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静止卫星中波红外亮温为数据源, 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08年新疆于田MS7.3和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两次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 特征周期分别为64和13天; 两次地震前特征功率谱幅值达到近几年来的相对最大值或极值, 且功率谱幅值均在6倍以上; 两次地震前、 后功率谱幅值大于2倍的持续时间均为近80天, 异常极值时功率谱幅值大于6倍的范围面积分别达12万和4万平方千米. 上述结果与长波辐射通量和热红外亮温资料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可为将来实现多波段同时监测热辐射变化进行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强震前的卫星遥感信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华南地区近15年来发生的6次破坏性地震事件,依据卫星对地遥感射出长波辐射OLR网格数据资料,进行了卫星遥感红外的震前异常特征分析。通过对OLR月际资料进行涡度处理分析,发现在上述几次破坏性地震前2~3个月,在震中附近地区都有显著的高值涡度中心,这一特征有可能做为未来强震预测的短期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选用静止卫星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该地区2006年以来热红外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相对功率谱最大值达到12,震前42天出现异常,9月15日前后异常幅度达到最大值,显示出明显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应用从属函数法分析了1988年1月-2007年9月华清4^#泉的水氡资料,共提取出6次中期异常。其中前4次异常在异常结束后的8~24个月对应了发生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的肘≥7.3级远场强震,第5次为无震异常,第6次异常正在持续发展。对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了讨论,给出了远场强震时间预测的指标,并依据第6次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对未来远场强震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了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以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数据源, 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芦山MS7.0地震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芦山地震前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及其西北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长波辐射功率谱信息异常现象, 芦山地震发生在功率谱增强范围区的边缘. 临震时功率谱相对变化率幅值达到近几年来的相对极值, 约为平均值的8倍, 功率谱幅值(相对变化率)大于平均值2倍的持续时间约为65天, 功率谱幅值最大时大于平均值6倍的异常面积达12万km2. 短临异常信息表现特征与之前的中国大陆MS≥6.5地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强震长波辐射功率谱信息特征幅值极值、 功率谱增强持续时间等短临异常特征识别较为容易, 且长波辐射资料可实时更新, 未来可将其应用于监测地震重点危险区, 特别是监测能力较差的强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6.
选用静止卫星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该地区2006年以来热红外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相对功率谱最大值达到12,震前42天出现异常,9月15日前后异常幅度达到最大值,显示出明显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4月13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收缩,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9倍多,最大值后3天发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易于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晓  邹锐  张璇  王莹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5):1221-1227,1250
大地震前存在长波辐射异常已被许多震例所证实,为进一步分析强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异常变化特征,提取其异常的判定指标。以多年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OLR)为基础,应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次强地震前三个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波辐射异常现象,与以前震例分析结果较为一致。空间上在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异常整体呈现开始-增强-极值-减弱-消失过程,异常最大值时大于多年均值的1倍标准偏差的范围面积达数万到十几万km2,异常最大值时相对功率谱幅值均在10倍以上;时间上震中附近小区域相对功率谱幅值持续偏离多年均值的1倍标准偏差,持续偏离时间介于40~75天。这些强地震的异常判定指标具有短期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汶川和芦山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红外亮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铁宝  路茜  辛华  刘放 《中国地震》2015,31(2):344-352
基于MODIS卫星遥感红外数据,用小波方法提取并分析了汶川和芦山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红外亮温低频信息。结果显示,1在汶川8级地震前,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红外亮温升温异常多次出现(5次),震后近5年无升温异常出现,在芦山7级地震前2个月再次出现升温异常;2汶川地震前升温异常的高值区在空间上有逐渐往龙门山断裂带方向迁移的特点;3在全部6次升温异常中,只有2008年4~6月和2013年2月~4月19日2次临近地震的异常,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内部亮温出现大幅度均衡升温,这可能是该地区强震的临震信号。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红外遥感资料为依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4年8月上旬震中及其周围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8月3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平均值的14倍多,最大值45天后发生地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容易识别,可作为一种识别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判据,进一步验证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为研究方法,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研究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前的热辐射情况。结果发现震前4个月出现热红外异常,其后续演化方向与相关区域的断裂走向非常一致。在8月1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最大,相对功率谱大于6倍的面积约为20万km^2,9月20日左右消失。分析相同频率2016年同期数据,结果显示在震中周围并未出现显著异常。时序曲线分析表明在8月12日相对功率谱达到峰值,为平均值的20倍,98天后米林地震发生;从7月4日到9月7日,地震当年相对功率谱偏离背景值和标准差,持续时间为65天。西藏地区的强震热红外异常表现出与地热资源分布较为一致的特征及特征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为判定西藏地区的震情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6—2013年的FY2风云2号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夜间数据,采用相对功率谱法进行全时空分析,获得优势频率和幅值。研究每一个频率点的相对功率谱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与浙江省及其邻区17个ML5.0以上地震的三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9个地震前出现热红外亮温相对功率谱异常,前三个特征周期的对应率比后三个特征周期高;在时间上,异常多出现在震前数日至数月,并且较多发生在异常达到最大值后和异常恢复后,少部分发生在异常达到最大值前;空间上,异常的表现为由弱-强-弱-消失的过程,异常形态多为从零星异常演化成团块状或与断裂带走向较为一致的条带状。异常时间、异常幅度、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的时间等特征与地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获取了2020年4—7月新疆于田MS6.4地震区周边约400 km范围内连续的中国气象卫星FY-2G遥感热红外资料, 选取北京时间凌晨1:00~5:00时的分钟值数据, 经过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进行处理, 得到研究区地震前后相对功率谱异常演化过程, 对比分析了2019年相同频率同期的相对功率谱幅值, 并讨论了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异常空间分布特征的可能原因。 结果表明: 从2020年4月初开始相对功率谱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出现零星高值异常, 显著特征周期为13 d; 随后, 异常面积沿着盆地边缘断裂逐渐扩大并向阿尔金南缘断裂区域扩展。 4月下旬异常区域进一步扩大并形成跨发震断裂的异常带, 异常在2020年5月下旬和6月初达到峰值; 随着地震的临近, 异常区域开始收缩, 异常幅度也开始减小, 至地震发生时震中区附近异常已经消失; 对比分析2019年同期同频率研究区的相对功率谱值后, 认为此次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是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2014年鲁甸MS6.5、景谷MS6.6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以风云气象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基础数据,对上述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地震前短期内均存在明显的长波辐射相对功率谱异常变化,异常特征展布的边缘及走向与断层密切相关,震前短期内地震当年功率谱明显偏离其背景值及标准差,偏离持续时间约2个月,最大偏离差在7倍以上。2014年云南地区的这2次6级以上地震所表现出的长波辐射时空异常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可为长波辐射资料用于该地区的地震监测提供震例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治广  张元生  王在华  徐衍刚 《地震》2018,38(1):178-186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 发现理塘MS5.1和杂多MS6.2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 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6年8月12日在嘉黎—察隅断裂带、 怒江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开始出现亮温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 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 持续至9月1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 然后逐渐减弱, 2016年9月21日后基本恢复正常, 异常持续近40天。 异常结束后, 分别于9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异常区域内发生理塘MS5.1和杂多MS6.2地震。 两次地震震中区域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时序曲线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 地震发生在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恢复正常背景值之后。  相似文献   

16.
姚休义  滕云田  解滔 《地震学报》2019,41(3):343-353
基于2016年5月29日—2018年5月28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 (FY-2G)的连续亮温观测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分析了2018年5月28日松原MS5.7地震前震中附近(119°E—134°E,40°N—50°N)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的时空演化。结果显示:自2018年2月起,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首先在北西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出现高值异常;随后异常范围沿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和扶余—肇东断裂扩展,至2018年3月异常范围及幅值达到峰值;而后异常空间分布逐渐向震中附近收缩成一条NE走向的沿扶余—肇东断裂分布的窄带状区域,异常幅值逐渐降低;最终于4月中旬异常在该区域内消失,其后约40天发生松原MS5.7地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2013年以来研究区域内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高值异常与所发生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在7组异常中有4组异常出现后有地震发生,且此4次地震为该时段内研究区内所发生的所有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7.
提取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及震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数据源,针对其资料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地震热异常信息提取的方法,即"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汶川地震以及有资料覆盖的中国大陆其余5次6.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特征周期与特征幅值表现为位于潮湿(低海拔)地区的地震特征周期较短,特征幅度峰值较小,而位于较干旱(高海拔)地区的地震特征周期较长,特征幅度峰值较大;这些特征值便于被识别;该信息提取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地震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中.  相似文献   

18.
主要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历史中强地震震前辽宁地区流体前兆异常信息, 对震前流体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建立辽宁地区流体前兆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 辽宁地区M≥7地震流体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 异常数量多, 持续时间长, 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准同步变化等特征, 地震前兆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降低阶段, 宏观异常数量多达千起, 空间分布特征明显; M5~6地震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 异常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主要以水氡为主, 地震前兆特征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且地震一般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后2月内发生, 宏观异常数量少, 一般仅为10多起或无宏观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