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与梅世蓉先生共事30余年,她无私无畏全身心投入地震预报事业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探索态度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探索地震预报要有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我们应继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1970年我被调入地震系统,到天津从事地震预报探索,参加了海城和唐山地震监测预报的全过程。直至1980年,我在天津市地震队(1975年改为天津市地震局)工作,为分析预报组负责人,参加了历次有关会商会,  相似文献   

2.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已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率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约80万字。第一篇,绪论。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  相似文献   

3.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4.
《地震》1993,(5)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同志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即将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5.
1987年5月11日至13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四川省地震学会、四川省地震局、阿坝州和绵阳市地震学会在成都市联合召开了松潘、平武地震十周年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专家、学者云集,专群结合共同研讨地震预报问题的重要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系统、有关科研和业务部门及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代表约200人参加.陈运泰、梅世蓉、马宗晋分别就“关于震源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唐山、松潘地震的  相似文献   

6.
2018年是梅世蓉先生诞辰9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地震预报事业奉献一生的前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特别邀请马瑾院士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摘要专辑撰稿"地震预测战略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愿我们继续发扬前辈光荣传统,不断推进地震预报这个世界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地震工程学报》1993,15(3):95-95,100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  相似文献   

8.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成六位同志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一书已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5篇,56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绪论论述了我国地震活动和地  相似文献   

9.
新书述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中国地震预报概论》,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出版,共498页.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包括5...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30年前,梅世蓉先生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归来后,曾打电话问我什么是浑沌?为什么美国科学家开口闭口就是Chaos?这说明,那时对地震预报问题,中美地震学界已在科学的认知上有了显著不同和差距。虽然如此,地震预报发展到今天,国际上对地震问题仍被浑沌(Chaos)所困扰尚未能走出来;而在我国今日不仅如是,更在地震能否预报,应否直面社会的问题上,已不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一路绿灯积极推  相似文献   

11.
《地震》1987,(4)
▲松潘、平武地震l O周年地震预报学术 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宗晋同志在纪念 《地震》创下0 20周年茶话会上讲话▲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同志在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州志在纪念 《地震》创干U 20周年茶话会上阱活▲地震工作者们在听取学术大会报告 ▲地震工作者们在野外进行考察 (郭宗福摄)松潘、平武地震10周年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纪念《地震》创刊20周年茶话会剪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地震预报战略研讨会于1996年1月13—15日在太原市召开。28个单位近70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马宗晋院士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宣布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2次会议关于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更名为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任命罗灼礼为主任的决定。罗灼礼主任宣布了本届委员聘任名单。会议共收到专题报告摘要60余篇、会议报告40余篇。马宗晋作了从全球应力场寻求场源关系的报告,梅世蓉论述了板内强震孕育模式与物理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议起以往劫难,更加关注今后的命运,希望了解我国目前地震科研及预报达到了什么水平.记者请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向本报发表谈话.安启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15次,其中7级以上强烈地震46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早在1956年就把地震预报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了地震预报及研究.他说,唐山地震之前,我国曾较好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可是,却没能对唐山地震作出预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从科学上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预报方法是经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国的地震预报取得了成功,但是中国地震预报计划未能预报出1976年北京地区(原文如此——译注)唐山地震,这个彻底失败表明:中国仍然很不了解其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地震重力异常形成机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地震重力异常的形成机理,结合玉树、唐山和汶川三个地震实例阐述了重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重力异常可以用来预报地震。流动重力观测和GRACE卫星观测是地震预报中常用的两种重力预测方法,前者可以进行较准确的中短期预报,后者可以进行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的一些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肇诚  张炜 《地震》2009,29(1):193-202
文章分析了地震能否预报争议的历史、 背景及其影响, 主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要坚持监测、 预报和科研这一中心工作。 地震预报探索就是一部不断在反思和总结中前进的历史。 文中讨论了1975年海城7.3级、 1976年唐山7.8级、 1995年孟连西7.3级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等地震的启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意义及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 作者提出了地震大形势的判断、 地震前兆、 观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在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中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建议做好汶川地震的科学总结、 制定新一代地震预报发展规划、 部署新一代观测台网、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等, 进而开创我国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37年来在地震中殉难的约27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地震工作20年学术交流与表彰会上披露的.他说,地震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地震预报这项中心工作.自邢台地震以来,由于把减轻地震灾害作为科研任务的根本方向,1975年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使10万余人免于丧生,成为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第一次取得实效的预报实践.但是,限于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地震规律,从而导致我国在唐山地震预报中出现重大  相似文献   

20.
缘于历史因素,中国的地震预报是政府规定而且由法律维持的。与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动乱重合,1966~1976年是地震预报的爆发期,预报热潮在1975年预报海城地震时达至巅峰。海城预报的实现主要是因为前震序列异常显著和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发布临震预警毫无顾虑。自1976年毁灭性的唐山地震以来,预报信心日趋下降,而抗震设防愈加得到重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预报暗淡的现实。尽管有大量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精心设置的系列会商制度,但汶川地震前没有发现足以促成预报的明显异常。反之,汶川地震无可辩驳地展现出抗震设防的无比重要性。与1976年唐山震区的毫无抗震设防不同,2008年的汶川震区已有抗震设防要求,而设防的建筑比不设防建筑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但是,抗震规范的实施远远落后于颁布。假如抗震设计规范的执行更为严格,建设选址更为明智,这次地震造成的许多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财产损失也应大大减少。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论地震预报的前景如何,依靠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而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抗震设防才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