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分析了中国北方沙尘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 重点研究与沙尘气侯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冬、春季气候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文章揭示: 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1956~1970)和稀少年代(1985~1999)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与前一个年代相比, 在后一个年代里冬季极涡异常加深, 50°N附近的西风增强, 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偏北, 东亚大槽偏弱; 西伯利亚高压北部及中心强度变弱, 阿留申低压明显升压; 东亚季风强度变弱, 影响中国的冷空气势力减弱, 冬、春季大风天气变少. 同时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温度显著升高, 西北和内蒙古的沙源地区春季降水明显增多. 研究还发现, 在年际尺度上, 中国北方的沙尘活动频次与前冬的西风指数、北极涛动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冬、春季东亚季风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区及其下风方向的敦德、马兰和崇测等冰芯记录和红缄淖湖泊记录中有关沙尘天气发生频率指标变化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北方20世纪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呈减小趋势。认为西风环流强度和降水量变化是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指出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我国北方沙漠化面积的加速扩大,将是沙尘天气大规模发生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3.
基于1961-2014年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日降雪量5 mm及以上,包括大到暴雪)年际变化的典型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水汽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和东北两个地区,而且强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具有高度一致的年际变化特征.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偏多时,对应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极涛动(AO)负位相;贝加尔湖上空维持异常低槽区,有利于冷空气的爆发南下;热带印度洋至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维持一条异常反气旋带,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中国北方及以北区域高空为异常西风气流,提供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使得强降雪易于在中国北方发生;反之亦然.水汽收支分析显示,中国北方西边界和南边界水汽入流增强在强降雪偏多中起着主要贡献.异常西风水汽输送利于新疆北部大到暴雪偏多,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则利于东北地区大到暴雪的发生.进一步研究揭示:与小雪相比,影响中国北方大到暴雪年际偏多的中高纬环流特征相类似,但环流经向度更大;而且大到暴雪与NAO和AO的关系更密切,并更多的受到来自中低纬地区的水汽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全球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可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4):1006-1006
本文采用相关和合成的分析方法,研究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冬、春季的全球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北京沙尘频次有年际变化的特点,并与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相联系,特别是南、北半球的中高纬的环流异常.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在冬、春两季有很好的持续性和显著性,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冬季较春季显著.春季对流层高层的东亚西风急流增强能使低空的蒙古气旋加强和锋生,从而引起地面大风,为沙尘天气频次的增加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印度夏季风的爆发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遥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印度和中国地区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详细讨论了印度夏季风的爆发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遥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印度西南部的克拉拉邦地区夏季风爆发后两周左右,中国长江流域梅雨开始.印度夏季风爆发后,形成从印度西海岸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地区的遥相关型,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同于盛夏期间印度夏季风经青藏高原影响中国华北降水的遥相关型.前者可称为亚洲夏季风的“南支”遥相关型,主要发生在季风爆发初期;后者可称为“北支”遥相关型,主要形成于亚洲季风盛期.在“南支”遥相关型形成的过程中,亚洲季风环流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印度夏季风爆发、南亚高压北进、中层爆发性涡旋出现、低层热带西风带不断加强东传及西太平洋副高北跳东退.结果,在印度夏季风爆发后两周左右,高层南亚高压控制了整个亚洲地区,而在中低层,则形成一条从阿拉伯海经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和南海,再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边界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强西风带;由于副热带急流的北跳,在东亚地区上空形成相互耦合的高、低空西风急流,而长江流域则正好位于高、低空急流之间,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和低空急流左侧的上升运动区,因此触发了长江流域梅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9-2016年的中国逐日地面气温CN05格点资料、ERA-Interim逐月土壤湿度及环流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得到了中国北方盛夏(7~8月)高温日数序列,分析了中国北方盛夏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蒙古高原土壤湿度变化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盛夏高温日数变化主要呈整体一致增多的趋势,且在1996年发生年代际突变.中国北方盛夏高温日数与前期初夏(5~6月)和同期盛夏贝加尔湖南部的蒙古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蒙古高原初夏土壤湿度年代际偏干(湿)时,因为持续性缘故后期盛夏土壤湿度也相应年代际偏干(湿),盛夏贝加尔湖南部的感热通量年代际偏大(小),其上空大气温度年代际偏高(低),贝加尔湖南部的大陆高压年代际偏强(弱),中国北方上空对流层为正(负)位势高度异常、偏东(西)风异常,中国北方盛夏年代际增(降)温,高温日数将年代际偏多(少).  相似文献   

7.
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频次的气候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咸梅 《中国科学D辑》2008,38(4):508-518
对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频次进行气候预测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也是十分困难的一项课题.以北京站和天津站的情况为代表,首先分析了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频次(DWF)的季节平均表面温度、降水、北极涛动、南极涛动、南方涛动、近地面经向风以及欧亚西风指数的相关性,旨在利用这些气候要素或大气环流因子建立中国华北春季DWF的预测模型.然后,分别基于观测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九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IAP9L—AGCM)的32a(1970~2001年)跨年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建立了两个适合于预测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的预测模型——模型Ⅰ和模型Ⅱ.其中,模型Ⅰ的试预报结果与实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33,因此有望提前一个季度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如果基于气候模式的跨年度预测结果,在模型Ⅰ的预测思想上弓l入春季沙尘天气发生的同期气候信号,预测模型(模型Ⅱ)的试预报结果与实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0.948,不但表现出了更大的预测潜力,还可将模型Ⅰ实时气候预测的时间提前到半年.最后,检验了两个模型的实时气候预测能力.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对中国华北春季DWF的年际变化和线性趋势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并且各具优势.其中,模型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IAP9L—AGCM原预测方法对春季DWF的实时预测准确度,可以考虑将其预测思想在中国其它沙尘天气多发区的气候预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判断指标及其年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孙丞虎  王灵  李蕊  金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1):4356-4372
利用高低层大气环流、OLR(向外长波辐射)、CMAP降水、SST(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孟加拉湾地区3—5月多年气候平均大气环流及不同要素的演变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孟加拉湾夏季风(BOBSM,下同)爆发指标为孟加拉湾地区(5°N—15°N,90°E—97.5°E)850 hPa和200 hPa纬向风区域平均的变化同时满足U850 > 3 m·s-1和U200 < -5 m·s-1,并持续5天的第一天即作为BOBSM爆发日期.该季风指数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可以反映孟加拉湾低层西南风持续稳定和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建立早晚的特征.文章进一步分析了BOBSM爆发的年际特征及其前兆海洋信号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BOBSM爆发的平均日期为5月10日,季风爆发有显著的年际波动,爆发最早在1999年(4月11日)和最晚在1968年(6月1日),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由爆发偏晚至偏早的变化趋势;BOBSM爆发早(晚)与热带印度洋地区850 hPa的越赤道气流和西风异常加强(减弱),以及200 hPa青藏高原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建立偏早(晚)等密切联系;前期冬季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冷(暖)变化对BOBSM爆发早(晚)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前期冬季海温偏高(低)有利于季风偏早(晚),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热源变化激发纬向垂直环流及其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低层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季风爆发早晚.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台站资料,对东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变化除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外,东北南部和北部的夏季气温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都表现出很大不同,其中北部区域的夏季气温在1987~1988年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 另外,剔除夏季气温全区一致变化的年份后,南北两区夏季气温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表明:突变前,影响北部和南部冷/热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著的不同,关键海域亦有很大差异:影响南部的为中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影响北部的主要为ENSO事件;突变后,两区的夏季气温及相应大气环流和关键海区都趋于一致.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北部夏季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南部的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冬、夏季Hadley环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的关系. 结果表明,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 伴随着Hadley环流的加强,环流中心位置南移,高度上升;夏季南半球Hadley环流变化主要表现为强、弱、强的年代际振动,没有明显的线性趋势. 研究还显示冬季Hadley环流与Nino3区SST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 年际尺度上,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与Nino3区SST正相关;夏季南半球Hadley环流与Nino3区SST负相关,即当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偏暖(冷)时,冬、夏季Hadley环流变强(弱).  相似文献   

11.
Analysis on 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the dust storm in North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ust storm is a disastrous weather that can cause seriou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and hazards. It causes excessive soil mass and nutrient loss in source areas, and air pollution in deposition area, which result in bad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industry, traffic, and peoples’ daily life[1-4]. Dust storm can also affect the thermal balance of planetary radiation and then lead to meso- to macroscale climatic modification[5-7]. North- we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are two high-frequency centers …  相似文献   

12.
In a changing climate, the common assumption of stationarity of climate extremes has been increasingly challenged, raising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non-stationarity in extreme value modeling. In this study, quantile regression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trends of annual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wo large climate patterns,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d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at 357 stations in Chin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ositive trend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warm (or cold)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WPSH (or AO) have been detected at most stations. The influence of WPSH on warm extremes is significant in southern China, while the AO mainly affects the cold extremes in northern and eastern China. Then, annual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fitted to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 distributions with time-varying parameters. The summer (or winter) mean daily maximum (or minimum) temperatures and two climate indices, the WPSH index and the AO index, are chosen as covariates. In total, 16 candidate GEV distribution models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best fitting model with the lowest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BIC) is selected. The 20-year return levels of annual warm (or cold) extremes in the period 1961–1980 and 1991–2010 are computed and compared. The changes of 20-year return levels of annual warm and cold extremes are jointly determined by trend and distributional changes of annual temperature extremes. Analysis of large 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nges indicate that a strengthening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increasing geopotential height in recent decade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众多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东亚季风以及我国气候的年代际异常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其影响途径及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分析了年代际尺度上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IHO)以及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据此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对我国东部冬夏两季年代际气候异常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包括:(1)PDO与IHO以及东亚季风强度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特征,三者之间存在较好联系,其中它们在70年代和90年代后期处于负位相,而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均处于正位相期.PDO和IHO对全球大范围的低层气温异常,以及大气质量迁移尤其是东半球30°S-50°N区域的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并且空间一致的影响;(2)当PDO为正位相时,整层大气质量年代际异常呈偶极型的自东半球向西半球太平洋区域输出,造成了南北半球际以及海陆间大气质量迁移,同时引起Walker环流的上升和下沉支位置变化,以及越赤道大气质量流的向北异常输送,并由此建立起东亚季风与PDO和IHO之间的联系;(3)PDO年代际异常与冬夏季节蒙古地区地表气压变动存在密切联系.当PDO指数增强时,冬夏季850hPa均出现显著反气旋风场异常,并在我国东部形成异常北风,从而显著影响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与之对应,PDO指数与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站点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分量保持显著的同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部分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 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减弱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江淮地区表面温度降低,海平面气压升高,出现偏北风异常. 研究发现,这次年代际变化还体现在与东亚季风环流密切相关的重要环流因子,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欧亚西风、澳大利亚高压、南极涛动等,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都进入高指数时期. 此外,文章还揭示: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吻合,但也有很多差别.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首先对降水和大气变量资料作相应时间尺度的分离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所得到的SVD结果不能反映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只能反映年际变化特征;华北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有明显的差异;对应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华北降水的一次年代际跃变,环流场均存在明显的跃变,而且有一个从地面向对流层上层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Hadley环流与北太平洋涛动的显著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11~4月)Hadley环流与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0°~30°N区域里最大质量流函数来描述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随时间的演变,利用(20°N, 180°~160°W) 和 (60°N, 180°~160°W) 区域平均的标准化海平面气压差代表NPO强度.结果表明,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与NPO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两者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70年代前处于负位相,80年代之后处于正位相),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Hadley环流变化与NPO异常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这种强相关性在大气环流场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研究还揭示,太平洋地区10°~30°N下沉支和40°~60°N上升支的异常运动可能是这种关系存在的主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50年华北地区26个站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海洋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和全球海气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系.对华北降水距平指数变化分析表明,近50年来华北降水具有减少的总体趋势,叠加在该趋势之上的是年代际变化,其中1965年和1980年发生了两次跃变,使得20世纪80年代干旱尤为严重.在对华北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与华北降水年代际异常相伴随的大气环流和上层海洋热力异常型.结果表明,华北降水年代际异常与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力状况异常有显著关系,主要表现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华北降水异常的相关.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华北干旱与上层海洋热力及大气环流异常的配置关系如下:当华北地区干旱时,则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低,即太平洋上主要表现为PDO暖位相,全球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地区)气温偏高,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偏低,日本北部及东西伯利亚气压异常偏低,华北及其以南大片地区气压偏高,华北地区由异常西北风控制,不利于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8~2002年的NCEP-R1和ERA-40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点月平均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主模态呈现显著的准两年变化周期. 当南亚夏季风纬向水汽输送偏强(弱)时,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水汽输送的偶极型异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的水汽辐合负(正)异常与华南和华北地区的水汽辐合正(负)异常,从而引起中国东部的经向三极子雨型,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的偏旱(涝)与华南和华北地区的偏涝(旱). 1970s年代末之后,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减弱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水汽输送的偶极型异常相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偏涝与华南和华北地区的持续偏旱. 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水汽通量辐合异常的同相对应关系来看,ERA-40资料对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描述能力强于NCEP-R1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汛期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北部汛期(7~8月)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针对年代际、除去年代际后年际和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年际变化三种时间尺度,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相应的大气环流.结果表明,三种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不同,年代际背景非常重要.新疆北部汛期降水异常时,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显著异常.从气候角度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变化,提出新疆年代际增湿存在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到新疆的三段式水汽接力输送方式,索马里急流和热带印度洋是中亚和新疆的重要水汽补充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