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兰花凹陷位于二连盆地南部温都尔庙隆起上,是白垩纪开始形成的一个陆相湖盆,主要发育阿尔善组四段和腾格尔组一段.阿尔善组四段沉积时,凹陷断裂活动剧烈、沉降速率高,凹陷整体以深湖—半深湖环境为主,发育规模小、沉积时间短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腾格尔组一段沉积时,断裂活动依然剧烈,但在凹陷南部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率大于凹陷的沉降率,因此发育大面积的扇三角洲沉积;而在凹陷北部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仍然较少,为深湖—半深湖环境.通过对已有钻井的分析发现,在阿尔善组四段,砂体的展布主要受古地形的控制,有利储层主要为湖底扇的辨状水道砂体;而在腾格尔组一段,砂体的展布主要受沉积物供给和古地形的控制,有利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席状砂砂体.  相似文献   

2.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两种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边缘,其中西南缘为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北中部为稳定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可划分为四4个区域性的三级层序,它们均由微角度不整合或区域性冲刷面所分隔,内部自下而上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但盆地西南缘和北中部的层序构成在沉积样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南缘由于逆冲造山而发育巨厚的砾岩带和不整合,北中部稳定沉降的克拉通则发育加积的河流相砂、砾岩和平行不整合.西南缘的沉积构成反映了从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层序界面的形成与回弹隆起、剥蚀和冲断作用有关.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体系域的配置受褶皱冲断带活动控制,其层序序列反映了中晚三叠世造山带向前陆盆地不断逆冲的过程.北中部的层序演化反映克拉通缓坡背景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序列,由底部的粗碎屑辫状河沉积、中部的曲流河沉积和顶部的细碎屑河漫滩沉积构成,受湖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在缓坡背景下的低位体系域沉积期,由于可容纳空间有限,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只能通过侧向迁移、侵蚀和搬运,在冲积平原上形成砂体的侧向复合加积,构成特定的侵蚀不整合边界.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延长组湖盆为一大型的敞流湖盆.其充填演化与构造发育史、古气候演化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在此过程中,湖盆经过四次明显湖进与湖退变化,但深湖中心变化不大,一直沿华池—宜君一带波动.在整个晚三叠世盆地盛衰演化过程中,深湖沉积体系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及浊积扇体系,前者在深湖扩展早期的三角洲快速推进时期的陡岸斜坡区比较发育,并随着三角洲的推进逐渐从深水型向浅水台地型转变.后者在各个时期都有出现,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两种浊积扇:坡移浊积扇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亚相、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浊积水道前缘-中扇亚相、外扇亚相和盆地平原亚相.滑塌浊积扇多呈透镜状夹于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相带分异不明显,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深湖沉积控制了烃原岩及有利生储盖组合分配.坡移浊积扇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库车坳陷白垩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库车坳陷白垩系是由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个区域性(二级)的沉积层序, 其内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组、11个三级层序和数十个四级和五级的层序单元. 总体上显示出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 可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以及辫状河-三角洲等三套沉积相组合, 它们代表了二级沉积层序中相对低位、水进和高位的3个沉积相域. 构造沉降过程等分析揭示出坳陷经历过早期加速沉降、中期强烈沉降和晚期缓慢沉降的演化过程, 坳陷北缘相应的构造沉降速率分别为30~35, 40~45和5~10 m/Ma. 这与前陆逆冲挠曲均衡沉降至应力松弛、剥蚀回弹隆起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总体的沉积演化和3个沉积相域的发育是这一过程的充填响应. 早白垩世晚期构造缓慢沉降的前陆斜坡有利于区内重要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的广泛发育. 在白垩系内发现有短暂的海侵沉积记录, 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应的高海平面期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5.
断陷湖盆源汇体系要素特征研究,有效预测沉积体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油气储集规模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口盆地海丰33洼陷为例,基于钻测井资料、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沉积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上文昌段源汇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育断裂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两种类型坡折带,发育高隆区、低隆区和洼陷-盆地区三种古地貌单元.(2)北部隆起带、海丰凸起和陆丰中低凸起为上文昌时期的主要物源区,物源多为近源供应,沿沟谷向洼陷内部沉积.(3)上文昌组沉积时期,洼陷北部陡坡带边界断层控制发育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具有厚度大、推进距离近的特点;南部缓坡带形成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洼陷内部延伸距离较远,结合沉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湖盆深洼处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有利于发育稳定泥质沉积物,为下一步勘探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兴洼陷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储集砂体的分布,尤其是能够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浊积扇、辫状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三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其中浊积扇扇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地层位置分析,发现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是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层段,浊积扇砂体发育,且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平面上,MSC8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青断层东南侧的狭长区域内,MSC5、MSC6、MSC7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在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综合上述分析,预测了坡折带下部洼陷区、高青断裂下降盘和高24-高27井间区域3个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东营和沾化凹陷是胜利油田的主要勘探和开发区. 早第三纪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 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对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盆地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陷作用的总体控制. 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古地貌上突变的断裂坡折带或断坡带, 构成古构造单元和沉积相域的分界并控制着沉积相带的总体展布. 凹陷中部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中心, 特别是低位域三角洲或湖底扇的发育和分布, 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 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 包括平行或雁行状断裂系、梳状断裂系、帚状断裂系以及断裂调节带等, 形成特定的构造古地貌, 制约着沉积物的分散过程和砂体堆积. 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 再造各沉积期的构造古地貌, 是进行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时代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表明: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分布于3000~6000m深度,时代跨越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形成于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以及河流、滨浅湖、深-半深湖重力流水道和浊积扇以及部分滨岸环境,古生界滨岸环境形成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中新生界三角洲、河流、滨浅湖及重力流环境形成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度大多超过10%,渗透率一般大于10×10?3μm2.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与深部的溶蚀作用、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早期烃类注入、热循环对流、膏盐效应、砂泥岩互层状况等因素有关.其中深部溶蚀作用、早期长期浅埋晚期短期快速深埋、异常高压以及烃类的早期充注是形成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的主要因素.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受其所处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古地温、沉积条件、溶蚀作用、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早期烃类注入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大地构造背景和古地温从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的演化,沉积条件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和基础,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直接原因,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早期烃类注入、砂泥岩互层状况等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次要因...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大港)河段冰后期地层层序可分为早期海侵层序和中、晚期海退层序。早期海侵层序主要包括下部冰消期近源辫状河流相、中部河流相、上部河漫滩相,为一套海进式河床充填层序,在垂向上具有该河段独有的三层结构特点。中、晚期海退层序主要包括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在垂向上也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冰后期以来,古长江的江面宽度不断变化,沉积中心位置也随之发生多次较大调整: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中心位置曾不断向南偏移;从全新世中期开始,其中心位置开始北移直至最大海侵结束;最大海侵后,随着三角洲不断进积,其中心位置也开始节节南移直至现今位置;从最大海侵到现在,古长江中心位置可能向南移动大约15 km。  相似文献   

10.
本次研究在基于多元标定和井震对比的前提下,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东营三角洲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识别并追踪了目的层段关键的三级层序界面和三角洲进积体内部不同期次的进积单元界面,并总结了各个界面的沉积相、岩相和地震相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分频处理,认为不同频段地震资料其所揭示的地质信息是存在差异的.分频地震处理的结果显示,低频资料能够清晰地显示三级层序界面和三角洲进积体内部结构差异,可用于划分内部的进积单元;高频资料能够显示出进积单元内部的高频旋回.利用高频地震资料所进行的高频旋回划分,与钻井岩性、测井曲线响应和测井曲线小波变换的结果具有很好的对应程度.  相似文献   

11.
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是在前人研究与勘探实践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较为前沿的地震沉积学理论,分析层序内部结构,明确了浊积岩发育序级的划分原则、对比和划分方法;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了井震结合的优势,形成了浊积岩的地震识别模式的建立方法.本次研究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和沙四上不同类型浊积岩的地震响应模式,形成了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该技术可以用来预测新的浊积岩发育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浊积岩分序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勘探优化部署,可以有效的提高浊积岩油藏的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隐蔽油气藏勘探要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测井和沉积学综合研究.本文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大磨拐河组隐蔽油气藏识别中,指出大磨拐河组为一套完整的二级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其中低水位体系域发育的湖底扇和斜坡带发育的岩性上倾尖灭砂体为研究区主要的隐蔽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藏储层预测配套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和研究沉积相特征,得出探区内发育的储层主要有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滩坝五大沉积体系,提出了上第三系”水流控砂”、下第三系”坡槽控砂”的沉积模式,得到储层按构造带分布的规律.隐蔽性油气藏以”断导”模式成藏,与储层发育相匹配形成四个大的隐蔽性油气藏群.研究地震储层描述方法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利用正、反演类比方法研究地震反射特征,实现了地震相和沉积相的转换.剖析典型的油气藏类型,分析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得到了针对河流、冲积扇、三角洲、滩坝和浊积扇的描述流程和配套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4.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地层层序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90个拥有全新世14C年代数据的钻孔进行详细的沉积物特征和年代地层分析,讨论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的地层特征及全新世以来的充填过程.全新世珠江三角洲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盛期形成的风化侵蚀面与底砾层之上.最大海侵面位于松软海相淤泥层位.在受潮汐冲刷区域,最大海侵面表现为侵蚀面.全新世沉积层序自下向上在古河谷为河流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三角洲相,在古河间地为滨海相、河口湾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沉积层垂向堆积序列绝大部分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向序列,且不具有典型Gilbert三角洲的前积层、顶积层等沉积层序.受控于独特而复杂的地貌边界,古珠江河口湾在高水位体系域的演变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大型三角洲,而是一个多源复合、不同尺度河流沉积体独立并行发展,最后复合成的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演变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2~8kaBP,全新世海侵未达三角洲中部地区,直至约9kaBP以后,南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区才开始受海进影响,出现一些海陆交互相沉积;第二阶段8~6kaBP,海面快速上升,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接受海进沉积;第三阶段6~4kaBP,全新世海侵达到盛期,古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面积为河口湾,且受系列岛屿的阻隔分为两部分,上部是与河流相接的半封闭的内古海湾;下部是与海洋相接的外古海湾,两部分仅由若干峡口相通,河流沉积物主要在内古海湾中堆积充填;第四阶段4~2kaBP,在复杂边界对河流与海洋动力的重塑和改造作用下,内古海湾各区域的沉积同时进行,独自发展;第五阶段2kaBP至今,该阶段三角洲的演变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黔南泥盆 石炭纪碳酸盐台地 5 78块各类灰岩和白云岩样品的磁化率测量和统计 ,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发现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 .结论是 :( 1 )在物源供给充足的低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 ,主要受陆源碎屑含量的影响 ,磁化率总体均值较高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 ,磁化率值降低 ;( 2 )在海水较深的沉积部位或陆源物质供应不充足时 ,主要受自生磁性矿物含量影响 ,随着海平面上升磁化率值升高 ,但总体均值较低 ;( 3)高位体系域的顶部 ,水体很浅甚至暴露 ,可能导致磁化率测值的异常增大 .  相似文献   

16.
福建晋江市前港湖、龙湖等四湖泊的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浩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12,34(1):110-128
对前港湖、龙湖、虺湖、(氵丙)州湖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钻孔和钻孔岩心沉积相及微体古生物进行了分析,对14C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特别是通过对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的分析,揭示了龙湖及沿岸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进而得到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最终推断这4个湖泊为全新世晚期地震断塞湖.主要理由是:这4个湖沿衙口-(氵丙)州隐伏断裂(控制深沪湾地堑NW侧边界的断裂)呈线状展布,都为淡水湖;都发育在晚更新统含砾砂黏土及残坡积层构成的凹陷内,成湖前凹陷内有古河流;已发现龙湖湖盆SE近隐伏断裂处的下游古河床被抬高,且高出上游河床3m以上;前港湖、龙湖的最早成湖年龄都为距今2.4ka左右,这个年龄处于全新世晚期的强古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区间内,该地震同时导致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底;都存在湖坝和可能的地震沉积相.推断上述湖泊是在该古地震时衙口-(氵丙)州断裂NW侧地块翘起掀升堵塞河流形成的地震断塞湖.湖泊形成后,当地盛行的风沙在湖坝处的加积和在地堑内的填积,导致湖坝变宽增高并和地堑沉积连成大致等高的一体,阻挡了湖水的外流,这是使湖泊继续发育并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某油田X油层为近岸水下扇及扇三角洲砾石质沉积,沉积旋回性较差,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带来较大难度.以声波时差曲线资料为基础,应用Morlet一维连续性小波变换分析其所包含的旋回信息,由其获得的小波系数曲线具有良好的旋回性,并且与基准面旋回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小波系数曲线识别的旋回称为小波旋回,统计小波旋回的数量及厚度,应用Fischer图解分析X油层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研究表明,X油层由两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即仅包含下降半旋回的不对称旋回和仅包含上升半旋回的不对称旋回.结合取心井的长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可知该方法识别的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由岩心识别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中,可先通过Morlet小波一维连续性变换结合Fischer图解分析剖面内多井的长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即识别异旋回变化,并通过Fischer图解异常井识别剖面中的异常处,分析自旋回变化对异旋回的干扰作用,从而辅助区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利用测井、岩芯和录井等资料,对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将大磨拐河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3个长期、1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3类短期基准面旋回,精细对比研究了短期、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特点.分析了不同级别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特征,总结了他们在三角洲-湖...  相似文献   

19.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深水沉积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 (T1x)是一套复杂的深水沉积 ,包括浊积岩、砂质等深积岩及外来的孤立滑塌岩块 .深水浊积岩可分为 5种相和 7种亚相 ,分别属于上扇、中扇和下扇环境的 5种相组合 ;砂质等深积岩是改造浊积岩而形成的 ,多以孤立的薄层发育于浊积岩中 ,内部发育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 ,但垂向上不构成任何固定的层序如Bouma序列 ,其古水流方向与浊流流向垂直 ;在局部地区 ,于该组中下部发育的一些大的鲕粒灰岩块体 ,是从浅水边缘滑动至深水盆地的 .上述 3类沉积物的时空分布表明 ,早三叠世早期研究区存在完整的由浅海到半深海 -深海的被动陆缘 ,当时的陆坡倾向南东 ,这一时期为海平面上升期 ,海平面的上升及孤立滑塌岩块的发育可能暗示这一时期海域的逐渐收缩和消亡 .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现代沉积210Pb测年模式的选择和沉积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于受到长江和入湖河流双重影响,鄱阳湖沉积可分为南部三角洲前缘、中部开阔湖和北部入江水道三个区域。按各区特点,采用了C.J.C.和C.R.S.不同计算模式,分别得出其沉积速率为0.52、0.16和0.34cm/a。湖区不同沉积地貌单元沉积速率的差异,受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水下天然堤、漫滩、堤外洼地及开阔湖沉积速率分别为0.80、0.36、0.13和0.17cm/a。此外,三角洲的迅速伸长,河道分汊或改道,流域水土流失及大型水利工程等天然和人为活动也影响到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