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实现多年来我国地热数据的挽救和共享,我们开发了“大地热流数据库”,该库的开发使用了Microsoft Visual C++6.0 和Visual Basic 6.0作为编成语言.该库是“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的子库之一.该库具备对原始数据的查询、增加、删除和编辑和地温场的数值模拟,针对岩石圈范围内的地质体,比如对地下一维、二维和三维温度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以方便地热工作者解决一些常见的地热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值模拟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应总结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成果的需要,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数据库的建设,它系国土资源部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下属子库之一.该数据库在Windows2000环境中开发,以Visual Basic6.0和Arc/Info的二次开发工具Mapobject作为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分别用Microsoft Access 2000和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平台,并利用Arc/Info的Desktop版本建立空间数据和元数据.最终实现了一个具有从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等多角度查询功能的系统.文中详细介绍了平台选取、数据库建立、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尤其是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需借助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本文主要讨论南海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中所采用的几种地震勘探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效果,其中包括单船反射地震勘探、双船反射、折射地震勘探、海底地震接收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GIS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ebGIS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系统,是综合利用地壳动力学资料,集成WebGIS、数据库、ASP.NET、Ajax等技术建立的查询分析系统.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达到了网络平台下地壳动力环境数据资料的发布与共享,实现了数据资料的查询分析,解决了三维场景绘制、发布与网络浏览的技术难点,集成了地壳动力环境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了地壳动力学资料的利用水平,为深入研究地壳动力环境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二十年来数值模拟方法在我国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状况,主要涉及造山带数值模拟、俯冲带数值模拟、盆地数值模拟、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数值模拟等几方面内容.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及其相邻地区的岩石圈三维结构.已经取得许多区域性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探测资料.同时以这些探测资料为基础,国内外科学家做了许多以该地区岩石圈构造与演化为研究目的数值模拟工作.可以看出,数值模拟是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研究的有力工具.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这些成果为继续进行岩石圈构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地震波速得到的上地幔温度和气象台站记录的地表温度为约束,结合地表热流和热导率观测数据,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热结构.基于此温度结果和GPS观测得到的应变率数据,以滑动摩擦、脆性破裂和蠕变三种强度机制为约束,计算得到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结果显示:弱强度和低等效黏滞性系数的下地壳在中国大陆及邻区普遍存在,并且下地壳的流变强度和等效黏滞性系数比上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一般要低1~2个数量级;中国大陆范围内青藏高原存在着厚度最大、强度最低的下地壳;青藏高原的岩石圈强度和等效黏滞性系数比华北、华南和印度板块的都要低;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分布特征与重力梯度带和地形过渡带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目前研究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主要方法是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 sounding).为此,在国家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里开展了"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SinoProbe-01)"研究,完成了华北1°×1°地理坐标网度的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点"阵列(Array)观测.本文详细论述了华北SinoProbe-01项目1°×1°MT"标准点"阵列观测实验的概况,以及通过精细的MT数据处理和一维Niblett-Bostick变换快速成像,所获取的华北地区岩石圈导电性三维成像模型.在分析华北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从电性结构角度把华北与邻区岩石圈划分为胶辽、燕山、鲁西、太行—吕梁等低导电性(高电阻率)块体,内蒙古、阿拉善和祁连中等导电性块体和黄淮、鄂尔多斯、秦岭良导电性(低电阻率)块体,进一步从导电性的角度证实了华北克拉通是由多个块体集合而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华南块体位处中国大陆东南,对其深部结构的研究是深入认识中国东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岩石圈的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是岩石圈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认识主要来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类研究.由于单一的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观测资料和方法存在其各自的局限性,需要开展综合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学方法的岩石圈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文章综合利用华南地区地表地形、大地水准面高、地表大地热流数据、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的方法,研究该区三维岩石圈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结果表明,华南东部的华夏块体和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较薄(<100km),相对起伏较小,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的橄榄岩为主,表明古老难熔的地幔岩石圈物质被新的物质所取代,古太平洋的平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而热侵蚀作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盆地内部岩石圈较厚(>200km),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由于组分差异所导致的不连续面,其中下层饱满的岩石圈地幔要厚于上层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因而使得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岩石圈地幔整体以饱满和过渡型橄榄岩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国际岩石圈计划Ⅱ-4任务组关于地球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多学科3-D模拟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步骤,并概略介绍了结构数据库的建设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理论上,人们不仅认识到在构造运动中岩石圈介质是流变体而非简单的刚体性和弹性体;并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岩石圈流变分层的概念,建立了一维流变模型;进而用流变的观点解释了一些具体构造现象,而且开始了三维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观点.应用上,人们已从把流变强度曲线简单地运用于运动学或动力学模型的阶段,进入了在三维空间中定量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阶段.随着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大陆岩石圈的复杂性,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数据库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洁  刘云华  傅长海 《内陆地震》2008,22(3):193-202
乌鲁木齐市活动断层信息数据库包含了大量的活断层实测数据及研究成果。研究城市地层3维模型及市区活动断裂对建设场地的影响,可供城市建设、政府决策、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建筑抗震设防和震时灾害的快速评估及指挥部门的应急救灾使用。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Some results of the geotherm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in Albania are treated here. The position of the Albanides in the Alpine Mediterrane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method of temperature recording in deep oil and gas wells and also in mines is briefly described. The geothermal data have been analysed and coordinated with knowledge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of the tectonic zones of the Albani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spring waters are briefly described.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Terrestrial Heat Flow and the Structure of Lithosphere, Bechyn Castle, Czech Republic, September 2 – 7, 1991.  相似文献   

13.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in the middle-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NCC), a region susceptible to strong earthquakes,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solid earth science. All 42 seismic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s have been completed in the middle-eastern NCC. We collect all the 2-D profiling results and perform gridding of the velocity and interface depth data, building a 3-D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 for the middle-eastern NCC, named HBCrust1.0, by using the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Our result shows that the first-arrival times calculated by HBCust1.0 fit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upper crust is the main seismogenic layer, and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occurs at depths near interface C (the interface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crust). The depth of interface Moho varies beneath the source area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a low-velocity structure is found to extend from the source area to the lower crust.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tress accumul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may have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gr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mantle materials. Comparisons of the average velocities of the whole crust,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rust show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lower crust under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Basin (NCB) in the east of the craton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regional average. This high-velocity probably results from long-term underplating of the mantle magma.  相似文献   

14.
地下流体前兆数据库的质量监控系统研制及其开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量监控系统, 作为地下流体学科中心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监控着全国地下流体前兆数据库管理的所有台站观测数据的质量。该系统具有定时自动监控和运行速度较快的特点, 体系结构为客户/服务器。详细阐述了本系统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开发的结构、功能及其主要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有效地存储、管理、交流、进而充分利用正日益增多的地质资料和数据,离不开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然而,地学数据显著的空间特征和复杂的结构属性又不能简单运用常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表述、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其对空间数据强大的储存查询和分析处理功能而鲜明地区 地普通管理信息系统,正适合于对复杂的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分类、检索查询、刻划表达、以及分析建模,因此,先进的GIS技术与强大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相结合,亦即是,基于GIS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趋势,是当今地学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技术之一,本文结合我们的近期工作概述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国际岩石圈计划的研究项目、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未来及国际岩石圈计划与减轻自然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17.
Resistivity prospecting is the main tool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the ground. A series of new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the 2-D and 3-D geometry of the ground is now finding increasing use, but the light and simple Wenner prospecting technique remains a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tool for rapidly mapping lateral variations in resistivity. When the resistivity changes are smooth, 1-D modelling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data, and the criteria governing this approximation can be defined from synthetic data generated by a 3-D slab-model. For a Wenner array, two quadripole configurations can be used, Normal and Dipole-Dipole. For these two configurations the width of the transition zone, the apparent anisotropy effect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resistivity values recovered from 1-D inversion differ. However the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both sets of data gives better results than for either configuration by itself. Two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in geological contexts where the thickness of the weathered zone causes the changes in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value, this parameter can be recovered from 1-D inver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