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3.
统计地震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地震学"决不仅仅是统计学在地震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对这一点的忽视常常导致对"统计地震学"意义的低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是系统讨论"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的时候了.这种讨论不仅对.统计地震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与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本文的注意力集中于"狭义的""统计地震学",即以地震预测预报为目标的、针对地震现象(主要是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研究.我们把"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归纳为7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问题;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问题;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问题;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问题;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问题;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的"真实性"问题.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统计地震学"提出一个"希尔伯特问题"的框架,而是试图引起更多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人们对超越争论、超越算法的基本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刘桂萍 《地震》2010,30(1):1-9
从地震预测预报的时间范围、 与基础性学科的依赖关系、 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不同角度, 简要分析现今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三种不同分类; 从地震的科学与社会双重属性,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一般科学技术规律和社会需求形势; 结合地震预测预报分类及影响其发展的科学与社会因素, 讨论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思路。 认为当前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提出坚持多路探索, 建立“长中短临与震后”的分析预报工作体系, 加强技术创新与储备, 推进物理性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发展途径, 并就其必要性、 科学思路、 基本内容和基础条件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与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密切相关的若干关键物理问题,它们包括断层带结构、应力变化问题、统一考虑"静地震"、"慢地震"、蠕变与天然地震的宏观地震行为、地震的"成核"以及地震作为复杂系统的性质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通过对相关物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观测、实验室实验和理论研究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张北6.2级地震预测的回顾和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林瑛 《地震》1999,19(3):267-273
对张北6.2级地震在测震学前兆图像、预测回顾及总结的基础上,对部分反映较好的测震学预测指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预报效能检验和评估,进一步确定和筛选出部分测震学预测方法的最佳三要素预测指标,为各预测指标的三要素界定和预测效能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对各种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系统和客观的预报效能检验和评估,确定和筛选预测方法的最佳三要素预测指标,这不仅是地震预测预报逐步向科学、客观、严谨和实用化方向迈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探索以震源物理为基础和孕震阶段为依据的多学科异常有机结合的综合概率预测的必要前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张国民 《地震》2002,22(1):2-8
回顾和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并将其归纳为建立了4个方面的基础,即: 地震预测预报的多学科观测基础;获取了一批中强以上乃至大地震资料的震例基础;建立了经验性预测方法和判据的经验预报基础;初步探索了地震孕育发生的地震预报理论基础。文中还阐述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临预报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8.
为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改革设计研究——地震预测预报20年发展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本文对国际上正在开展的"可操作的地震预测(Operational Earthquake Forecasting,OEF)"研究的若干方面进行了整理,并初步讨论了其对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借鉴意义。其中,OEF的概念本身、相关研究关注的重要科学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实现和在实际减灾中的应用途径等,均对设计未来20年的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探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2003,23(3):43-50
针对地震短临预报面临的科学问题,分析研究了地震前兆(近场前兆、远场前兆和大尺度动态前兆)预报地震的物理基础;总结了地震短临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和同步耦合现象。高空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应用将有利于短临预报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地震综合预报的某些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国民  罗兰格 《地震》1990,(5):25-32
本文概述了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地震综合预报的实践经验,系统科学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对地震前兆复杂性及其物理力学成因的认识,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地震三要素预报中的应用等。文章最后讨论了地震综合预报的几个主要努力方向,即加强综合预报物理基础的研究,进一步开展系统科学在地震综合预报中应用的研究,以及在地震预报试验场全面开展地震综合预报的科学试验等。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地震综合预报是相对单项预报而言的。它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和空间环境等单因子之间的关系和组合,从而预测地震的科学。可以认为单项是纵向的深入,综合是横向的联系。很多横向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移用来作为发展地震综合预报的学科基础,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图象识别、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模糊数学等。然而综合预报的物理学基础则是震源物理—化学、震源环境及与之有关的前兆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践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但是地震预测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目前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坚持不懈,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14.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进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简要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科学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认为地震预测研究需要长期攻关,需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持计划。目前推进地震预测科学进步的障碍点可能在于中期(几年尺度)强地震危险地点的确定,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就为最终短临预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应强调理论创新和观测技术进步;坚持发展地震预测试验场;经验性预测与物理预测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地震短期、短临预测面临的"最后一分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最后一分钟”问题,阐述了前兆方法预报地震呼唤新思路的重要性及地震预测的可探索性。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有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过去的10年间,地震预测研究重新得到重视,目前地震可预测性的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就这些试验而论,与预测评估有关的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有:详细的试验说明书、使用成功的量度,以及恰当的参考模型的选取。本文我们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论述,并重点讨论前瞻性地震预测的检验。我们考察一般类型的地震预报,其预报格式可用二元表示。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给定的时空间隔,我们可推断给定震级尺度的地震是否发生。这种设定允许我们进行确定性预报和概率性预报的检验,并比较二者的结果。此外,这种检验因为实质上是许多"是"或"否"的累加,所以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作为二元性能的量度及其广泛可用性的介绍,我们考察了前兆逆向追踪法,即一种近来旨在预报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测算法。我们介绍并分析了几种测量预测性能的方法,但是前兆逆向追踪试验结果可能还不稳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所发生的地震数量少。针对3项10年尺度地震活动性预报,即相对强度、图像信息和美国国家地震灾害区划图的试验,我们介绍由Molchan图得到的成功量度的"校验区技能分数"方法。利用这种试验并应用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我们说明了选取适宜的参考模型的重要性,并表明增加模型的复杂性未必在预测效能上获得显著改善。在说明了将校验区技能分数用作效能的量值之后,我们较为详细地讨论其统计学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程序。根据这项工作以及以前的试验成果,我们用校验区技能分数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并优化了简单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40年探索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06,22(3):222-235
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早期在该领域具启迪性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纵观历史,无论是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还是对各种参量的观测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都与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关键需求紧密相关。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的历史沿革表明,对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需求推进了观测网的建设和发展;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基于多手段、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趋势;地下流体理论与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兆模型(或模式)、数值模拟、室内和野外实验研究等是推进学科创新工作的主要技术途径;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探索基于具有物理基础的预报技术,以及重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预测实践证明,地下流体学科在我国大陆地震预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介绍了本学科主要的论著及技术规范,简要回顾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对地下流体学科主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统计物理与地震学的交叉,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利用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I算法、各态遍历性、AMR等统计物理概念和算法,以及RTP分析、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和ROC检验等统计地震学方法,考察了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统计物理特征,以为该地区的强震综合预测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地震成因,其目的为了地震预报.本文由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出发,在简单论述理论依据等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地震震源地球物质综合化学物理性质变化为主导,由渐变到突变至发震的"突变震源"基本思想;揭示地震可预报性的根本依据是"地震异常变化参数";主张全面地科学地"综合预报地震方法"."突变震源"说,还可用于其它类型地震机制基础之解释.文末采用模拟实验手段具体说明"突变震源"说之地震可预报性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综上所述,本文指出地震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新方向和地震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