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南地区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益明 《华南地震》1992,12(2):23-31
本文以159个震源机制解为主,并结合其他途径所得结果,对华南地区震源应力场作进一步综合分析,推断本区现代地壳构造应力场方向特征,并对分区差异、震源破裂机制和力源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80年7-9月间英、巴、中喀喇昆仑联合考察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综合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说明本区应力场以南北水平挤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变化不大,它主要受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板块碰撞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正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处南北带北段、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阿拉善块体的交汇地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影响下,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大震。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携带有大量的震源应力场和震源破裂错动信息,是了解和认识震源及构造应力场状态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大量的震源机制解信息,获取该区域应力场特征,进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地质构造主要由黄陵背斜及其周围几条区域性断裂所组成.地震分布较分散,较大地震多沿断裂带发生(图1)。地震活动具有频度低、强度小、震源浅、能量释放多为单发式等特点。三峡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前人已作了一些工作。鉴于本区属于重大的水利工程所在地和弱震区的特点,作者利用最近的新资料,采用文献〔1〕的方法,求解众多小震的“平均震源”节面及相应力轴的方向,并对本区地壳应力场特征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5.
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腾冲龙陵地震带是西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一条重要边界。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北东———北东东向的区域压应力场作用,同时也可能受到东侧毗邻应力场分区南南东———南东向压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已知的断裂边界条件、区内震源机制解、小震应力降和环境应力场等资料作为基本数据,建立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华南地区的现代地壳构造应力场.初步得到了本区的外力作用方式、断裂活动情况、应力集中状况、区应力场分布状况,为划分地震危险区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研究》1998,21(4):349-357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夫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  相似文献   

8.
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25个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及近期小地震资料,分析了本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以及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发现:本区主压应力轴取向为北东东(近东西)向,主张应力轴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相差甚微,与1937年荷泽7级地震震源应力场极为一致;分区应力主轴取向的稳定性有一定差别;相应的地震活动方式(时间、空间特征等)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11.
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力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粦华  周峥嵘  鲍挺  倪晓寅 《地震》2006,26(2):104-112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认为这与台湾地区、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力轴仰角较小,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接近与海岸垂直的挤压力。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内的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强度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规律,认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力不仅是台湾强震力源所在,而且其影响向西扩展,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力源仍然是来自这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12.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福建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背景的分析,结合2007-2009年福建地区ML4.0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概况,综合认为福建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这可能也预示着东南沿海整体地震活动水平的抬升。从7个ML4.0级以上地震的单个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认为,古田水口水库地区的地震表现为倾滑的正断层性质,其余地震的走滑性质更为明显;且各个地震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多个地震的分区综合节面解结果分析认为,近期福建地区中等强度地震活动显示出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以北西向为主,在不同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有所差异:福建中北部近海地区为北西向,中北部内陆地区为北北西-南南东向;福建南部及其近海地区为近东西向。主要受到菲律宾板块向西推挤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南沿海地震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断层面的最新错动方向,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分区:长乐-诏安断裂带以东地区主压应力轴为近东西向;以西地区的主压应力轴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analysis of background of geologic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we first obtaine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using amplitude ratio and CAP method, then determin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verage stress field of the study area by inversion of the stress field. On this basis, we selected the source mechanism consistency parameter as the inspection index to obtain the latest changes of stress field in Hetao seismic zone based on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Two methods were used in the stress field inversion fo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hich are average stress axis tensor and LSIB(Linear stress inversion bootstrap, LSIB).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MS≥4.0 earthquakes from 1970, we judge that the stress field evolution process of Hetao seismic belt is controlled jointly by vertical difference movement and horizontal shear movement, resulting in that the normal fault and strike-slip fault mechanisms are dominating.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tation layout of the study area, 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we calculated 224 earthquake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by using amplitude ratio and CAP method, including 164 earthquakes with 2.8≤ML<3.5, 42 earthquakes with 3.5≤ML<4.0, and 18 earthquakes with ML≥4.0;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n type of focal mechanisms show that, there are 142 strike-slip earthquakes(63.4%), 50 normal fault earthquakes(22.3%)and 32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14.3%). In this study period(from 2001 to 2012), most earthquakes had a strike-slip mechanism in Hetao seismic belt, this is one of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ss field.The result of average stress axis tensor and LSIB shows that, the azimuth of maximum compressional stress is 47°~52°, direction is NE-SW; The azimuth of minimum compressional stress is 313°~322°, direction is NW-S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tress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Hetao seismic belt and its sub-block are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Linhe Basin exhibits coordinated stress field characteristics with Hetao seismic belt, but Hubao Basin exhibits regional differences, direction of compressive stress has clockwise deflection in Baotou area,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is NEE. This heteropical character of stress field is also confirmed by horizontal projection distribution of stress axis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and recent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Since 2003, the temporal sequence curve of consistency parameter of Hetao seismic belt had a downward trend, this change was caused by focal mechanism consistency parameter of Linhe to Wuhai are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structural position is possible to be a priority area for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accelerated release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四川汶川Mw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的CMT解反演得到的逆断层类型构造应力场吻合,而在主震前震源区附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强震。本文利用该区1604~1989年的4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推算了该区应力主轴方向,结果与其他文献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相符,即北西西-南东东向。在此基础上,得到最大剪切应力平面的走向和倾角。讨论了最大剪切应力平面与福建沿海近岸海域中存在的滨海断裂(牛山岛-兄弟屿断裂)的位置关系。从应力分析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滨海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由北向南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年1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圈地区发生的8 061个地震事件的23 293条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首都圈地区单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在初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计算得到的单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搜集到的已有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运用线性反演法对首都圈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 研究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正断型次之,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大都为ENE向和近EW向,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仅有个别地震的P轴方位为NNW向;② 首都圈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西部的ENE向至东部的近EW向呈现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类型整体上为走滑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③ 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较认为:京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是相对稳定的,最大主应力轴未呈明显改变;唐山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可能发生了变化,唐山地震后一年至今(1977—2017年)是否发生变化,依据现有的计算结果尚不得而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杨帆  盛书中  胡晓辉  崔华伟 《地震》2021,41(4):93-105
基于国家测震台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 采用gCAP方法反演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5.0地震及研究区域51次地震震源机制解, 并收集研究区域震源机制解50个。 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 并对研究区域采用不同划分进行应力场反演。 获得以下结论: ① 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 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75°、 67°和-19°, 节面Ⅱ的走向、 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73°、 73°和-156°, 矩震级为4.97, 矩心深度为8.8 km。 表明主震属于兼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 ② 震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W, 倾角接近水平, 主张应力轴方位为NNE, 倾角接近水平, 属于走滑型应力状态, 与周边地质构造运动状态相吻合; ③ 对研究区域采用不同划分所得应力场结果相差不大, 表明该区域应力场比较稳定, 受深大断裂带和震源机制解类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由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叠加推导平均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给出了根据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求解平均应力场的方法,并使用加入随机误差的人工合成震源机制解数据和唐山余震区震源机制解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区域平均应力场的求解。使用的震源机制解资料越多,所得结果越稳定,且更接近真实的区域应力场。该方法的优点是: 用每个地震的震级作为权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大小地震在应力场反演中的不同贡献; 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知道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哪个节面为地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20.
运城盆地的现今构造活动及现代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运城盆地存在以水平拉张为主要特点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盆地北部水平挤压分量占优势。这些特点不同于山西断陷带其它诸盆地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特点。由这些震源机制解结果中所有P轴、Τ轴做出的运城盆地的平均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地壳应力场和山西平均应力场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运城盆地在宏观上、整体上仍严格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其局部小区域应力场也是在华北区域应力场范畴内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