相对年代和它们曾经历过的运动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并可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断裂带形变的分形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两个相连的“三联点”模拟一条断裂带,在自相似规则下,构造了裂带内各级断层的分布。引入分形维数,建立了断裂带内各级断层的相对运动速度与断理解带外围相对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用圣安德裂斯断裂带的运动数据初步验了模型给出了断理解带内主断层相对运动速度与板块相对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北段中新生代断层岩的显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行山北段是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构造带中段的典型构造区 ,区内 2条主断裂 (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 )组成的断裂带发育中、新生代的碎裂岩系列断层岩。通过对断裂带内不同岩性原岩区的断层岩进行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 ,分析了 3种主要变形强度类型的断层岩 (碎裂化岩石或构造角砾岩、初碎裂岩、碎裂岩 )的区域分布、显微结构以及微观变形机制 ,鉴定出断层岩中的 3期构造变形叠加 ,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区内中、新生代断层岩反映的 3期主要构造运动及其特征 ,显示出构造强度逐渐减弱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浑江断裂带及水系的分形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分开有几何学方法对浑江断裂带及水系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浑江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且次级NNE向断层比NE和NW向断层活动性更强,结合地震活动属于 质地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昌马断裂带断层岩研究及其粘滑,蠕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断层岩的分布、内部结构、宏观变形及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形态、表面特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昌马断裂带粘滑、蠕滑特征。同时指出,昌马断裂带虽以粘滑运动为主,但仍伴有一定量的蠕滑活动。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南段新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郯庐断裂带南段的第四纪地层不发育,尽管断裂构造岩松散而未固结成岩,也难以应用地层变位法来确定它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方式。笔者在发育断层泥的断裂露头剖面上,采集断层泥样品9个,通过扫描电镜——石英碎砾刻蚀形貌法来确定它的新动活性。根据石英碎砾的刻蚀形貌类型判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方式;蠕滑?粘滑?从而确定郯庐断裂带南段的最新活动时代在N_2—Q_1或Q_2,活动方式以粘滑为主。  相似文献   

16.
马尼干戈断裂带系指邓柯—甘孜断裂带。在卫星图象上,马尼干戈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影象特征十分明显,赫然醒目的线性特征如刀切般整齐地切割了川西高原。它们是我国一条规模巨大的北西西向线性断裂构造带的一部份;后者北西延向青海杂多以西,南东切二郎山循峨眉断块北缘过黔、桂、粤三省入南海。历史悠久与新构造运动发育,是马尼干戈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共有的两大特征。据地质资料分析,在海西晚期,同处巴颜喀拉海的两断裂带成为该扬子陆块弧后盆地弧后扩张的中心地带,即形成初期裂谷。晚三叠世时,扩张作用加剧,生成了如年各组等陆棚浅海一半深海相沉积物及裂谷型火山岩。随后,二者表象有异:昌都陆块—义敦推覆体随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推覆,裂谷聚合,推覆体覆盖了马尼干戈断裂带;燕山至喜山期,马尼干戈断裂带继续活动,向上切穿义敦推覆体盖层。而此期的鲜水河断裂带,在印度洋板块、华北板块及太平洋扳块的异方向多期次作用下,也经历着复杂的活动与变形过程。在马尼干戈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内,壮观的线性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线性河段或线性对头河,以及断层沟谷中普遍发育的第三纪至第四纪断陷盆地,无不显示出它们自挽近至今仍保持着强烈的活动性。历史上有多次显示此种活动性的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和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采集的天然断层泥样品,对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东段的断层泥首次进行了粒度分布和显微构造特征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以粘滑运动为主,兼有蠕滑活动,并具张性扭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尹金辉  李锰等 《中国地震》2001,17(2):221-230
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是帕米尔和天山新生代造山带间一个重要的活动构造边界,通过对其活动构造特征的详细地质调查和大比例尺填图,可将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进一步划分为吉勒格由特断裂带、乌恰地震断裂带和木什断裂带3段。吉勒格由特断裂带的地表破裂为一系列的断层陡坎和偏转的冲积扇,经过别尔托阔依河出山口处时,切割了T1至T3堆积阶地。断裂带在T1、T2和T3阶地的断层陡坎离高度分别为0.67m、3.90m和36.50m。对采自T2阶地顶部和底部的粉砂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测定的初步结果分别为8900aB和10500PaBP,因此对T3、T2阶地以来的滑动速率估计分别约为3.5mm/a、0.8mm/a。断裂的前缘开挖的探槽揭示出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活动。乌恰地震带主要切割克兹勒苏河的T3阶地地后缘,沿断裂带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断塞塘和断层陡坎。1985年8月23日乌恰地震上发生Ms7.4地震,地震最大位锚为1.5m。根据断层陡坎计算出断理解的动速度约为0.54mm/a。卡帕河的东岸探槽同样揭示出有4次古地震活动。在乌恰地震带的东端,木什断裂带地表长度约6km,讪数十条左阶排列的反向断层陡坎(坡向北)组成,沿这些断坎多处可见冲沟被断错,横跨断层陡坎的探槽揭示出3次古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北段的形成时间及其动力学特征(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瑜  窦立荣 《地震地质》1997,19(2):90-192
郯庐断裂带在中国东北地区延伸,切过辽河盆地东部坳陷后分为依兰-伊通、密山-敦化和四平-长春三条断裂。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利用40Ar/39Ar法测得断层岩(云母石英片岩)中黑云母单矿物的年龄为(100±2.3)Ma。同时测得断裂带内辉绿岩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00±5.9)Ma,辉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05Ma。从依兰-伊通断裂错开中生代花岗岩体、古生界地层、白垩系泉头组的露头对比,以及断裂带内应变测量等获得区内断层的走滑距离为4km左右。断层切过下白垩统泉头组(122Ma,K-Ar法)并被上白垩统嫩江组所覆盖。这段走滑断层的活动对邻近盆地产生了影响,造成盆地中的反转构造。该走滑断层是在中国东部地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基础上形成的,并与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及其引起的上地幔物质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却勒塔格活动断裂带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柏美祥  向志勇  胡军 《内陆地震》2000,14(3):193-199
位于库车县北面的却勒塔格动断裂带发育在上第三系塑性岩层中,为逆断层或逆掩断层,其部分地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断层性质转化为正断层,并锚动渭干河阶地,断层滑动速率在1mm/a以内,却勒葆各活动断裂带为表层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