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 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 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 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 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o)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 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 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 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 mW/m2). 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 km, 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 km)显著减薄. 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 Ma, 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 Ma).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是近年来我国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布设在华北东北部地区的华北地震科学台阵所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9105条S波走时残差数据,进而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从地表至600 km深度的S波速度结构.所获得的S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块体的山西断陷带低速异常一直从地面延伸至上地幔约300 km深处,推测该低速异常体可能与中、新生代的大同火山群的形成与活动有关.研究发现华北东部存在一高速异常体由东部渤中凹陷的地壳一直向西延伸至太行山山前断裂下方地幔转换带410 km附近,推测该高速异常体可能为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块体下方地幔过渡带内的滞留.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华北盆地表现为高低速相间分布,表明该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发生了破坏,而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燕山造山带显示为高速异常,表明燕山造山带下方的岩石圈没有明显的破坏迹象.  相似文献   

3.
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古生代金伯利岩中产有众多的地慢岩捕掳体(橄榄岩、榴辉岩)和巨晶矿物.通过对这些捕掳体中石榴石以及石榴石巨晶的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微区分析及有关模拟计算,发现这些石榴石在捕获前都受到过金伯利岩质的硅酸盐岩浆不同程度的交代改造.其中辽宁复县榴辉岩型石榴石受地慢交代作用的影响很小,反映原亏损地幔石榴石的组成.相反,山东蒙阴橄榄岩中的石榴石和所有石榴石巨晶则受到了交代流体的彻底改造,并与流体相达到完全的平衡,因此反映的是富集地幔的特征,据此可推测中国华北克拉通下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在古生代金伯利岩岩浆喷出之前已受到过相当强烈的交代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南华北盆地群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在南华北地区收集到的13口井的系统测温资料,结合该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地热资料,对南华北盆地群的地温梯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依据前人的热导率资料,对南华北盆地群的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群现今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一般为13.0~39.9℃/km之间,平均25.3℃/km.大地热流值在30~89.6 mW/m2之间,平均热流值为53.7mW/m2.和中国东、西部盆地现今地温相比,整体表现为一温盆.总体而言,坳陷区热流及地温梯度较小,而隆起区相对较高,横向差异明显.地温场平面展布主体为NW—NWW向,与盆地构造格局一致.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的分布受构造格局的控制,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决定了盆地群的现今地温场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断块学说"观点,将安徽分成华北断块区、秦岭—大别山断褶带及下扬子断块区3个区域。利用安徽及近邻区24次4级及以上地震的53条等震线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拟合,得到安徽3分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分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因资料有限,需积累资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纯橄岩中橄榄石的铬铁矿出溶页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芜铁铜沟闪长岩体中发现了大量的超镁铁质岩捕掳体,其中纯橄岩捕掳体中的橄榄石含有多种矿物包裹体,包括罕见的页片状铬铁矿、自形粒状铬铁矿以及单个的圆粒状单斜辉石。含水矿物的存在、铬铁矿页片偏高的Fe^3 含量以及定向生长的方位表明,铬铁矿页片只大量出现在强烈变形纯橄岩内的橄榄石残斑中,页片主要沿橄榄石的(100)位错壁生长,纯橄岩曾受到流体的影响(含金云母、角闪石)。铬铁矿页片只是橄榄石降温和氧化的结果,和降压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东部的Cascades山脉越过Newberry火山到东部熔岩高平原的、180km长的地震折射断面,研究了这一区域下面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3—5km厚的近地表火山流岩(1.6—4.7km/s)和沉积岩屑压在火山下面的断块构造之上。在Newberry火山的东部和西部,火山下部的基底(5.6km/s)已下沉并形成了5km深的盆地。中地壳(深度8—28km)  相似文献   

9.
淮北煤田是我国华东地区最主要的能源供给基地之一,研究其现今地温场特征既是强烈的现实要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淮北煤田宿临矿区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位于宿临矿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中的8个主要煤矿井田及其邻近区域111个钻孔的测温数据,绘制了矿区现今地温\|深度关系图、现今地温梯度\|深度关系图以及不同构造单元的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分析了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宿临矿区现今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介于1.50~3.80 ℃/hm,整个矿区平均现今地温梯度约为2.65 ℃/hm,与华北其他主要能源盆地相比有所差异.宿临矿区现今地温梯度在相同构造单元内分布具有褶皱隆起区高、断裂密集区域高的特点;不同构造单元中井田的平均现今地温梯度相比较则表现出由东部构造单元至西部构造单元逐步增高的趋势.分析表明,区内现今地温场主要受构造格局和岩性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者发现华北地区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和黄土构造节理等松散土层破裂,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貌和卫星照片反映的现代地壳破裂网格一致,它们都是σ_1轴为NEE~SWW向的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它控制了华北区断裂、地裂与地震活动,决定了松散土层破裂的系统性和区域性.华北断块西部与南部因基底构造蠕滑在表土中主要产生蠕滑地裂缝;其东部和北部因活断层速滑发生强震,同时在表土中出现有水平位移的地震断层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