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汶川灾区陕西勉县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论如下:①灾区民众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率偏低;②研究区女性的地震灾害认知程度和地震灾害的响应水平与能力略高于男性;③公职人员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水平得分率最高,工商业者在地震灾害知识4个变量上的得分率均较低;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面临汶川地震灾害的巨大冲击时,认知与响应能力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41~50岁年龄段人群出现明显反弹现象;⑤受教育程度与认知与响应综合水平及地震灾害知识间的正相关最强,与防震减灾技能和情绪、信息传播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稍弱,与灾时自救互救实况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少震弱震的江西萍乡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讨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宣教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当地民众对本地灾害的认知情况与灾害的实际发生频率基本一致;对地震等本地少发灾害影响的认可性不高。2)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对地震灾害基本概念了解不足,地震谣言辨识能力差,基本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全面。3)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4)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强烈。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对于提高当地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和灾害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了解普通公众对地震灾害感知程度,为减少灾害损失和区域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陕西南郑灾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果表明:(1)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地震灾害知识和震后情绪与信息的传播较差,自救互救实况较好,综合水平与能力还很不理想;(2)普通公众掌握的地震知识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还有待加强;(3)增强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公众掌握防震减灾技能的程度及普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4)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和权威媒体的报道是震后公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推进政府地震灾害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是减轻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彦君 《中国地震》2011,27(2):173-181
城市小区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研究,可为制定防震减灾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宝鸡市宝钛小区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在自救互救方面最差,在地震灾害知识方面较好;居民对地震灾害知识了解的准确性欠缺、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居民自救互救的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互救意识淡薄,地震谣言辨别能力不强,易于传播谣言.因此,充分发挥小区基层机构的宣传、引导、组织和管理作用,提升小区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水平,是增强城市小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掌握青海省民众对防震减灾工作及科普知识的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采用实地与线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省8个地市的防震减灾认知及科普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居民防震减灾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不佳;居民的个体特征与所处环境对于其防震减灾知识水平有着较强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提升青海省民众防震减灾知识水平的建议。调查结果可为青海省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避震逃生技能、地震预报方法感兴趣;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认知程度不高;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不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本次调查为地震科普工作者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方向以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都市5个县(市)和2个社区开展公众防震减灾意识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反映成都市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现状和公众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情况;表明成都市城市公众在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基层地震应急管理、民居抗震设防意识和对地震预报管理等方面知识较全面,意识较强,而农村公众则在这些方面意识相对较差.为完善和健全成都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学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对地震灾害承受能力、消除恐震心理等提供了较为真实的数据,为统筹城乡防震减灾事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磨难的国度。在地震预测预报尚不尽人意的今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引导普通民众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这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论述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宣传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13.
5G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数字技术革命,这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防震减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现实民生,又影响到社会秩序稳定,其科普宣传活动和知识内容需要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对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关注也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向。本文通过对已有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形式的分析,对5G技术如何助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传播内容、形式、媒介和理念等进行思考,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注入活力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京702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汶川地震前后灾害认知的变化及对风险沟通的看法,经过赋分计算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公众对汶川灾害高度关注,电视、网络是公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被调查者所掌握的灾害应急避险知识水平低,而且在地震后这一情况没有得到改善,但是减灾意识及行为倾向有所改善.样本个体的教育水平、性...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and demands of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we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with Social Opinion Polling Center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the demands for it in 2018.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for 18~75-year-old resident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 mainland using the 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CATI)method and 20 078 valid samples were received in total. The questionnaire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demand survey. The assessment of public service status consists of five indicators: earthquake emergency drill, knowledge public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cquisition of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earthquake agencies,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y 27.4% of public have participated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drill, and 73.5% of public have learned some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different level. It shows that rural residents have a lower leve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lthough the rural resident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Meanwhile, 82.9% of the public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earthquake-related information, and th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onvenience score is 81.51 points(the full score is 100 points). At present, TV is still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obtain the earthquake-related information, besides that, network and the new media app such as Wechat and Weibo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the reliability of official information published by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 score is 83.69 poin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ublic tend to believe in official departments. Furthermor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is marked 76.44 points which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 more educated the public, the less satisfied they are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51.81% of the public are willing to obtain earthquake warning information at their own expense. As for the demand, the most expectative services for the public are post-earthquake rescue and reconstruction, earthquake warning, and house earthquake resilience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to make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相似文献   

16.
袁庆禄  孙瑞婷 《中国地震》2023,39(2):395-411
从巨灾保险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居民震灾保险素养、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表现出负向影响,但其程度不及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防震减灾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增加服务种类及方式,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的震灾保险素养水平和公共服务感知能力。保险公司需要与防震减灾部门展开深度合作,开发适合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地震保险产品,加大地震保险知识普及力度,藉以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