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每日新闻》等报刊1980年6月30日至7月4日的报道,日本伊豆半岛震群从6月25日开始,直到7月7日仍在不断发震,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26次以上。6月29日下午4时20分发生了这次震群中的最大地震(M=6.7),震源区在伊豆半岛东方的川奈崎近海,震源深度大约10公里。日本东部相当广泛的地区受到了此次地震的袭击。它仅次于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和宫城县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2.
1984年8月30日以来,在伊豆半岛以东近海持续发生了令人不安的震群。大岛和静冈县的网代等地每天都感觉到摇晃,如果把无感地震包括在内,到9月12日为止,两周内所发生的地震多达4,500余次。实际上,在包括该震群发生区域在内的伊豆半岛东侧,多年来震群活动一直频繁地发生。其中有几次并接着发生了酿成灾害的大震。因此,日本气象厅以及地震学者们加强了对该区域震群活动的监视。这  相似文献   

3.
1982年12月8日至1983年3月8日,在内蒙古包头至乌拉特前旗之间一度出现了频度、强度均较高的震群活动,分别在12月8日、2月9日、2月12日发生了Ms=4.6、4.2、4.4级三次中等地震,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此之前,1982年1月至11月,阴山地震带出现了自唐山大震后未曾有过的长达11个月的平静。12月8日4.6级地震突然发生后,紧接着,12月10日北京马道峪发生4.5级地震,12月24日丰镇发生4.2级地震,1983年1月17日磴口发生5.2级地震,2月9日、2月12日又在上述地区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喀喇沁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典型震群活动,2008年8月19日至9月14日再次发生震群活动.本文分析了本区历史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喀喇沁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因此本次震群活动对周围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空间图象问题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1976至1979三年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即跨度约500公里的阴山山前黄河谷地,接连发生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3级地震、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和1979年8月25日五原6.0级地震。除这三次强震外,此期间还发生了一系列震群和4级以上地震。地震强度之大,频度之高,时间之集中,在内蒙古地区有资料记载以来是未曾有过的。 分析内蒙古中部地区近代历史上的地震活动,可发现该区1929至1936年曾出现一次地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前兆性震群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Omar J.Perez等(1980年)注意到:1976年1至4月间,阿拉斯加州圣·爱利斯地区突然发生M_b>4.2级地震,到1979年2月28日就在当地发生了7(1/4)级地震.由此他们认为,突发性地震活动可能是大地震发生前的一种征兆.许绍燮等(1981年)的论文提出,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的小震群系列具有震源位置集中、频次急速增长、震源机制稳定等特点.朱传镇等(1981年)认为,唐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华北地区震群活动的增强与大面积上形变速率增大是符合的.苏联Ю·М·捷依捷里乌巴姆等人得出,主震前一年半或更短时间内出现小震群这种标志是比较稳定的,约占77%.王培德等(1981年)认为,在小震活动频度不高的地区出现的震群可能是强震或中强震的前兆.上述工作使前兆性震群的研究前进了一步.但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伊豆市一个温泉的水位,中伊豆的温泉水氡浓度以及伊豆-大岛火山喷发气体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在伊豆半岛东面近海1989年6月30日地震和火山活动之前和活动时期,这些观测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将这些观测结果和其他报道的水文变化一加以概述,这些变化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震群当中最大地震发生时震时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离Teisi喷发中心20-30KM的几个温泉中观测到的。另一种是在靠近喷发中心地区和  相似文献   

8.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976年内蒙的和林格尔发生6.3级地震之后,唐山7.8级大震之前,太原北格地区于6月19日出现小震群活动,这次小震群的活动,是在华北北部地震活动处于特殊状态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引起了人们对这次震群的关切,现将该震群的一些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9年不市以东近海海底火山喷发之后,1990 ̄1992年间,日本中部豆半岛东部地区没有观测到显著的震群活动。但1993年1月观测到了1次小的震群活动,并于1993年5 ̄6月又再次观测到了1次引人注目的震群活动。在此次震群活动平静之后几个月,1993年9月 ̄1994年2月,在伊豆半岛内陆地区观测到剧烈的地壳运动变化。当伊豆半岛发生这次地壳运动异常变化时,在一些连续的地磁观测点,几乎同时观测到了具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12.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数字地震台网在2013年5月19日至7月15日记录到河北赞皇县发生震群活动,ML-0.9级以上地震229次。震群附近30km之内之前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区呈北北东向分布,在其南部存在北西向分支,抵达赞皇附近,发生过少量ML1~2级小震。与较为平静的地震活动背景相比,赞皇震群尤为突出。通过分析震级—频度关系,震群呈现低b值特征;利用振幅比法反演震群ML2级以上11个基本一致的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结果与华北构造应力场完全吻合。结果显示,震群呈北北东方向分布,震源机制也有相应的节面对应,大多数倾向北西西,表明震群为右旋走向滑动。同时,低b值和震源机制一致属于震兆现象,应注意加强赞皇附近区域的震情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海丰县西南约15公里的梅陇镇,自1971年建台至1980年底,共记录当地地震800余次。1981年的小震活动更加频繁,仅2至4月,记录小震达1500余次,且有逐步升级之势。2月28日发生2.8级(Ms)地震。3月14日发生2.9级(Ms)地震,4月9日又发生3.9级(Ms)地震,这是梅陇地区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在梅陇东南的坡平附近,周围几个公社明显有感,地震有声,个别房屋掉瓦,旧墙裂缝扩大。梅陇震群的震级虽小,但地震连续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究竟原因何在?本文就其构造背景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伊豆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和其后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规律的。目前,我们还不能预报什么时候一个强震将要发生,但在研究了这个区域M≥5.8地震之后,获得了如下关系式: y=—40±0.9x 式中x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出来的M≥6破坏性地震预期发生日期的比较值,y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M≥6地震实际发生日期的比较值。当x为负值时用负号计算,当x=44时,y=0。换言之,假如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所得的M≥6地震的发生日期之比较值为±44(天),则在震群活动的第一天后即将发生强震(M≥5.8)。  相似文献   

16.
一般情况1989年6月末,在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震群发生的日本伊豆半岛以东近海,继5月下旬持续约3周的震群之后,又出现了频繁的震群活动。从6月30日到7月11日凌晨,地震总数超过21000次,其中有感地震464次,最大震级5.5(7月9日,两次),其次还有一次5.3(7月7日),一次4.9(7月5日),一次4.7(7月7日),震源深度5—10公里,最高烈度(静冈县伊东市)为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的5度,属近10年来最大的震群。在近一个月  相似文献   

17.
宜宾,沐川4次5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至1996年四川宜宾、沐川地区发生了4次5级地震。给出了这4次5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4次5级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表现为成团成丛,震群活动,频度变化和低b值异常等,但异常出现情况在4次5级地震前有明显差异。4次5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区较窄。计算了4次5级地震的10种序列参数.并与1970年至1973年马边、雷波地震序列参数类比,出现明显异常的均在震群序列的首进序列中表现显著.有一定的震兆意义。最后对四川盆地南缘附近地区未来地震势态进行了初步推论。  相似文献   

18.
分析后认为,从1999年开始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增强,并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一个多月。地震活动的增强主要以最大地震的震级为3、4级的小震群活动的方式表现。2006年至2008年3月间,有两个小震群出现在汶川8.0大震震中附近。小震群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随时间接近汶川8.0级大震发生,小震群的震源机制趋向一致,这些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密集小破裂逐渐成定向有规律地排列,有利于裂隙的进一步扩展贯通,形成大破裂。  相似文献   

19.
2005年9月新疆克孜尔震群活动特征分析与震后趋势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10月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地区发生5次4级地震,对该次震群活动的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这是一次非前兆性震群。震群中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特征显示,本次震群的发生可能与克孜尔断裂活动有关。对比分析历史震群及其前后新疆及周边的地震活动后认为,本次震群附近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更大地震,但震群活动可能反映了新疆区域应力场增强,新疆及周边地区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双江交界处的小震活动增加最为显著,采用Hypodd双差相对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后地震在空间上更为丛集,地震震源深度从0~20 km都有分布。该震群发生在窝拖寨断裂上,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5.3级地震,因此分析认为,该震群的发生时间虽与水位相关,但可能是触发了构造地震,所以震源深度显现的是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