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玛沁-靖边剖面S波资料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和东段的S波速度和波速比正常.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讨论了两大异常区岩性的变化.推测海原大地震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1~36N, 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 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 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 km以内. 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n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较高,而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山西地堑地区波速则较低.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的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低的地区.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与天山挤压带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偏低的情况不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现代挤压变形带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高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块下面,波速度不均一,存在高低速的变化.这与该地块四周皆有强地震活动、地块本身可能有整体的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海原地震区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结合带莫霍面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壳幔耦合为复杂的高、低速相间的多层壳幔过渡带,总厚度达到20多千米.不同构造单元的莫霍面差异性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耦合层的非均匀特征;海原地震区和玛沁断裂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差异, 则反映了两个陆 陆碰撞带不同的深部物质结构与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区域地震数字台网提供的数据,通过三维层析成像方法结合山东地质构造实际情况,对山东区域进行联合走时反演地壳速度结构,获得该区分辨率较高的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上的速度分布反映出山东地区深部构造的某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的活动构造及地震参数计算提供科学依据。在地壳速度结构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上,再次显示出中强震多发生在速度结构高速单元与低速单元的过渡带附近,说明中强震的孕育与震源区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共反射面道集偏移速度建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CRS)叠加是一种与宏观速度模型无关,仅依赖于近地表速度的地震成像方法.其通过地震三参数的优化实现地震成像.本文推导了基于CRS叠加得出的优化三参数与偏移速度之间的解析关系,提出了在CRS道集通过优化三参数实现速度估计的CRS道集偏移速度建模方法.模型试算表明,这种速度建模方法效率较高,速度分析精度取决于优化三参数的精度,适于较复杂地质体的速度建模.   相似文献   

8.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2003,25(6):563-573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6 347次区域地震的146 422个P波到时数据,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确定了该区0~35 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地震活动较深;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非均匀性稍弱,地震活动性则较弱.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这种影响更为强烈.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震和波速结构关系分类表格的数据AIC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类表格数据的AIC分析方法,定量化地分析了华北地区强地震的发生和层析成像所得的该区速度结构的关系.所得结果为:华北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P波低速区,上地壳和下地壳S波速度的水平梯度较高区与5~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这一联系可能与该区新生代岩石层减薄、地幔物质上涌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有关,地壳结构和热状态横向不均匀性强的部位尤其易于孕育较强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张先康  杨卓欣 《地震学报》1995,17(4):422-431
给出了利用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地壳速度结构被看作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而不事先把速度模型参数化,从而避免了不同的参数化过程对反演解带来的不确定影响.给出了把两类资料联系在一起的积分核的具体表达式.用文中的方法处理了唐山滦县地区的实测资料,获得了该区中、上地壳三维结构的层析成像结果.并与仅用人工地震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ntroductionInrecenttenyears,researchesonthe3Dcrustalstructureandtectonicshavebeenpaidmoreandmoreatention,studiesofrelevantme...  相似文献   

12.
3-D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troductio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belongs to the Qilian tectonic zone with active neotectonic move-ment. The main active faults are Haiyuan-Qilian fault, Gulang-Tianjingshan fault and Huang-cheng-Taerzhuang fault. The research area in this paper is a rectangle (Figure 1), the location of the four apex are: A(37.50N, 101.60E), B(36.55N, 103.74E), C(37.20N, 104.20E) and D(38.15N, 102.04E). In…  相似文献   

13.
复杂孔隙储层往往同时发育孔缝洞等多种孔隙类型,这种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岩石的速度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很差.经典的二维岩石物理模版只研究弹性参数与孔隙度和饱和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而不考虑孔隙结构的影响,用这样的模版来预测复杂孔隙储层的物性参数时带来很大偏差.本文首先证明多重孔隙岩石的干骨架弹性参数可以用一个等效孔隙纵横比的单重孔隙岩石物理模型来模拟;进而基于等效介质岩石物理理论和Gassmann方程,建立一个全新的三维岩石物理模版,用它来建立复杂孔隙岩石的弹性性质与孔隙扁度及孔隙度和饱和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复杂储层的孔隙扁度、孔隙度以及孔隙中所包含的流体饱和度.实际测井和地震反演数据试验表明,三维岩石物理模版可有效提高复杂孔隙储层参数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盐丘模型 推覆体模型 波动方程 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介质中进行构造成像、弹性参数反演的重要环节.由于其技术实现不仅涉及波场延拓理论的创新,而且需要大规模计算,因而研究难度较大. 本文以实验效果的取得为目的,完整地实现了SEG/EAEG盐丘和推覆体模型的三维波动方程辛几何算法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计算. 文中详细考察了所研制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及其对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能力. 具体包括:1)对于盐丘模型,文中讨论了成像参数的选择、地震子波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完成二维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比较;2)对推覆体模型,文中进行了脉冲响应测试;3)由两个模型的成像结果可见本文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已具有适应强速度横向变化、复杂构造的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区域介质三维速度模型并以之获得准确的区域震相走时, 是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充分利用已有的一维模型、 GT事件、 地质资料等实现三维模型构建, 尝试基于目标区域内已有的部分局部一维模型, 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建立初始三维模型, 然后利用GT事件走时数据并参考其它地震地质资料对其不断进行修正, 使得其走时偏差图与GT事件走时偏差图一致, 进而获得能够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三维模型. 使用不同模型进行的地震定位实验表明, 以此方法建立的三维模型的定位偏差较初始模型减少约20%, 较好地起到了减小区域震相走时残差, 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维TTI介质相速度和群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速度和群速度是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描述介质特性的重要参数,是弹性波传播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VTI介质的刚度矩阵,利用Bond变换建立了TTI介质刚度矩阵.再利用TTI介质刚度矩阵,结合弹性动力学的本构方程、牛顿运动微分方程和几何方程,得到了三维TTI介质弹性波波动方程和Christoffel方程.通过本征值方法求解Christoffel方程,推导了三维TTI介质弹性波相速度的解析表达式.利用Berryman和Crampin推导各向异性介质群速度公式,根据三维TTI介质的相速度解析式推导了三维TTI介质群速度解析表达式.数值试例表明,随着各向异性介质参数改变,TI介质弹性波相速度变化较为平缓,群速度变化较为剧烈,qP波和SH波速度变化较为平缓,qSV波速度变化较为剧烈.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北缘噪声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甘肃和宁夏3个区域地震台网两年的波形数据,通过地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8—40 s的瑞雷面波二维群速度结构和三维地壳上地幔顶部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噪声层析成像给出的短周期面波信息能够较好地约束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8 s和10 s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与沉积层和基底结晶深度有关,具体而言: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表现为高速体特征,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西缘表现为低速特征;周期为15 s和20 s的瑞雷面波群速度图像反映的是中地壳结构,15 s周期群速度图像上造山带下方高速体向北和向东方向扩展,20 s周期群速度图像呈现大范围低速体,推测为中下地壳低速层影响所致;30 s和40 s周期的群速度图像反映的是莫霍面深度附近的速度结构,具体表现为青藏高原大范围的低速体,向北和向东逐渐表现为高速体,说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较深,且向北和向东逐渐减薄。另外,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显示祁连地块和甘孜地块中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层,且由柴达木盆地东侧深部的低速层连接,该低速层可能是青藏高原物质北移的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8.
In the case of 3D multilayered structures the 2D interval velocity analysis may be inaccurate. This fact is illustrated by synthetic examples. The method proposed solves the 3D inverse problem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ray approach. The solution, i.e. the interval velocities and the reflection interface position, is obtained using data from conventional 2D line profiles arbitrarily located and from normal incidence time maps. Although the input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ly limited, the method presented reveals only minor biased velocity estimat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proposed 3D inversion method, we developed a processing procedure. The procedure performs the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 time and ray parameters along line profiles, 3D interval velocity estimation, and time-to-depth map migration. Tools to stabilize the 3D invers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3D inversion technique to synthetic and real data is compared with results of the 2D inversion.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3 D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 of the Ludian region in the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simulates ground motion propagation of the 2014 Ludian Ms 6.5 earthquake. It aims to construct the loc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Ludian region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with high precision. The simul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is validated by field data from the Ludian earthquake records. Thus,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dopted key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 propagation medium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engineering site, are appropriated for the simulation. Meanwhile, the simulation generates the ground mo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region with a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in Ludi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3D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 of the Ludian region in the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simulates ground motion propagation of the 2014 Ludian Ms 6.5 earthquake. It aims to construct the loc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Ludian region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with high precision. The simul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is validated by field data from the Ludian earthquake records. Thus,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dopted key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 propagation medium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engineering site, are appropriated for the simulation. Meanwhile, the simulation generates the ground mo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region with a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in Ludi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