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工程软件是先进、成熟的地震工程理论和方法在科研和工程应用中最强有力的工具,是提高地震工程工作效率的必需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地震工程智能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的保证。在总结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震工程软件相对落后的原因,论述了我国开发地震工程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开发应采用的策略,对我国地震工程软件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7年11月在武汉召开第二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以来,我国在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交流这些新经验、新成果,进一步促进地震工程学的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决定于1990年10月在大连召开第三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并委托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承办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零讯     
中国“全国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2月27日~3月2日在上海联合召开了“全国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主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工程地震研究中的新成果,交流了抗震防灾中的经验,探讨了重要工程建设选厂、设计  相似文献   

4.
工程地震与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程地震是地震学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地震问题的专门研究领域,其目的是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了使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工程地震事业能够健康茁壮地发展,文章针对我国工程地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妥善解决的建议 。  相似文献   

5.
鉴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及其有关问题为社会广大公众所关心,为做好宣传工作,本文作为宣传提纲从4个方面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1.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新时期地震工作的方针。2.关于监测预报问题,包括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成就;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为什么唐山地震未作出短临预报。3.关于工程地震问题,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和城市建设必须重视抗震设防;工程地震工作是工程和城市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我国工程地震工作效益显著、水平先进。4.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问题,包括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的任务及内容;我国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并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正是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的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全球地震模型(GEM)组织的工作目标、主要职能、工具(OpenQuake软件)和研究成果,并对GEM今后的发展和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借鉴GEM和OpenQuake,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提升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大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全球地震模型(GEM)组织的工作目标、主要职能、主要工具(OpenQuake软件)、主要研究成果,并对GEM今后的发展和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借鉴GEM和OpenQuake,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提升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大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震学报》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公开出版的地震专业学术刊物。本文简要回顾了《西北地震学报》从1979年创刊到2012年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办刊经历和在我国地球科学类学术期刊中的地位,阐述了其在地震科学研究和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统计给出了《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至2012年主要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作用下核电取水明渠导流堤稳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土工程专业软件Geo-slope对某核电站取水明渠导流堤工程进行抗震稳定性分析。运用极限平衡法及动力有限元两种方法分析导流堤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得出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安全系数及相应滑动面的位置。从安全系数可以看出,在SL1地震动作用下各工况导流堤的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1,说明导流堤处于稳定状态;在SL2地震动作用下,安全系数出现小于1的情况,说明在极限安全地震动作用下(万年一遇),导流堤会出现滑动破坏。本分析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对外服务要求,针对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多算法多中心融合决策的主要技术难题,结合地震监测学科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学科管理需求,地震监测预警业务系统迫切需要一个用于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分系统产出一套全国统一结果的融合决策平台。在国家预警工程定制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其作为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与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关键信息通道,负责汇集融合国、省两级多中心地震预警和速报分系统的多套处理算法的处理结果,进行多个处理结果的同一地震事件判断及其可靠性判定,基于多个策略的信息优选和融合决策处理,产出融合决策后唯一、可靠、及时和准确的预警和速报信息结果。该结果经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布平台对外发布,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和特定专业用户可以基于收到的地震预警和速报信息进行防灾避险或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地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际地震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地震学研究的具体状况,从地震观测技术开发与资料管理、地震的地震学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的工程学应用研究几个方面,对我国地震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历史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意义和中国近50年来在整理历史地震资料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工程地震及地震烈度区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China is describ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in 1950’s – 1960’s was marked with the initiation of this branch of science from its creation in the first national 12-year pl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specify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s a branch item and IEM was one participant. The first earthquake zonation map and the first seismic design code were soon completed and used in engineering design. Site effect on structural design and site selection were seriously studied. The second stage mark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quite a few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 from which many lessons were learned and corresponding considerations were specified in our design codes and followed in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 third stage is a stage of disaster management, which is marked by a series of government documentations, leading by a natio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ng 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 adop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7, and then followed by som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aws to force the actions outlined in the national law. It may be expected that our society will be much more safer to resist the attack of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less losses. Lastly,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张桂欣  孙柏涛  陈相兆 《地震》2017,37(4):69-79
生命线工程的震害及损失评估工作对于震害防御和震后地震应急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生命线工程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网络系统, 目前对其开展的震害及损失评估研究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充分利用研究较多且较系统的建筑物震害及损失评估结果, 结合历次典型历史地震震害中建筑物和生命线震害情况, 通过分析建筑物损失和生命线工程损失的数量关系, 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模型; 通过对人口、 GDP、 土地利用等公里网格数据进行分析, 给出中国大陆地区的分区分类原则, 建立分区分类的生命线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析模型; 基于GIS软件平台, 开发了生命线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析模块, 利用该模块, 得出了四川省不同地震烈度下的生命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加上地震周期长,人类活动频繁,地质事件遗迹难寻;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建(构)筑物和公众地震安全要求攀升。本文为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矛盾作了相应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经验预报统计样本局限性分析入手,综述史前地震识别标志和事件时序的分析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强化研究思路,即充分利用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工程所揭露的机遇,抢救性编录、分析。同时与考古、地质等相关部门联手,反演并重构全新世以来天然变形事件时序,用于弥补经验性预报的样本局限,从而科学预测地震趋势。作者的初步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中国城市地震灾害特点及城市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初步设想,并对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特点、组成及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是实现减轻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Reduc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the past four years in China. The studyof earthquake disasters′ quant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losses increase remarkably when population concentrates inurban area and social wealth increase. The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some new trends of studying earthquake disas-ters′ mitigation, which are from seismic hazard to seismic risk, from engineering disaster to social disaster andintroduces the community-center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减轻地震灾害://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颙  陈棋福  黄静  徐文立 《地震学报》2003,25(6):621-629
回顾了过去4年来中国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研究进展.地震灾害定量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加快,地震造成的灾害将越来越严重.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研究地震危险性向研究地震危害性的过渡;从研究工程灾害向研究社会灾害的过渡;以及发展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是我国未来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但其技术框架目前尚为空白。本文剖析了既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框架的缺欠,借鉴国际COSO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学风险治理的理念,提出了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的基本内涵和要点,建立了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我国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理论框架方面存在着要素不全、逻辑欠缺、隶属关系不清、用词混淆以及释义不详等不足;国际商业COSO风险管理框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可以作为构建本文和其它领域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建立的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以目标战略、性态分析和监测修订作为3个主控要素,由包括27个要素的3层架构组成,符合现代管理科学思维和逻辑,考虑因素齐全,隶属关系清晰,具有工程可操作性,并具备国际通用性特点。以性态分析作为风险的识别、评估、组合和响应的统一描述,与地震工程性态设计理念一致,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框架逻辑混乱和要素隶属关系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