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是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作用下新生代时期形成的,是现今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自印度-亚洲碰撞以来,高原内部及边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形成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青藏高原块体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区.在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东方向扩展的过程中,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复杂的构造格局,这里也是中国大陆上强震多发的地区,己经多次发生8级和更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1 研究背景 滇西地区位于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的必经带域,对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岩石圈变形及青藏块体东南向挤出变形具有重要的吸收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是当今地球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时代最为年青的地域.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三大板块错综复杂的远程和近程俯冲、消减、碰撞、挤压与多元力系作用下,使青藏高原成为一盘破碎块体的镶嵌.两个大陆板块的陆 陆碰撞,于55-50 Ma首先在西部弧顶强力碰撞和持续的挤压,东部弧顶相续相衔,最后两板块相连,导致了喜马拉雅弧形山系的形成与崛起.地壳以平均约50mm·a^-1的速率向北推进,使地壳缩短约2000~2500km,增厚达70±5km.  相似文献   

5.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塔什库尔干谷地活动构造与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块推挤与碰撞及塔里木和阿拉善块体阻挡背景下的物质去向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大约50百万年青藏高原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南北向缩短了750~1500 km,垂向平均隆升了4500 m.  相似文献   

7.
川滇地区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其西部是活跃的青藏高原,东部是稳定的扬子地台,地质构造活动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作用密切相关,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构造区之一。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该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区域之一,历史上发生7.0级以上地震44次,8级以上地震4次。川滇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与扬子板块之间的过渡带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区域。剪切波对于地下流体、深部温度变化和介质性质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受到周围板块运动的影响,通常主要考虑西南印度板块的碰撞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的影响,实际上其他方向的板块也有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东南部澳大利亚等板块活动对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约5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之后,青藏高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整体隆升,成为晚第三纪以来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并使青藏高原成为大陆岩石圈变形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是全球学者研究大陆动力学乃至地球动力学的焦点和热点地区。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组成青藏高原各地块向东和东南的挤出运动,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大凉山地块及其附近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过渡带特征,地壳变形严重,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并且是重力梯度带和航磁异常明显的地区,也是(GPS)资料显示的地壳运动方向由东向东南发生转变的关键地段。本区不仅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等矿产资源,也是我国强烈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控制川滇地区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源自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挤压和扬子地体的阻挡,呈不同次序力源的综合特征。西部侧向挤压强烈,主要来自于印度板块的直接作用,东部则是应力多级转换的结果,印度板块北北东向碰撞青藏高原,导致青藏高原地壳缩短和羌塘地块的向东挤出,羌塘地块的运动受到扬子地体的阻挡,从而驱使川滇地块持续向南南东方向运动。普洱地震活跃区位于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台构造过渡带的思茅地块内,西接保山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13.
<正>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强烈变形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模式和构造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壳幔各向异性及深部结构的研究,可以讨论在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模式及其与区域构造应力的关系、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深部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由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物质的侧向挤出和逃逸,造成了该地区的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对该地区的各向异性研究,对于该区域主压应力场特征、断层性质、地震成因、板块运动和强震深部背景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的动力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是了解地壳和上地幔变形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研究不仅能了解板块内部的形变特征,而且能提供与板块构造运动有关的下覆岩石圈的地幔形变状况.中国东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接触带附近,紧邻西太平洋俯冲带.中国大陆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影响,大陆西部地壳增厚并隆起,同时造成物质东向挤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板块边缘及内部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年来中外几个研究单位在青藏高原的GPS观测结果,根据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 俯冲模型,采用二层弹性自重半空间内断层运动的位错模型,对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 速率进行了反演,给出了在大地测量观测结果约束下的现今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速率 . 反演结果表明,现今印度板块约以8.1°的倾角、21.8 mm/a的速率向欧亚大陆俯冲. 本文 结果与从地质推断的在过去2~3Ma时期内,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速率平均为18mm/a,有 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在较长时间内,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速率仍然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樊杰  杨文采 《地震学报》2022,44(4):567-580
采用快速行进法正演计算了西藏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理论走时,随后基于该地区台阵提取到的相对到时残差利用子空间迭代算法反演得到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相对分布。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西藏西部地区在下地壳深度显示高速异常,上地幔深度该地区内部的高速异常范围从西往东逐渐减小,且研究区域东部存在高低速异常相间分布。据此认为印度板块在青藏高原内部近水平俯冲,西部俯冲范围较大,且俯冲过程中存在板块撕裂现象,撕裂的印度板块拆沉进入上地幔,而撕裂产生的间隙由于应力释放导致了西藏西部地区新生代裂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中南部Hi-Climb宽频地震探测剖面北段接收函数偏移和走时残差分析表明, 青藏高原中、西部岩石圈结构特征存在明显的不同. 青藏高原中部,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 在羌塘地体中南部达到最大的俯冲深度, 拆沉的印度岩石圈板片残留在拉萨地体中部附近之下, 深度可能超过上地幔转换带上界面; 青藏高原西部, 印度板块向北低角度俯冲, 可能俯冲到塔里木块体之下. 由于青藏高原中、西部印度板块俯冲模式的差异, 上涌地幔物质受到西部低角度俯冲印度岩石圈的阻挡, 使得地幔上涌物质更多的向东流动, 造成高原中部地区深部热物质向东侧向流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源三维图象显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东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东南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具有由浅向深、由南向北反复迁移的特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较大,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相似文献   

20.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在碰撞后印度大陆继续以5 cm/年的速率向北方的推进,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和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在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初期,新特提斯海域开始封闭,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印度板块向北的漂移速率至渐新世由30mm/年突然降至8 mm/年,具体反映了这一碰撞事件即喜马拉雅早期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