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磁太阳黑子周变化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避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Jerk(H)、Jerk(Z)的影响,分析了1979~1998年西欧4个台和1979~1999年亚洲东部6个台的H、Z资料,结果表明各台间H(或X)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一致性较好.但Z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显示出非常特别的现象,Z变化的相位随台站经度变化而变化,东亚地区的Z变化几乎与西欧地区的变化反向.因此,东亚地区的Z变化与H变化的关系不符合P01模式的假设,外源场之说似乎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2.
太阳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左右的基本周期,还有22年的磁周期、80—100年以及更长的周期。就基本周期而言,1976年是太阳活动的低潮年,而1979—1980年是太阳活动的高潮年。1981年以来,太阳活动逐渐减弱。预计1985年仍处在减弱阶段,其活动性比1984年要低一些。未来的低潮年将可能在1986—1987年。  相似文献   

3.
太阳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左右的基本周期,还有22年的磁周期,80—100年以及更长的周期。以基本周期来说,1976年是太阳活动低潮年,而1979—1980年是太阳活动的高潮年。1981年以来,太阳活动逐渐减弱,预计1986年处于较弱阶段,活动性比1985年要低一些,未来的低潮年将可能在1986—1987年。  相似文献   

4.
太阳 最近一个太阳活动周从1976年黑子低潮年开始,1977年活动逐渐增强,1979年急剧上升,1980年达到高潮,预计1981年太阳活动将稍有下降。往后活动逐渐衰弱,本周期的结束年可能在1986—1987年。  相似文献   

5.
太阳 最近一个太阳活动周,从1976年黑子低潮年开始,随后太阳活动逐渐增强,至1979年与1980年形成太阳活动的双高峰年。1981年下半年太阳活动明显减弱。预计1982年太阳活动将进一步减弱,以后将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分析了明武宗正德年间(1511年至1521年)永胜—大理地区的地震史料,确认永胜地震发生于正德十年(1515年),其破坏和有感地区之广可与1833年嵩明8级大震相比较。不存在同年M=6_(1/2) 或7的鹤庆地震。关于正德六年(1511年)的永胜地震,正德九年(1514年)、十四年(1519年)的大理地震,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赵州,鹤庆等地震都是由于误记所致,故不能作为单独的地震列出。  相似文献   

7.
据美联社华盛顿和合众国际社科罗拉多州戈尔登1981年1月29日电综合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说,1980年发生的“重要”(signifi-cant)地震及地震造成的死亡数字比前一年有明显的增加。1980年全世界发生71次重要地震;而1979年和1978年分别为56次和62次,其中包括美国1980年的11次,超过1979年的5次。1980年全世界死于地震的人数猛增到7,140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部地区各走向地震带的活动与地球自转状态有关。由此可推知,本区各走向地震带在今后半个世纪内发震的危险时段:1982-1983年、1985-1996年、1999-2004年、2007-2013年、2016-2018年、2021年以后,为北东和北西向地震带发震的危险时段;1997-1998年、2014-2015年,为东西和南北向地震带发震的危险时段;1983-1984年、2005-2006年、2019-2020年,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地震带发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9.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3,33(1):40-46
利用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目录,以年为单位统计7级以上地震,只要某年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有震年",不区分该年发生了多少次7级以上地震,若某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无震年"。分析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有震年"或"无震年"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方法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30时,其后第6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24时,其后第6年或第9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分别在10%和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③当N<10时,其后第6年为"有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地震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分析方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图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图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磁台站现代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地磁台站面临着现代化技术改造问题。虽然现代化要以数字化为基础,但数字化不等于现代化。数字化记录应根据中国的国情,有正确的系统组成和恰当的技术指标。现代化有别于经典仪器的主要点在于数字化,准实时数据传输,即时的数据处理和资料产出以及更高的资料质量,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本文对有关中国地磁台站的现代化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地磁月均值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4年,泉州台与仑坪台的X和Z分量均出现异常,X分量呈现负异常,Z分量呈现正异常,异常幅度达20-30nT.另外,地震前一年半,泉州台与通海台的视深比或仑坪台与通海台的视深比(周期为24h)都出现过先降后升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地磁台网观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中国地震局地磁台网的观测能力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之间的优势和差距,本文从固定地磁台站和科学观测台阵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地磁台网做了一个横向对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固定地磁台站的观测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西部还需加强固定地磁台站的建设,而科学观测台阵也需在一些方面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磁台环境场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计算出1945年5月—1990年5月中国部分地磁台的计算年均值,并与相应观测年均值比较,计算出地磁台各个地磁要素的磁异常值以及地磁台异常场的模量,本文的计算结果将为认识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地磁台站资料评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部分地磁台站年均值与IGRF模型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部分地磁台站1990~2003年的年均值资料,研究了台站年均值与IGRF模型计算值的一致程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地磁台站的长期变速度与IGRF模型的长期变速度有差异:总体来讲,我国台站磁偏角D和垂直强度Z的长期变速度低于IGRF模型的相应速度;水平强度H的长期变速度在1990~1995年间高于IGRF模型的相应速度,在1995~2000年间低于IGRF模型的相应速度;②台站年均值与IGRF模型值的差值曲线中,H和Z有明显的起伏,反映了地磁场长期变的非线性;③虽然有上述长期变上的差异,但对于同一个台站,各地磁要素年均值与IGRF模型值的差值的标准偏差均低于IGRF模型的误差水平,说明IGRF模型与台站年均值的一致性比较好;④对于同一地磁要素,不同台站的年均值与IGRF模型值的差值的平均值相差较大,反映出台站所在位置地壳磁异常的巨大差异。通过总结上述工作,文中还讨论了地磁台站保持长期可靠运行的重要性以及地磁台网历史观测资料抢救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使用华南地区5个国家基准地磁台2008—2018年地磁观测数据,通过对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月均值及年变率的分析,研究该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地区5个地磁台近10年来七要素月均值及年变率均呈缓慢变化趋势,且变化量相当,反映了该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InvestigationsoftheseismomagneticeffectinthegeomagneticdiurnalvariationsPo-FangCHEN(陈伯舫)(DepartmentofPhysicsandDepartmentofGe...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60-1980年中国地磁台站资料检验了GSFC(9/80)地磁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成功的。据此通过地磁台站1960-1980年的观测值与GSFC(9/80)模型计算值的比较,确定了中国地磁台站的异常值。本文还建议在基本磁场的研究中从台站观测年均值中减去较精确测定的台站磁异常值,以提高资料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The monthly means of north component X of geomagnetic field from 16 observatories during 1984–1988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Sompi spectral analysis technique Most of these observatories are located in China. The analysis of the semiannual vari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latitude has no apparent effect on the X component. This clearly implies that the source field mode of semiannual variations cannot simply be described by using the p 1 0 mode. Using the p 1 0 mode to estimate the inductive scale lengthC in the semiannual period, the value ofC at each observatory would be biased significant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which kind of modes is optimal for estimating the values ofC corresponding to the semiannual vari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omposite mode, involving five terms P n 0 (n = 1,, 5), might be a reasonable and acceptable one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of Two Geomagnetic Jerk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rst differences of the annual means (annual rate) for the Y and Z component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from nine magnetic observatories in China, measured from 1985 to 2003. The 1991 jerk was obvious in the Y component measured but not clear for the Z component. Rapid changes in the Z components were ubiquitous around 2000 -2001, but not seen for the Y component. External effects were removed from the monthly means by comparing the monthly mea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at the observatories with the monthly time series of the Ap geomagnetic index. However, some ex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showed whether external effects were removed or not, there was no marked distinction in determining the jerks in China for the Y component and the Z component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Finally, the isolines of the first differences of the annual mean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je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