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建国  张宏敏 《地震学报》2006,28(6):622-628
给出了一种声波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过程的显示方法.该方法能够显示声波在二维平面内的动态传播过程.与动态光弹法、施利仑(Schlieren)法等声传播显示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够同时显示不同时刻固体、液体中的声场,而且还适应于非透明固体;另外,对样品的残余应力没有要求,制作比较容易;但是,测量的声场是间接的,受接收换能器余震和液体直达波影响.将铝板放在液体里,记录到了在铝板中传播的纵波、横波和面波,在液体中传播的直达波以及3种首波,它们分别与铝板中传播的纵波、横波和面波相耦合,并且直观地显示了铝板与液体界面上所传播声波之间的耦合关系;将有机玻璃放在液体中,记录了有机玻璃中传播的声波及其与液体中所传播声波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准确模拟TTI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是研究地震各向异性、AVO反演的基础. 在二维加权近似解析离散化(WNAD)算法的基础上, 本文发展的并行WNAD算法是一种研究三维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快速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法. 我们首先介绍三维WNAD方法的构造过程, 然后与经典的差分格式--交错网格(SG)算法进行了比较. 理论分析和数值算例表明, WNAD算法比交错网格算法更适合在高性能计算机上进行大规模弹性波场模拟. 同时, 本文利用并行的WNAD方法研究了弹性波在TTI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观测了TI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重要特征:横波分离、体波耦合和速度各向异性等. 在TTI介质分界面处, 弹性波产生更加复杂的折射、反射和波型转化, 使得波场非常复杂, 研究和辨别不同类型的波能够加深我们对由裂隙诱导的各向异性介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修成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8,20(6):561-572
平面波分解法是研究地震波场简捷有效的方法,各种复杂的波场可用平面波合成的方法得到.文中采用平面波方法研究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对时空域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波动方程,运用f-k变换,可得到频率空间域波动方程(Christoffel方程).利用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参数及其空间变化率与Christoffel矩阵元素关系,提出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Christoffel矩阵方程的求解方法,并运用于非均匀TIV介质和非均匀EDA介质.在连续介质条件下,当波沿速度增加方向传播时,振幅的方向导数小于零,即振幅衰减;当波沿速度减小方向传播时,振幅的方向导数大于零,即振幅增强.波的振幅强度是传播方向的函数(各向同性条件下也是如此),但并不总是衰减.若只研究波沿速度增加方向传播的情况即得出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振幅衰减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4.
映射动力无穷元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一种映射动力无穷元,这种单元不仅可以表征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波数的波,而且可以模拟地基中不同介质内的波的传播特性。文中通过定义无穷元在局部坐标系中的波数(名义波数)β和在整体坐标系中的波数(介质中的实际波数)β_G,使得:1.整体坐标系中不同波数的无穷元均可用在局部坐标系中具有同一名义波数β的无穷元来模拟。这一模拟是通过改变无穷元边中点的整体坐标以及引入适当的过渡单元来实现的。2.适当地改变有限元与无穷元连接边界的法线方向与无穷元各节点在整体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还可以改变波在整体坐标系中的传播方向,从而为模拟不同方向传播的波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技术。文中最后给出了无穷元在整体坐标系中常用的几种单元形态及其传波特性,并用算例对其精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晶波 《地震学报》1996,18(2):239-245
用有限元法结合修正的透射人工边界,研究了 P、SV和Rayleigh 波传播时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研究的理论模型包括局部孤突地形和相邻地形.研究结果表明:Rayleigh波传播时孤突地形对地面运动的放大作用显著大于P和SV波传播时的结果;相邻不规则地形的存在使地面运动进一步放大、持时延长和呈现窄频带放大特征.考虑相邻地形的影响和传播地震波中的Rayleigh波成分,将使理论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地震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机械波的实质即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运动,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说明机械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利用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介质中质点间的连结作用说明机械波的传播具有扩展性.在这两个思想观点上,深入分析研究入射波在界面激发产生的力的方向状态的不定性,从而证明在界面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产生和传播不存在固定、唯一的规则:1一方向的入射波在界面产生的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是一定大小角范围的区域,在这波区域中,波的传播有一个主要的方向,即主波;2主波方向,不仅与入射波的方向有关,也决定于界面的性状.相同入射角,不同界面性状,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的主波方向不同;3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的扩展性传播和主波方向随界面性状的不确定性,使一定性状的平整界面,反射波有多同相轴的特点,最先的同相轴对应最短或较短的路径;性状不一或不平整的界面,反射波会有较弱的同相轴和排列、强度都不规则、杂乱的后续波;4产生沿界面传播的折射波不只有一方向的入射波,只要有足够的击发能量和一定的界面条件,就可能产生折射波,所以折射波存在着"阶次性".因为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传播的不规则性特点,所以,用唯一规则来判断探测目标体,就会产生偏差.本文给出了反射波、折射波"最短路径"的观点,由"最短路径"计算判断目标体应更接近实际.但"最短路径"在不同入射角范围内是有所差异的.在较小的入射角范围内,"最短路径"的反射波、折射波接近于垂直地面或垂直地面;随入射角的增大,"最短路径"的反射波、折射波的出射角有所增大.因此,在勘探工程中,计算判断目标体,应随入射角的增大,适当调整反射波、折射波出射角的量值.波传播与质点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地震勘探击发的方式和能量与波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横向各向同性BISQ方程的弹性波传播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Biot流动和喷射流动是含流体多孔隙介质中流体流动的两种重要力学机制. 近年来,利用同时处理这两种力学机制的BISQ(Biot-Squirt)模型,弹性波衰减和频散的问题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基于BISQ方程的波场数值模拟尚未见到公开的报道.本文从BISQ方程出发,利用交错网格方法对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中不同频率和相界情况,以及双层介质中的弹性波传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在同时考虑两种流动机制作用情况下地震波和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8.
二维SH波方程的半解析解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波动理论为基础, 半解析化求解地震勘探中常用的SH波方程. 获得的主要结果包括: 给出了二维均匀介质中SH波方程的解析解; 利用Cagniard-de Hoop方法详细推导了二维双层介质中SH波方程的解析解, 获得了透射波的解析解表达式. 同时, 基于SH波方程的解析表达式, 给出了包含各种波(如直达波、反射波、首波以及透射波)的解析解和波形图. 对于比较复杂的积分型解析解, 利用数值积分方法给出了数值结果, 并与优化的近似解析离散化方法(ONADM)和4阶Lax-Wendroff修正方法(LWC)的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 以验证解析解的正确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望在检验波动方程数值新方法的有效性、波传播理论分析等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加纳谷(南加州)加速度传感器垂直台阵记录的剪切波在浅层(<200m)的各向异性效应。应用埋深在结晶基岩(220m)、风化结晶岩(22m)及沉积岩(15,6和0m)的传感器记录的地震事件,我们分析了剪切波的竖向传播走时和在不同深度处的偏振方向。剪切波水平分量的速矢端迹图展示了明显的线性的和固定的偏振方向,与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无关。偏振取向随深度而变化,在220m深度是N325°±13°,而在22,15,6和0m深度处是N25°±20°。(a)对剪切波在深部(>220m)的传播,220m深度处的偏振方向和距7km的美国地质调查局KNW台站观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本区地震资料的处理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岩石构造各向异性是由矿物和(或)微裂纹沿某一方向的定向排列引起的。(b)对于剪切波在浅部的传播(<220m),观测到220m和22m间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0°±20°,且速度快8±2%。快、慢剪切波之间的传播延迟大致等于信号的半个主周期,且地表下质点的线性偏振可据椭圆运动的主方向来确定。N±20°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圣安德烈斯断层区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浅层各向异性的范围与蚀变花岗岩形成的低速有关。本文认为,介质各向异性或者是由应力在蚀变(如热液)介质中孔隙或裂纹发生形变引起的,或者是由两个具有不同线状构造方向的结晶岩单元的叠加而形成的。记录资料显示出,在0~200m的浅层中,各向异性强烈影响了小于30Hz的正常频段范围内的短周期地表记录。  相似文献   

10.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ngle-domain common-image gathers,ADCIGs)是多波AVA反演和偏移速度分析的基础数据。纵、横波坡印廷矢量的准确求取是获得多分量地震资料ADCIGs的前提。由常规速度-应力弹性波方程得到的坡印廷矢量代表了纵、横两种波的混合波场的传播方向,而非纯纵波或纯横波的传播方向。一阶速度-胀缩-旋转弹性波方程能够求取纯纵波或纯横波的坡印廷矢量,获得单一类型波的传播方向信息。本文基于一阶速度-胀缩-旋转弹性波方程逆时偏移实现纵、横波ADCIGs的求取,具体思路为:利用胀缩振动速度矢量和胀缩标量分别求取炮点和接收点波场中纯纵波的坡印廷矢量,利用剪切振动速度矢量和旋转矢量求取纯横波的坡印廷矢量,取炮点波场中各网格点纵波能量最大时刻的纵波坡印廷矢量为入射纵波传播方向矢量,取接收点波场中各网格点纵(横)波能量最大时刻的纵(横)波坡印廷矢量为反射纵波(反射转换横波)传播方向矢量,据此求取入射角并最终得到纵、横波角道集。模型试算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准确求取界面处入射波和反射波的传播方向矢量,得到地震波入射角,实现纵、横波角道集的高精度提取。  相似文献   

11.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模型中除了产生“快波”(波速量级大致相当于原型的 10 0 ~ 10 2 km/a)外 ,还存在着相当于原型波速量级为 10 - 1~ 10 0 m/a的“慢波”。“慢波”也可分解为主波和辅波 ,主波类似于涌波 (孤立波 ) ,辅波则以波群的方式传播 ,二者均系粘性重力波。板块边界的驱动作用通过不同波速的多重塑性流动波向板内传播 ,控制地震能量背景的起伏振荡 ,并导致缓慢构造运动的韵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位于海南富克(19.5°N,109.1°E)和广西桂平(23.4°N,110.1°E)两个台站两年多的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数据,对中国低纬地区的重力波传播统计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富克和桂平的气辉成像观测中, 分别提取了65和86个重力波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水平波长,观测周期和水平相速度分别集中分布在10~35 km, 4~14 min和20~90 m·s-1范围.重力波传播方向,在夏季表现出很强的东北方向传播.然而,在冬季主要沿东南和西南方向传播. 同时,结合流星雷达风场观测和TIMED/SABER卫星的温度数据,也发现在中层-低热层中传播的大多数重力波表现为耗散传播.且低层-中层大气中背景风场的滤波作用和多普勒频移可能对纬向方向传播的重力波产生的各向异性起到重要的调制作用.然而,经向方向传播的重力波产生的各向异性可能同时被低层大气中波源的非均匀分布以及潮汐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述的 L_g 波,是指 L_(g1)震相,在我国通称为震相。一般认为可用高阶振型面波理论来解释 L_g 波的传播。关于 L_g 波传播的特点,可用下面两段话作简要的说明。Bth(1973)写道:“研究表明,短距离大陆地震的记录中有一个震相的振幅比 S_g大,而被误认为 S_g 震相。这种波就是 L_(g1)。它的波速为3.54Km/sec,S_g 波波速为3.37Km/sec。在分析通过大陆传播的地震和爆炸的记录时,必须注意 S_g 波和 L_(g1)波,不要混淆,不要误认为是一种波。赵荣国(1980)经对大量地震图的分析后表明:“除西藏高原地区外,L_g 波在亚州东部的浅源地震图上,是最常见的比较容易识别的也是比较实用的震相,可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为基础理论研究,讨论了热弹性P波在有流体夹层介质中的传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热弹性波在流体夹层的传播中,不仅存在反射波、透射波,而且,还伴随有具有相同传播速度的温度波;且其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均为复数,并与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夹层厚度有关。同时指出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位相均受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夹层厚度的影响。此外,还表明夹层中往返震荡的层间波是一系列正传热弹性波和反传热弹性波的叠加。  相似文献   

15.
《地震》2016,(2)
本文作为基础理论研究,讨论了热弹性P波在有流体夹层介质中的传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热弹性波在流体夹层的传播中,不仅存在反射波、透射波,而且,还伴随有具有相同传播速度的温度波;且其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均为复数,并与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夹层厚度有关。同时指出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位相均受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夹层厚度的影响。此外,还表明夹层中往返震荡的层间波是一系列正传热弹性波和反传热弹性波的叠加。  相似文献   

16.
关于近震震相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焕称 《地震学报》1995,17(1):46-51
针对在地震观测领域中存在的关于近震震相识别的若干实际问题,包括:P(Pg)与S(Sg)是否直达波;S(Sg)与Lg,g与P(Pg)是否两种波;区域走时表中的震相;地震观测报告中的震相符号和识别;mLg与ML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阐明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4,26(1):91-101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 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 ,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 10 0 ~ 10 1m/a量级的“慢波” ,其中对 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 ,其平均波长为 4 45km ,波速为 0 81~ 2 80m/a ,周期为 0 .16~ 0 .5 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 1.34~ 4 .6 6Ma ,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 ,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 (幕 )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 ,为 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背景  相似文献   

18.
波动理论一直是地震学的核心内容,非线性波在介质中是真实存在的,能够充分认识非线性波,将对波动理论的发展和进一步应用提供很大的帮助.本文从固体介质中的位移、应力、应变的基本关系出发,推导了非线性P波在二维固体中的传播的非线性方程,对此非线性方程,采用四阶差分的方法,研究其在二维空间中的传播特点,对非线性波的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煤矿井下巷道煤层中采集的槽波地震数据中包含多种类型地震波,对这些波组认识存在争议.通过正演模拟获得的槽波波场过于理想化,与现场采集槽波数据存在一定偏差.针对煤矿实际采集的典型槽波数据,采用时频域极化滤波方法,利用槽波数据中的纵波在波传播方向能量最强、垂直方向能量最弱的特点,将目前国内煤矿常用的德国SUMMIT槽波地震仪水平双分量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校正到平行波传播方向和垂直波传播方向,有利于判定地震波极化运动特征.经过槽波波场分离,得到三个特征明显的波组,按照时间到达先后顺序,认为分别是折射纵波、瑞利型槽波和勒夫型槽波.其中折射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在共炮点道集上表现为双曲线特征;瑞利型槽波主频最低,水平平行分量和垂直分量都能接收到;勒夫型槽波振动方向垂直波传播方向,只在检波器水平垂直分量有显示.  相似文献   

20.
中纬低层大气重力波动量通量谱的探空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兰梦  张绍东  易帆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0):3194-3202
本文利用中纬站点Miramar Nas(32.87°N,117.15°W)的探空数据提取了对流层和低平流层的惯性重力波参数并计算了动量通量-相速度谱.分析表明低层大气重力波动量通量谱很好地满足高斯分布.高斯拟合的参数分析显示:(1)冬季西风急流对向东传播的波的吸收使得对流层向西传播的波的高斯峰值明显强于向东传播的波;(2)重力波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的传播过程中谱展会增大,这可能是波与背景相互作用以及波-波相互作用的结果;(3)急流对重力波的吸收与反射以及对流层顶附近波的耗散使得低平流层总动量通量远小于对流层的.受背景风场影响,谱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多普勒效应对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背景风较大时多普勒效应会使谱展宽,另一方面多普勒效应会显著改变谱的中心本征相速度,使得动量通量谱在同一方向上呈现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