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根据安宁河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位场变换后得到的深部重力异常,采用质面压缩法反演得出了莫霍面深度。研究了该区深部构造特征,利用重力垂直二次导数定性地划分了该区的深部断裂,对深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1)该区处于青藏块体与华南块体的交接地带,深部构造特征也表现了这种交接带的复杂性;(2)地壳深部受近东西向构造影响十分强大,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在西昌以南段无深部构造背景显示;(3)强震活动区与深部构造关系密切,处于特殊构造部位的西昌——冕宁段今后仍是强震重复发生的地段。  相似文献   

2.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是典型的盆、山耦合地带,且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了解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对与理解和认识盆山耦合地区的深部要素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重力探测数据,通过重力正、反演拟合求得了延川-包头-满都拉剖面辖区的地壳密度结构,并结合已有的面积性区域重力探测数据反演了该区的Moho界面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该区的深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深化认识该区的深部构造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力学方面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缘同鄂尔多斯块体及阿拉善块体过渡地区,也是南北地震带的北段;该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是发生强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鉴于该区特殊的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背景,本研究利用两条"十字交叉"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进行相互约束,以更为精确地获得研究区各个块体及其耦合部位的深、浅部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进而探讨历史强震区的深部孕震构造环境.文章对两条剖面获得的P波数据进行了资料处理和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沿两条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两条剖面所穿过的不同块体速度结构、地壳内部界面形态及地壳厚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沿兰州-惠安堡-榆林地震测深剖面(L1)的地壳厚度由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43.0km向西加深至祁连块体的55.9km.同时,鄂尔多斯块体速度等值线横向变化平缓,地壳平均速度为6.30km s~(-1);而祁连块体和弧形构造区壳内结构变化较为剧烈,壳内平均速度低于鄂尔多斯块体0.10km s~(-1)左右.此外,祁连块体与弧形构造区上地壳存在不连续低速层(LVZ1和LVZ2),低于周围介质速度0.10~0.20km s~(-1);鄂尔多斯块体在L2(铜川-惠安堡-阿拉善左旗地震测深剖面)和L1剖面上平均地壳厚度基本一致,均在43.0km左右起伏变化,但沿L1剖面壳内界面、速度等值线平缓,显示稳定的克拉通式地壳结构特征,而沿L2剖面壳内速度等值线变化紊乱,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壳内结构具有显著区域差异.贺兰山造山带和银川盆地地壳结构呈现"隆凹"起伏变化,表现出局部挤压变形特征,且在贺兰山中-下地壳存在高低速相间的低速层,低于周围介质速度0.15~0.25km s~(-1).阿拉善块体地壳厚度为49.0km左右,该块体上、中-下地壳层内速度等值线起伏形态差异较大.沿L1、L2地震测深剖面获得的复杂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揭示了不同地块的结构差异、相互耦合关系及历史强震区的速度结构,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的孕育环境和机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地壳结构约束.  相似文献   

4.
正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其特殊的地震构造环境和频繁的强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是研究现今构造运动、大陆强震孕育背景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理想场所,对该区深部构造环境和介质物性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查川滇活动块体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形变场特征,深化各向异性与构造变形作用的认识,以及研究块体内部和边界地震成因的深部构造背  相似文献   

5.
浙皖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华南与扬子块体边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屯溪-温州剖面宽角反射地震资料,拟合反演了地壳浅层和深部结构,并利用非纵剖面记录构制了上幔顶部结构图象。结果表明,江绍断裂带是本区最明显的构造分界,其西北一侧的扬子块体和东南侧的华南块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特征明显不同。金(华)衢(州)盆地下方地幔上隆,上地幔岩石层中有低速体,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岩浆房构造。地幔岩石层呈现出由SE至NW向仰冲的叠瓦式片状构造,提示该区明显受水剂压应力控制。  相似文献   

6.
川滇地区重力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强烈变形区,区内的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构成了华南块体、川滇块体与松潘-甘孜块体的重要分界.为研究川滇地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本文利用布格重力数据,并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了分离,进而对该区地壳介质密度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块体与松潘-甘孜块体中上地壳密度...  相似文献   

7.
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豫忠 《华南地震》1995,15(1):55-61
从大地构造、磁场和新构造分区特点等方面,对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该区处于基底构造交汇,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弱分区的过渡地带,新构造运动在中更新世之后趋于平稳;全新世为间歇性活动,强度较弱,基底由若干微块体组成,块体间为不稳定边界,舟山群岛及其海域深部以东西向、浅表部以北东和北东向构造为主,具有孕震和发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8.
李莹  高原 《地震》2021,41(4):15-45
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NE向推挤和高原物质SE向挤出及四川盆地、 华南块体阻挡的共同作用, 成为高原物质SE向逃逸的关键通道。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不同震相和不同方法得到的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 结合区域内断裂分布、 地表运动、 构造应力以及深部结构等方面, 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至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与变形耦合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内复杂的深部构造和壳幔变形。 由于青藏高原形成机制、 壳幔耦合状态和软弱层分布形态等科学问题尚处于学术探讨之中, 有效结合不同数据和综合多种方法, 有益于获得更加准确、 精细的地壳—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图像, 对深部物质运动与动力模式进行更有效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大同5.6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讨论了大同5.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特征、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等资料,对该区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该区出现了明显、大范围的重力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壳深部的低速-高导块体在应力不断的作用下,其塑性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和侧向运移,中下地壳间发生层间水平滑移,导致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重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南部海陆联测试验记录到的Pg和Pm震相走时数据,利用速度与界面联合成像方法构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和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以及海峡南部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滨海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复杂,随深度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上地壳海陆过渡带呈高速特性,台湾海峡呈低速特性;下地壳海陆过渡带呈低速特性,台湾海峡呈高速特性;研究区莫霍面的深度约为28~33 km,存在较明显差异,闽粤交接部位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减薄,莫霍面深度接近28 km,这与正常型华南活动地块与减薄型南海活动地块交汇致使地壳厚度减薄有关,体现了活动块体边界构造特征.历史大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且有深大断裂穿过的区域,现今中小震主要分布于闽粤海陆过渡带,这一特征可能与此地广泛发育的断层和华南与南海活动地块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了层析成像与位场反演的结果.认为中国东海地区的重力场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源于深部结构,而冲绳海槽盆地的形成应与大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有密切关系.同时认为,菲律宾岛弧具有较特殊的结构,莫霍面下凹,上地幔顶部有较低速度的片状体存在,根据判断,南海与太平洋板块沿菲律宾岛弧在这里呈现出对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华南地区通过数条地学大断面在内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已经获得了大量深部地壳结构的信息,然而对其基底岩石的物理性质研究程度还不够.为此,我们选择华南地区扬子克拉通和华夏陆块具代表性的不同深度地壳岩石,对其进行高温高压弹性波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大构造单元基底的岩石波速差异较大,从而认为两者物质组成迥异,地壳结构完全不同.进而初步建立了扬子克拉通与华夏陆块各自的地壳结构模型,认为扬子克拉通具有多层结构的结晶基底,华夏陆块具三层结构但没有结晶基底,这一模型重新构建了华南的地壳结构,对华南深部地质研究和构造格局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西太平洋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构造运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是认识板块运动、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不可多得的窗口,而莫霍面深度对于研究壳幔结构以及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地形数据,收集了深地震测深、多道地震测深等剖面183条,数字化得到2982个控制点,使用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方法来约束反演过程,得到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由莫霍面形态分析可知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地热、岩石圈厚度、地震活动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得知研究区内各个海域莫霍深度和地壳性质的变化是处于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表现.并在马里亚纳沟弧盆拟合一条重力2.5维剖面,结果表明热物质上涌导致了马里亚纳海槽处地幔密度减小,马里亚纳海槽以及帕里西维拉海盆到西马里亚纳海岭的下地壳高密度异常是由残留的岩浆岩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矢量特性,使用古地磁学方法对钻孔岩心进行重新定向,对于解译地下构造、分析应力特征、判定成矿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华南地区复杂构造下的倾斜钻孔岩心,本文构建了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新方法理论,结合多次坐标转换和磁场一致性扫描,实现了基于黏滞剩磁的岩心重定向;设计了定向所需的成套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测量、取样装置,并将该方法和装置应用于华南铀矿钻孔的重定向,恢复后的岩心特征剩磁计算获得的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位置与同期华南地块的极位置一致.该方法对地球物理深部探矿技术的改进有一定意义.此外,所设计的研究装置在古地磁学研究对象的拓展中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东南部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通过远震P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福建及台湾地区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华夏块体的构造属性并探讨了中国东南部上地幔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它们与区域构造的深部动力学成因密切相关.宏观上,NE向展布的低速异常与东南沿海地区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条带状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推测其上地幔可能存在幔源物质上涌;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为界,东、西华夏块体的速度结构存在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东、西华夏块体岩石圈减薄和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驱动机制有所不同,西华夏块体为“板块俯冲+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的动力学模式,东华夏块体是“玄武质岩浆迁移+岩浆底侵”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华南及其相邻边缘海域一些重要断裂的地球物理证据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通过对华南及其相邻的边缘海域的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水平方向导数、小波变换及典型剖面反演的共同结果,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共39条,根据重磁异常特征并结合层析成像结果分析了研究区内断裂的分布与延伸,特别对红河断裂带等重要断裂进行了重点讨论,并探讨了它们的延伸及与周边各地质单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geo-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K) of 62 samples from the central-south area of the Huaibei coalfield in eastern China, we calculated the heat flow and plotted its distribution ma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heat flow in the research area is about 60 mW/m2.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jor energy basi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te, bu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y and the deep geological setting. The heat flow is comparatively ...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跨越内蒙构造带、阴山造山带、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和华南陆内造山区等几大地质构造单元即北起内蒙满都拉、向南经陕西、越秦岭、过重庆、穿贵州、直抵南端广西凭祥全长2280km超长重力探测剖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沿剖面壳内各界面与Moho界面展布的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构划出了沿剖面主要深部断裂分布,研究分析了剖面辖区跨越的克拉通、造山带、盆山耦合带等各个不同构造单元的重力异常场、地壳密度结构、界面起伏及断裂构造分布的特征与差异.着重探讨了各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整体的系统关连性.以期能对深化认识该剖面跨越地区的特异地壳结构、各构造单元的界域与关连、以及全剖面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等,提供相关重力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