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磁场Sq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和国际地球物理合作年(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和中国台站的同期地磁记录,对地磁场太阳日变化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适用于瞬时全球磁场的球谐分析法与适用于平均场的双调和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分析S磁场的新方案,得到了(θ,T,t)坐标系中组成S场的三个部分,即仅随地方时LT变化的部分SLT,仅随世界时UT变化的部分SUT以及既随LT变化又随UT变化的部分SLUT.从全球来看,在IGY/IGC期间,这三部分的强度之比分别为:X分量1.0:0.2:0.3,y分量1.0:0.1:0.6,Z分量1.0:0.4:1.0.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虽然表现了同一物理过程,但它们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决定因素是地磁轴对地理轴的倾斜,地磁场的非偶极子成分(即区域性异常)和地球内部电性的横向不均匀性(包括海陆分布、地壳上地幔电导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理论模式研究电离层F1-ledge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时变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武昌地区(30.5°N,114.4°E)电离层F-ledse现象.表明利用当前关于中性气体和太阳辐射的经验模式,观测到的F-ledge出现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将可基于现有电离层理论加以再现.指出较明显的F-ledge结构同较低的中性原子-分子含量比有直接关系,并同原子-分子成份的过渡高度、背景温度及其垂直分布形态有一定联系.同F-ledge形态相关联的F-F谷,其出现主要是由于亚稳态氧离子参与光化过程,以及电离气体参与具有一定垂直变化的输运过程.  相似文献   

3.
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DQM94A及其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适用于中国地区的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DQM94A.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局部积分改进的谱权综合法计算的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DQM94A,在表示中国境外地球重力场时,与用改进的基本模型OSU91A精度相当;表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地球重力场的精度如下,用模型计算的30'×30'和1°×1°平均重力异常与相应实测结果较差的均方根基分别为±9.30×10-5m/s2和±7.65×10-5m/s2,在中国37个GPS点上,由DQM94A计算的大地水准面高的精度为±0.88m.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京白家疃测站8台GEO潮汐重力仪对比观测的资料,采用标准线性体流变模型模拟重力仪及记录系统的力学特性,计算各台仪器的格值改正系数、主潮汐波的振幅衰减系数和相位滞后;确定北京重力地球潮的振幅因子δ和相让滞后为δ(M)=1.1784,δ(O)=1.1804,δ(M)/δ(O)=0.9983,(M)=0.07°,(O)=0.10°.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了INTERMAGNET地磁台网2001年到2012年的地磁数据,对其进行世界时(UT)到地方时(LT)的转换后利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从所选资料中提取出太阳静日变化Sq成分,再通过球谐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离内、外源Sq成分,逐日反演出内、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并得到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本文将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与同一时期的Dst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同步变化的规律,且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在磁暴发生时的异常现象远高于南半球.对F10.7cm太阳射电流量与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的长短周期分析发现,Sq等效电流表现出明显的11年周期特点,与太阳活动周期一致.外源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和F10.7cm年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3和0.90,说明太阳活动是导致外源Sq电流体系变化的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因素,这可能与电离层电导率受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1年度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分析研究极夜(5、6、7月)及极昼(11、12月)期间S、SD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D、Z三个分量的S、SD在极夜期间的变化幅度都小于极昼期间的变化幅度,S在世界时UT6时左右出现极值。这是由于在5、6、7月的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辐射减少,在11、12月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辐射增大,致使空间电高层等效电流发生变化所产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8年3月-1989年3月几次大的太阳活动期间我国9个台站的地磁资料,采用无穷大平板电流的等效电流体系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对照KpDst,Ap等指数给出了Sq焦点位置变化的合理解释。结构表明:(1)在不同的Kp指数段Sq焦点有不同的规律性,当Kp<4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高纬方向移动;当Kp在4和6之间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低纬方向  相似文献   

8.
层析成像新算法及其在工程检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走时和振幅的层析成像反演涉及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当矩阵严重病态时,目前流行的正交分解型迭代算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LSR算法,即带阻尼的LSR迭代算法,它应用在北京机场高速公路桥墩施工质量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Sq电流体系的反演与地磁日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磁场的标量位满足拉普拉斯方程.在球坐标系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解可以写成球谐级数的形式.借助球谐分析的方法,地磁场可以被分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内源场和起源于地球外部的外源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了利用球谐分析来反演Sq电流体系的方法.反演了1997年各月的Sq空间等效电流体系,并重点分析了南北半球Sq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位形和强度随季节的变化情况.(2)基于1997年的地磁观测数据建立各月静日期间中国地区地磁日变随纬度和AE指数变化的模型.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磁性矿物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55个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非滞后剩磁(ARM)和饱 和等温剩磁(SIRM)等磁性参数测定,结合氧化铁化学形态分析和矿物鉴定,初步明确了亚热 带富铁土的磁学特征及其磁性矿物.磁测数据表明富铁土中存在强磁性的矿物,其磁化率χ 与土壤游离氧化铁(Fe)含量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R=0.5971),频率磁化率χfd与土壤游离氧 化铁含量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R=0.4289).富铁土的χfd和非滞后磁化率χARM。值表明土壤 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性(SP)和稳定单畴(SSD)颗粒为主,富铁上的χ和χARM呈极显著直线 正相关(R 0.9429),证明富铁土的磁性是由风化成土过程产生的 SP和 SSD磁性颗粒贡献 的.矿物磁测结合X-衍射证明富铁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由赤铁矿、磁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  相似文献   

11.
Sq内外源电流体系中国地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球冠谐分析法对2009年我国35个绝对观测地磁台站的Sq太阳静日变化进行内外源场分离,反演得到三个劳埃德季节(冬季D,分点E,夏季J)相应的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结果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56.2 kA、137.7 kA、137.9 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24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30LT;Sq内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21.1 kA、63.4 kA、72.7 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00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00LT.  相似文献   

12.
Equivalent current systems of the geomagnetic solar quiet daily variation field (Sq) were estimated from the geomagnetic hourly values of the worldwide-distributed observatories at each UT on every day in 1964 and 1980. Seasonal and UT variations of the external current vortex were obtained by averaging through each month and UT. The well-known feature that the vortex centre in the winter hemisphere is situated on the afternoon side of that in the summer hemisphere was re-confirmed for both years. As for the solar activity dependence, the intensity in 1980 (solar maximum) was about twice as large as that in 1964 (solar minimum).Next, the day-to-day variation of the vortex was examined using the obtained current systems. The effects of the UT variation were removed by subtracting the averaged value of each UT for the geomagnetically quiet days of the month. In March 1980,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nsity varies with a period of about 10–15 days and the phase is advanced to earlier UT or to the east side of the globe. The intensities in the two hemispheres vary out-of-phase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3.
S_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和S_q指数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研究了S_q逐日变化的形态学特征,用理论模型计算了磁层环电流、部分环电流、场向电流、磁尾电流、Chapman-Ferraro电流的地磁效应.在消除了这些磁层电流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到了电离层潮汐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磁场S_q变化.对1973年的资料研究表明,S_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度上,即使在磁扰期间,也可以分离出形态稳定的S_q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磁指数——S_q指数,用来描述S_q发电机电流强度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14.
S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和Sq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研究了Sq逐日变化的形态学特征,用理论模型计算了磁层环电流、部分环电流、场向电流、磁尾电流、Chapman-Ferraro电流的地磁效应.在消除了这些磁层电流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到了电离层潮汐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磁场Sq变化.对1973年的资料研究表明,S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度上,即使在磁扰期间,也可以分离出形态稳定的Sq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磁指数--Sq指数,用来描述Sq发电机电流强度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15.
It is suggested that leakage currents flow across Devon, north of Exeter, from large-scale electric-current systems induced in the Atlantic Ocean by the geomagnetic variations incident on the Atlantic Ocean from the ionosphere. This model can account for the variation with period of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ced current flow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gnetic H variations of period > 30 s observed at Exeter and Sidmouth.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7年6月~2008年5月期间北美GPS台站密集地区的TEC观测资料,对夜间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MSTIDs)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地区的夜间电离层行进式扰动一般发生在美国西部时间21:00~02:00LT(05:00~10:00UT)时段,表现在TEC中的最大扰动幅度为0.45~0....  相似文献   

17.
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对不同的电导率模型分别计算了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不同月相的理论L电流体系。磁静日的L电流主要分布在纬度0°-60°之间的白天一侧,与平均太阴月的L电流相比,白天一侧的电流强度增大了1.2-1.7倍,而夜间减小到十分之一。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在高纬度区形成特征的电流分布(Lp)。磁扰日期间,极光带电导率的增大不仅影响极光带和高纬度地区的电流分布,而且使中低纬度的L电流增强了20-30%,使赤道电急流增强约20%,并使中低纬电流涡的焦点向高纬移动了4°左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的矩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高斯位理论出发,得到了包含内源场和外源场的局部地区地磁场矩谐级数表达式,指出了局部地区地磁场内、外源部分分离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近地区1970.0年地磁场的矩谐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10°-45°之间有一个垂直分量的负异常带,异常中心在西藏高原和太平洋西部,最大异常值分别达到-330γ和-460γ;北向分量的正异常区从北纬23°一直伸展到北纬55°以北,极大值约在北纬40°附近,极值达300γ;东向分量在整个区域呈现微弱的正异常。本文对与矩谐分析有关的截断水平、光滑处理以及误差分析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A review of modern dynamic models of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the A2000 paraboloid model and Tsyganenko’s T01 model) is presented. For the magnetic storm of January 9–11, 1997, the results of joint calculations of the magnetospheric magnetic field are presented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large-scale magnetospheric currents to the D st variations are analyzed. Both models were shown to be well consistent with measurement data;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agnetotail current system to D st is comparabl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ing curr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ve dynamics of magnetospheric current system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model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 profiles for various current systems calculated by the A2000 and T01 models are explained by model parameteriz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