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赵中华  张路  于鑫  李正魁 《湖泊科学》2008,20(5):579-584
采用GC-ECD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太湖20个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检出,16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为4.22-460.99ng/g(dw),北部湖区、潮心区以及沿岸区等均有高值点出现,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氮磷营养盐含量分布并不一致.检出率最高的有机氯农药组分为DDTs、HCHs.DDTs含量检出顺序为P,P'-DDT>P,P'-DDD>P,P'-DDE,说明环境中可能仍然具有DDT箱入特征;HCHs中?HCH,?HCH检出相当,怃-HCH检出较高,主要为早期残留.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系(Ames)试验研究太湖典型溯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初步确定可能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官厅水库-永定河水系中持久性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研究发现在水体中存在六六六(HCHs), 滴滴涕(DDTs), 七氯等在内的有机氯污染物,在所有13个采样点的水样中,18种有机氯农药的浓度为4.2-96.9 ng/L,其中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分别为0.09-53.5ng/L和nd-46.8 ng/L.对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发现除了主要是源于历史上农田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外,近期可能有新的农药污染源进入水环境,如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可能造成了新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和国内主要河流相比,官厅水库-永定河水系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3.
博斯腾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及来源,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为2.15-16.80ng/g,其中氯丹和滴滴涕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12-12.08 mg/g、0.42-5.13ng/g·博斯腾湖总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从入湖口到湖心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其污...  相似文献   

4.
巢湖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来源与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C-MS测定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巢湖4个采样点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分析了悬浮物中OCPs残留水平的时空变化及其组成特征,探讨了悬浮物中主要OCPs的可能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巢湖悬浮物中共检出17种OCPs,分别为六六六类(HCHs)农药的4种异构体(α-、β-、γ-、δ-HCH)、滴滴涕类(DDTs)农药的两种母体(o,p'-、p,p'-DDT)和3种代谢产物(o,p'-、p,p'-DDE,p,p'-DDD)、六氯苯、七氯、艾氏剂、异艾氏剂、氯丹的两种异构体(α-、γ-chlordane)、硫丹-I和灭蚁灵.(2)巢湖悬浮物中∑OCPs含量为172.7±434.9 ng/g,其中∑HCHs含量为15.1±10.3 ng/g,∑DDTs含量为138.8±407.3 ng/g;DDTs在夏季污染水平达到最高;空间上,污染程度为:东部湖区西部湖区中部湖区.(3)DDTs在总OCPs中占有绝对优势,DDTs比例夏季最高而秋季最低;HCHs仅在秋季为主要污染物.(4)HCHs主要来源于近期林丹的非法使用;而DDT主要来源于工业DDT的使用,在春季可能存在DDT的非法使用;悬浮物中DDT的降解环境主要为有氧环境.(5)巢湖悬浮物中p,p'-DDT和o,p'-DDT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太湖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化合物及重金属污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太湖水域表层沉积物中的19种有机氯化合物及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范围分别为0.51 -4.98、1.49-15.15ng/g(dw),与国内其它水域沉积物中OCPs、PCBs的含量相比处于较低水平.OCPs中的主要污染物是α-六...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采集了巢湖河流及湖泊表层水体共15个样点,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SPE-GC-ECD)方法测定滴滴涕类(DDTs)农药的含量,分析了其残留特征、来源及风险.结果表明:1)巢湖丰水期DDTs含量范围为1.52-21.79ng/L,平均含量为9.98±4.73ng/L.2)DDT残留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情况,采用改进的GC-μECD方法对白洋淀11处沉积物进行了20种OCPs和全部209种PCB单体的定量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白洋淀11个沉积物样品共检出10种OCPs和24种PCBs,∑OCP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22~52.45 ng/g(DW)和nd~37.61 ng/g,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 OCPs组成中以HCHs和Dieldrin(狄氏剂)为主,分别占到∑OCPs的39.9%和31.5%,其中7个采样点的HCHs以林丹输入为主,4个采样点以工业六六六污染为主.DDTs检出率较低,来源主要为历史残留;检出的PCB单体以低氯联苯为主,其中一氯、二氯和三氯联苯占∑PCBs的64.73%;采用沉积物质量标准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白洋淀地区沉积物中p,p'-DDD和∑PCBs生态风险较低,Dieldrin生态风险尚需关注,γ-HCH生态风险较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郦倩玉  赵中华  蒋豫  张路 《湖泊科学》2016,28(4):765-774
通过分析鄱阳湖周溪湾柱状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该区OCPs和PAHs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周溪湾柱状样中OCPs总含量范围在40.4~174.1 ng/g(dw)之间,六六六(HCHs)是其主要影响的化合物(16.5~153.6 ng/g(dw)),其次为氯丹类(Chlordanes)和滴滴涕类(DDTs),含量分别为3.4~44.0和1.0~33.4 ng/g(dw).垂直分布特征显示:沉积相上OCPs的残留量比实际使用情况向后推迟10~20年,1950s 1990s OCPs曾被大量使用,到2000年左右在沉积物残留上达到顶峰,随后残留量逐渐降低;而近20年来,该区已经鲜有新的HCHs、Chlordanes以及DDTs输入.PAHs总含量范围为41.3~384 ng/g(dw),芘和菲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7.1~67.1和2.68~139 ng/g(dw).垂直分布特征显示,1972年以前,PAHs总含量变幅不大,然而近10年来PAHs的排放量急剧上升.此外,自20世纪末开始,周溪湾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由以前的煤燃烧释放转化为交通污染排放,并伴随有石油泄漏情况.  相似文献   

9.
新近从南极菲尔徳斯半岛和阿德雷岛的海鸟和海豹栖息地粪土层中检出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POPs)总含量范围: 多氯联苯(PCBs)为0.21~3.85 ng/g;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ΣDDT)为0.09~2.01ng/g; 六六六(ΣHCH)为0.06~0.76 ng/g, 并以七氯、六氯联苯、P, P-DDE和α-HCH化合物为主体; 在贼鸥和巨海燕、企鹅蛋卵中检出POPs含量各为12.5~294.2和2.0~10.2 ng/g (湿重); 积蓄形式以PCB180, PCB153, P, P’-DDE和HCB和P, P’-DDE为主. 研究表明, 栖息地粪土层POPs含量变化与海鸟不同种群食性以及营巢占域的不同而相异; 对不同种类海鸟卵样的POP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鸟种POPs积累水平的差异取决于不同鸟种的生态习性, 如活动范围、迁徒距离、觅食习性以及巢址选择等, 最重要是海鸟生态食物链中的位置, 其食谱的宽窄, 同样表明海鸟体内POPs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渐加强的结果. 其次还对阿德雷岛地区AD1, AD2短柱粪土地层进行210Pb测年, 并进行POPs积累率及分子地层学记录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太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大气营养物质的输入研究方面仍鲜有报道.通过定期采集太湖梅梁湾地区上空颗粒物,测定颗粒中各种形态磷(可溶性无机磷、有机磷、难溶性磷)浓度,探讨大气磷输入对梅梁湾水质的磷的贡献.结果表明2003年春季梅梁湾上空平均颗粒态磷浓度分别为0.157μg/m3,其中水溶性无机磷的含量在15.6%-51.0%.最后估算了春季大气总磷输入量,春季两次采样周期中大气磷沉降通量相差不大.进一步估算了大气总磷的沉降通量最大为0.57kg(hm2·a)(6.84t/a),显示大气沉降对太湖水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滆湖和骆马湖春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应用Phyto-PAM荧光仪测定滆湖和骆马湖春季浮游植物的光合活性,包括浮游植物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之比)、有效光量子产量ΦPSII(实际光合作用效率)和快速光响应曲线(RLC);同时,采用显微镜对浮游植物进行镜检和计数.结果表明:滆湖蓝藻和硅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36~0.52和0.27~0.53,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25~0.37和0.25~0.36,没有检测到绿藻的光合活性,RLC曲线表明蓝藻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更易形成优势种群;骆马湖绿藻和硅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45~0.65和0.41~0.49,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25~0.32和0.19~0.25,没有检测到蓝藻的光合活性;滆湖浮游植物丰度在530×104~4200×104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918×104cells/L,群落组成以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为主;骆马湖浮游植物丰度在260×104~510×104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79×104cells/L,群落组成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综合滆湖和骆马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和光合作用活性表明,湖泊富营养化能提高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进而有利于蓝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占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6.3%;硅藻次之,共2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教的18.7%;浮游植物种数以冬春季多、夏秋季少.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386.2×10~4-5581.9×10~4cells/L和0.541-3.491mg/L,均以绿藻最高;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除绿藻外,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PEG模型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五里湖1、3、4、5月份的生境相似,6、7、8、9、11月份的生境相似.优势度分析显示,五里湖各个月份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2种以上,优势种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等14种,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在0.02-0.78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显示,五里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变化在1.5-2.7和0.26-0.59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好:表明2007年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完整状态.  相似文献   

13.
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金才 《湖泊科学》1999,11(3):213-218
依据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径流量资料,对湖泊历年不同时期径流进行丰枯评述。统计分析了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年径流,汛期径流,、枯情况,提出了洪泽湖,骆马湖及洪泽期,南四湖各种时期情况下水量丰或枯的遭遇频次。  相似文献   

14.
The methods and analytical results for distinguishing lake types of East Taihu Lake and West Taihu Lake by biological markers were dealt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5.
陈骥  姜在兴  张万益  刘超  许文茂 《湖泊科学》2019,31(6):1783-1796
以青海湖的湖滩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矿物阴极发光性观察和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湖滩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形成机制.湖滩岩胶结物主要由暗色纹层和文石针组成,识别出五类胶结物晶体和三类胶结物组构.在暗色纹层中,有发现包覆式和缠绕式生长的微生物.微生物对泥晶方解石和黏土矿物起着生物稳定化作用(障积作用、捕获作用和粘结作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影响了碳酸盐的溶解度,从而导致产生碳酸盐矿物在微生物席内的丝状体之间或沿着丝状体的沉淀作用.从研究湖滩岩胶结物垂向上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入手,发现胶结物的类型和组构与水深、温度、盐度、水动力条件有一定关系.破浪带和碎浪带的水深、温度、盐度适宜,为微生物作用最强的水动力带.通过对青海湖湖滩岩中的微生物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模式的研究,认为湖滩岩中胶结物的形成受到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较大,从而支持了微生物作用对碎屑岩早期成岩具有重要意义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太湖五里湖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大型围隔试验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研究与实践,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零上升至15科、22属、32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her index)达到2.33,覆盖度达到40%- 55%.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区内水体的TN、TP、NH4-N、NO3-N、NO2-N及PO4-P的平均值分别比示范工程区外下降了20.7%、23.8%、35.2%、21.1%、45.6%和54.0%,TN、TP分别下降至2.50mg/L、0.080mg/L以下,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或低于“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指出的向“稳定清水态”转换的临界值,水体透明度(SD)平均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从0.39m提高至0.70m;初步实现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要从沿岸带着手,首先重建湖滨带结构与功能,通过湖滨带水生生物一系列反馈机制, 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最终实现沉水植被恢复;湖泊敞水区应主要采用生物操纵技术措施来实现湖泊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董静  李根保  宋立荣 《湖泊科学》2014,26(5):735-742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生境特征的良好指示者.对1960s至今抚仙湖、洱海、滇池3个高原湖泊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分析,并首次将功能群理论运用到这3个湖泊.结果表明,3个湖泊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组成在近50~6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抚仙湖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C、X2、Lo、F、P(1960s)-H1、C、P(1980s)-P、C、T(1990s)-T(2000年以后);洱海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Lo、MP、C、H1(1960s)-C、H1(1980s)-C、H1(1990s)-C、H1、M(2000年以后);滇池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N、P、MP、Lo(1960s)-J、P、MP、M(1980s)-J、M(1990s)-M(2000年以后).抚仙湖、洱海、滇池水体内的藻类功能群演替趋势特征,即耐低温物种的减少以及喜营养物种的增加,表明3个高原湖泊在近几十年可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营养程度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太湖、琵琶湖中水平扩散系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勇  濮培民 《湖泊科学》1996,8(3):274-277
根据1992年和1993年在太湖和日本琵琶湖观测到的长序列湖流资料,依据Taylor扩散理论计算了太湖和琵琶湖中的水平扩散系数,计算结果与通过浓度扩散方程计算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The long term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f ion composition components (bicarbonates, chlorides, sulphates, magnesium,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trophic status components (suspension, chlorophyll-a, mineral and organic forms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carbon, silica) of water from the lake proper, its tributaries and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hich make up the main share of substance supply in to the lake, as well as the Angara river, being the source of substance discharge allowed the lake recent state to be evaluated in terms of both chemical pollution and possible eutrophication of its water. The similar (in terms of river runojf) periods of 50-ies and 80-ies have been compared. It was revealed that as a result of industrial activity 409 thousand tons of mineral substances (27.2 thousand tons of chlorides, 162 thousand tons of sulphates and over 200 thousand tons of organic substances) are supplied in the lake annually. The supply of substances of the anthropogenic origin is higher for the South Baikal than that for the North and Middle Baikal (the sum of mineral substances in 3.6 times; sulphates in 5 times, organic substances, including hydrocarbons in 7 times).The absence of abundant phytoplankton in the period studied when the ratio of silica to phosphorus is optimum (over 100), as well as a revers correlation between winter nitrogen content and spring o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in the Baikal water and revers dependence between the suspension and chlorophyll-a along the Selenga river valley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aikal water contains toxicants. It is ver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polychlorbiphenyls (PCB), poly-chlordibenzo-p-dioxins (PCDD) and dibenzofurans (PCDF) for the whole food web with the maximum PCDD/PCDF (TEQ to 175 P g · g-1) concentration in the seal blubber. The levels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reported for ringed seal (phoca hispida), living in the Baltic sea and Bar-row Strait Inlet in the Canadian Arctic.  相似文献   

20.
巢湖、太湖蓝藻湖靛及其提取物的动物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文川  苏晨伟 《湖泊科学》1996,8(2):156-160
对国内淡水湖泊巢湖、太湖中的蓝藻湖靛及其提取物(藻胆蛋白),进行了动物毒性实验。实验动物为昆明种小白鼠,采用灌胃法给药。给药后小白鼠均无中毒症状,一周内无死亡。说明巢湖、太湖中蓝藻湖靛及其提取物,对以小白鼠为代表的哺乳类动物消化系统,基本不产生毒性。这对于开发两湖中的蓝藻作为鱼、家禽等饲料和提取其中的植物蛋白(藻胆蛋白)作为营养食品添加剂等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