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太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杨柳  章铭  刘正文 《湖泊科学》2011,23(4):605-611
为研究太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5月中旬采集太湖6个点位水样,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对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的吸收,结果表明: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均值最高,占几种氮总吸收量p(DN)的62.8%,各点位值在0.181 -1....  相似文献   

2.
湖光岩玛珥湖水体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光岩玛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玛珥湖,它几乎是封闭的,受外界的干扰小.目前有关玛珥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气候及生态环境研究方面,而有关玛珥湖营养盐在一年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湖光岩玛珥湖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对湖光岩玛珥湖全水柱的营养盐及其他相关参数进行逐月调查,分析营养盐的结构特征、垂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情况,并讨论营养盐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水中的无机氮(DIN)以铵态氮(NH4+-N)为主(>60%),其次是硝态氧(NO3--N),亚硝态氮(NO2--N)所占比利最低.湖光岩玛珥湖水中的硅酸盐(SiO32--Si)浓度较高,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受磷限制.冬季风期间,水体垂直混合较均匀,导致营养盐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夏季风期间,水体层化,营养盐浓度在浅层水体较低,在深层水体较高.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水中的NO3--N、NH4+-N和SiO32--Si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NO3--N浓度从10月-次年3月升高,从3-9月降低;NH4+-N浓度从10月-次年5月降低;SiO32--Si浓度从11月-次年5月降低,从5-9月持续升高.营养盐浓度的时间变化受有机质的矿化分解、水体的季节性混合、浮游植物的吸收、降雨的输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结合趋势对应分析(DCA)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手段,研究春季巢湖流域河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3种,分属8门(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裸藻门和黄藻门).在巢湖水体中,硅藻门、蓝藻门及绿藻门的数量之和占总数量的93.5%,为优势种群;蓝藻门中的项圈藻占总数量的21.9%,成为优势种.巢湖流域出入湖河流水体中,硅藻门、蓝藻门及绿藻门的数量也最多,占总数量的82.6%,为优势种群;蓝藻门中的席藻和束丝藻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38.3%、32.6%,成为出入湖河流水体中的绝对优势种.DCA分析表明巢湖流域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CCA分析表明巢湖水体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水温、浊度和硝态氮浓度的影响;南淝河和柘皋河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受叶绿素a和硝态氮浓度的影响;而裕溪河、兆河和白石山河、杭埠河和丰乐河、派河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则受叶绿素a和磷酸根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滆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为了解其治理后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规律,2013年1 12月对其北部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3属61种,春、冬季以栅藻(Scenedesmus)和小环藻(Cyclotella)为主要优势种属,夏、秋季以微囊藻(Microcystis)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为主要优势种属,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值为90.6 mg/L,出现在8月份,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植被覆盖区低于敞水区.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总氮浓度、总磷浓度、水温是影响滆湖北部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比较相同月份湖区内部菱角芦苇区和未治理的敞水区的平均生物量,菱角区生物量较敞水区低约72.7%~91.1%,芦苇区生物量较敞水区低约63.9%~83.7%.在8、9月湖区内敞水区暴发水华时菱角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仅为敞水区的14.6%,芦苇区为敞水区的30.3%.  相似文献   

5.
杨柳  刘正文 《湖泊科学》2019,31(2):449-457
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其生长繁殖密切相关,太湖梅梁湾湖区蓝藻水华频频暴发,对该水域浮游植物氮吸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冬、春、夏、秋4个季节于梅梁湾采样,对水体常规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对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尿素态氮(Urea-N)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除了秋季对NH4+-N的吸收不符合米氏方程外,其余均符合.冬季和春季3种形态氮最大吸收速率(Vmax)的大小依次为:NH4+-N > NO3--N > Urea-N,而夏季为:NH4+-N > Urea-N > NO3--N.3种形态氮Vmax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Vmax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形态氮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及水体中NH4+-N浓度不同有关.浮游植物对NH4+-N吸收的KS值在冬、春季高于夏季,对Urea-N吸收的Ks值则在夏、秋季高于冬、春季,而对NO3--N吸收的Ks值则在夏季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冬季和春季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最容易受到NO3--N限制,而最不容易受到Urea-N的限制;而夏季,则最容易受到NO3--N限制,而最不容易受到NH4+-N的限制,且浮游植物群落对NH4+-N的亲和力最高.与NO3--N相比,秋季浮游植物更容易受到Urea-N的限制.不同季节,容易对浮游植物产生限制作用的氮的形态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西北干旱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于2017年对张掖境内不同分布区域的8座典型水库进行为期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计检出浮游植物8门106属294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占比分别为48.35%、26.64%和14.47%.浮游植物密度在0.3×104~4.38×107cells/L之间,夏、秋季较高,冬季最低,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浮游植物密度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指数年均值分别为2.26、0.77、1.20和0.86,综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物种组成对水质进行评价可知,K1、K2、K3和K5水库为贫营养,K4、K6、K7和K8水库为中营养—富营养.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总氮、电导率、温度和海拔是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大小及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低海拔水库中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史密斯微囊藻(Microcystis smithii)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等水华蓝藻随着水温升高而占据绝对优势,尤其史密斯微囊藻密度在夏季超过水华阈值(107cells/L),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2012年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CCA),于2012年研究太湖流域枯水期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9种,分属7门71属.太湖中蓝藻门密度占总密度的95.8%,为太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铜绿微囊藻占总密度的86.7%,为太湖的绝对优势种.太湖流域水系中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92.2%,成为太湖流域水系中的优势种群.其中硅藻门中的小环藻、蓝藻门中的惠氏微囊藻为优势种(属),密度分别达到17.4%、10.3%;鉴定出浮游动物27种,主要为枝角类的象鼻溞、网纹溞和桡足类的哲水蚤、剑水蚤.太湖中浮游动物生物量为265.1 μg/L,枝角类的象鼻溞和网纹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7%和5.1%;桡足类的哲水蚤和剑水蚤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和22.5%.太湖流域水系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只有21.8 μg/L,主要为枝角类的象鼻溞、桡足类的哲水蚤和剑水蚤.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太湖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宜溧水系,然后依次为运河水系、出湖水系、苕溪水系;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则是太湖最高,其次为苕溪水系,然后依次为宜溧水系、出湖水系、运河水系.C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与硝态氮、总氮、总磷呈显著相关,而浮游动物分布主要与硝态氮、溶解氧、温度呈显著相关.浮游动植物优势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秀体溞、基合溞和温剑水蚤与硅藻呈显著正相关;蓝藻与象鼻溞、网纹溞、汤匙华哲水蚤等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太湖浮游植物和各形态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冯露露  李正魁  周涛 《湖泊科学》2012,24(5):739-745
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和各形态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太湖全湖范围内选取9个采样点进行每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氮形式存在,前者占76%,后者占22%;太湖北部靠近西北沿岸的湖区以及竺山湾的铵氮和亚硝态氮浓度通常要明显高于其他点位.太湖各采样点TIN(总溶解性无机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很相似,都表现为春季最高,夏秋季降低,冬季又有所升高;夏季北部湖区TIN降幅明显大于南部,使得前者TIN/TSP(总溶解性磷)远小于后者.春季太湖南部的微囊藻复苏量大于北部,但夏秋季微囊藻的暴发主要发生在太湖北部,此时微囊藻大暴发的点位(如梅梁湾)通常都伴随着很低的硝态氮浓度和TIN/TSP,使得这些点位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发生N限制;Chl.a/浮游植物的比值与浮游植物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TIN/TSP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当藻类大量暴发而TIN/TSP下降时,浮游植物单个细胞内的平均Chl.a含量会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绿藻、硅藻、裸藻和隐藻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相似性,而这四种藻与微囊藻则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山西宁武亚高山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山西宁武亚高山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1个种、变种及变型,隶属于8门,45科,108属.各采样站点间种数相差较大,以马营海种类最多,干海最少.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明显占优势,优势科、优势属和优势种也都较为明显.优势种有蓝藻门的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硅藻门的库津小环藻(Cyclotella kuetzingii)、肘状脆杆藻(Fragilaria ul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绿藻门的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3.49 × 106cells/L.水面下0.5m处比水表层的细胞密度高.综合4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宁武亚高山湖群水质总体为轻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太湖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水体氮污染特征,于2011年9 12月连续对流经4种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沿程共32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各样点的氮浓度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流经农田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总氮浓度由缓冲带外进入缓冲带内不断减小,到入湖河口处有轻微上升;流经养殖塘型、村落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总氮浓度由缓冲带外进入缓冲带内变化不大,到接近入湖河口时浓度显著升高;流经生态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各氮元素形态沿程不断降低.在流经4种类型湖泊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流经农田型、养殖塘型和生态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以硝态氮为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而流经村落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同为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与缓冲带类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外源污染排入对流经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中氮元素总量及形态产生较大影响.流经生态型缓冲带入湖河流净化效果最佳,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削减率分别为60%、53%和61%.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铜陵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进行6次调查.结果显示:(1)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88种,总密度变化范围为8.20×105~1.60×108 cells/L,均值为2.19×107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34~27.76 mg/L,均值为9.45 mg/L,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浮游蓝丝藻(Planktothrix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2) RD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水温、悬浮物、总氮、亚硝态氮和总磷影响;(3)浮游植物隶属于22组功能群,基于功能群的Q指数表明,铜陵西湖水质整体处于“中等”状态,7月水生态状况最差,11月最佳;(4)依据候选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终选定生物量、密度和Margalef指数来构建铜陵西湖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其评估结果与Q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但P-IBI评估结果(整体为“较差”状态)更为严格.本研究阐述铜陵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基于浮游植物Q指数和P-IBI评估其生态健康状况,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其水环境管理及城市湖泊生态健康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参与下的氮循环是富营养化湖泊十分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采用基于amoA功能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荧光定量PCR、PCR-DGGE与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调查秋季太湖不同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群落丰度和组成,探讨影响硝化微生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中度富营养化的梅梁湾湖区水体表层、中层和底层水样和表层底泥中AOA amoA基因的丰度分别低于轻度富营养化的湖心区,而不同层水样中AOB amoA基因的丰度分别高于湖心区.梅梁湾湖区和湖心区水样中AOA群落组成基本相似,2个湖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AOA群落组成亦基本相似,水体中AOA群落组成与表层沉积物中AOA群落组成有差异,AOA群落丰度显著受硝态氮、pH和DO影响;表层沉积物中AOB群落丰度有明显差异且显著受总氮含量影响,表层沉积物中NOB群落丰度也有明显差异且显著受亚硝态氮含量影响.太湖梅梁湾湖区和湖心区水体与表层沉积物AOA群落包括Nitrosopumilium和Nitrosotalea两大属;表层沉积物AOB群落主要包括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和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两大属,NOB群落主要包括硝化刺菌(Nitrospina)和硝化螺菌(Nitrospira)两大属,其中硝化螺菌属是淡水湖泊中比较少见的亚硝酸盐氧化菌.影响太湖水体和沉积物中AOA和AOB丰度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总磷与铵态氮.研究表明典型富营养指标(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和硝态氮等)是影响太湖梅梁湾和湖心区水体和沉积物中AOA或AOB丰度以及硝化微生物群落丰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eutrophic and shallow Lake Arresø in Denmark. The lake was completely mixed, except when ice-cover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never primarily limit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nitrogen-fixation was of minor importanc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rised mainly of chloroccocal green algae. Various possible reasons why chlorococcal green algae are so successful in this lak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Nitrate and ammonium are the most important nitrogen sources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Differential utiliza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ous compounds by phytoplankton has been observed and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at local scales. We used enrichment experiments with natural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from the freshwater tidal zone of the Guadiana estuary, a coastal ecosystem increasingly subjected to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itrate and ammonium on N-consumption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addition, we used combined additions of nitrate and ammonium to underst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mmonium over nitrate uptake.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freshwater tidal reaches of the Guadiana estuary throughout the sampling period were too low to exert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nitrate uptake or a toxic effect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Nitrate was clearly the main nitrogen source for phytoplankton at the study site. Overall, nitrate seemed to become limiting at concentrations lower than 20 μM and N-limitation wa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during summer. A trend of decreasing nitrate uptake with increasing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and uptake suggested an overall preference for ammonium. However, preference for ammonium was group-specific, and it was observed mainly in green algae and cyanobacteria. In fact, cyanobacteria relied only on ammonium as their N-source. On the contrary, diatoms preferred nitrate, and did not respond to ammonium additions. The increasing eutrophication in the Guadiana estuary and particularly increased inputs of nitrogen as ammonium due to urban waste effluents may result in a shift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towards a dominance of cyanobacteria and green algae.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是水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可为白洋淀水资源管理及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于2018年非汛期(5月)和汛期(8月)分别对白洋淀淀区8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主要环境因子,分析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汛期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和总磷(TP),非汛期主要环境因子为DO、CODMn、氨氮(NH_3-N)和TP.汛期和非汛期检出浮游植物分别为5门38种和6门43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415.30×10~5~1018.14×10~5cells/L和249.62×10~5~454.21×10~5cells/L,优势种分别为6种和10种,且基本为蓝藻和绿藻.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 M)、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多样性阈值4项指数均表明汛期浮游植物多样性小于非汛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质关联性较强,水质较好区域(如淀区中心) H'和J均较高,反之在水质较差区域(如府河、孝义河等汇入口) H'和J较低.TP和DO是影响汛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关键因素,CODMn和TP是影响非汛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关键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水质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与2005年以来对白洋淀进行的3次浮游植物生态调查结果相比,淀区浮游植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显著下降,表明淀区富营养化程度持续加深.  相似文献   

16.
雷瑾  史小丽  张民  李胜男  陈开宁  杨州 《湖泊科学》2019,31(6):1559-1569
超微真核藻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具有高效的碳吸收速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贡献.目前对淡水超微真核藻的认知还非常有限.于2017年5月对白洋淀进行采样调查,结合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的平均丰度为7.59×104cells/ml,且随着营养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表明,超微真核藻丰度在中营养水平水域主要受溶解性总磷和TN/TP影响,在富营养水域主要与盐度有关.测序比对结果表明在纲水平上白洋淀超微真核藻主要以绿藻纲Chlorophyceae、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中心硅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金藻纲Chrysophyceae为主,不同区域差异不大.但在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 Taxonomy Units,OTU)水平上,超微真核藻群落结构在白洋淀不同营养状态湖区存在显著差异,中营养水域主要类群为栅列藻科Scenedesmaceae,近囊胞藻属Paraphysomona sp.,定鞭藻纲Haptophyceae和甲藻纲Dinophyceae为主,而富营养水域主要类群为红球藻科Haematococcaceae,金藻纲的Chromulinale sp.和Chrysophycea sp..Bioenv分析表明,对超微真核藻群落组成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总磷、TN/TP、硝态氮、溶解氧.本研究表明超微真核藻的群落结构存在较明显的环境异质性,对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有很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17.
湖北长湖富营养化状况及时空变化(2012-2013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评估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2012-2013年分4个季度对全湖区20个采样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进行监测,在评价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营养状况指数法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指数法综合评价水体营养状况,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揭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与湖泊理化要素之间的典型相关性.结果显示:4个季节长湖全湖区的水质均处于地表水IV类~劣V类水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在49.54~82.55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88×106~61.73×106cells/L之间,均显示其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湖富营养化状况的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性;CCA分析显示,长湖理化要素变量可解释68.6%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变量的变异,影响其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理化因素有水体总磷、总氮、溶解氧、亚硝态氮、硝态氮浓度,水深和沉积物总磷、总氮含量.长湖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外源的磷污染,其次是氮污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夏、秋季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氮营养限制,而冬、春季则部分受磷营养限制,部分属于过渡类型.因此,建议大力削减围网/围栏养殖量,同时考虑结合水生植物栽种等生态工程建设措施以降低长湖水体发生严重富营养化的风险,并进一步改善长湖的水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