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概念,对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传播特征、题材与主题表现、线索结构、细节与节奏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使得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取公众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  相似文献   

3.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内容传播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内容传播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往往会大幅提升。震后第一时间基于公众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有序传播,有效抑制灾害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通过搜索指数分析,以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不同震级的历史地震为例,分析了震后网民信息搜索行为;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宣传策略优化、宣传素材的积累给出建议,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初涉地震科普宣传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对地震科普宣传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遇到汶川8.0级突发大震,科普宣传就更加重要.我退休后,按照单位领导的要求和安排,做了一些地震科普宣传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汶川地震后,经常被媒体追得手忙脚乱,团团转.从地震科普宣传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几点.(1 好对公众的宣传,自己必须加强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接口技术和第三方代码托管技术,设计湖北省震情速报微信公众平台。该系统对EQIM数据库时时监听,产出权威地震信息;实现地震查询、科普宣传等功能,为地震工作者和普通大众提供交互平台;地震自救、灾情上报等功能可为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贵州省发生了几次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强地震事件,贵州民众对地震的关注,对地震知识的需求空前高涨。为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结合目前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对贵州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是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的作品。广义的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分为3类:新闻纪实类、科教专题类、动漫科普类。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画面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叙事断点"处理不好,包装效果有待加强;传播的语境需要扩展,新闻性不强,整体结构把握不好;选题的题材不足,受众定位不够精准,应补充"大部头"、重量级作品。  相似文献   

10.
王莹 《山西地震》2022,(1):53-5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媒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让地震科普作品吸引读者,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重视科普作品选材与编校质量的同时,还要创新科普作品的版式设计.该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美术编辑的角度关注社会需求,注重全媒体时代地震科学知识的传播,运用美术技巧延伸到设计创作,凸显防震避险知识的表现力,便于学习记忆,达到防震减灾知...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地评价防震减灾科普效果、准确分析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在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面向北京市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8.4%的公众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不同人群接受程度不一;公众对地震预报仍抱有较大的期望,大学生和农民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水平较低;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是目前公众获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2020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工作,设计了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受众收获评价、公众满意度和需求等指标,量化衡量防震减灾科普在公众中的触达现状、公众的收获评价、反馈评价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与防震减灾科普的接触较普遍,受众收获评价和满意度评价总体得分较高。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在不同城乡、年龄、学历、职业等层面的群体差异较明显。科普活动的公众接触率相对较低,受众收获评价较高,公众对活动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活动组织管理。科普作品的公众接触率最高,但受众收获评价较低,在促进公众技能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短板,公众对作品形式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内容通俗易懂性。科普场所的公众接触率最低,但受众收获评价最高,对公众知识、技能、意识的提升作用较好。公众对科普场所信息查找便利性的满意度较低,导致科普场所满意度评价低于科普活动和科普作品。分析表明,需重视公众需求和反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效率。  相似文献   

13.
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的认知情况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鲁西南地区典型城市菏泽市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发现,该地区中小学生总体上在地震科学常识、地震部门工作内容以及避震救助技能和识别谣言能力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部分题目上也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状况。在防震减灾科普的态度和需求偏好方面,97.0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大部分学生还是偏好传统媒体的渠道与形式。另外,在示范与非示范学校、城区与乡镇学校、中学与小学的对比中,发现了明显的群体差异性。本次调查对今后开展山东全省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状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做好地震信息服务需要深入研究服务的公众触达和反馈。随着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的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即将大范围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因此公众的地震预警需求、地震预警误报接受程度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设计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公众接触率及公众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用以量化测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公众触达现状和反馈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国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0.7%,56.2%,29.5%和26.7%的受访者接触过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自建房抗震咨询服务和各级地震部门门户平台,各项服务的公众接触有明显的区域和人群特征。公众反馈评价总体较好,但是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及时性的满意度评价得分相对较低,显示公众对地震速报信息发布时效性在近年来取得的进步缺乏直观感受。地震预警公众需求研究结果显示,88.3%的公众认为地震预警有必要,56.8%的公众对地震预警信息有强烈需求,公众对地震预警误报的接受程度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大城市和地震多发区公众对地震预警的需求和对地震预警误报接受程度均显著高于全国公众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四川省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平台的建设与实现.四川省12322热线是在全国12322平台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经验建设的,12322热线平台的建成,拓展了地震行业的公共服务领域,围绕社会需求和群众需要,提升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意识,拓宽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广度,推进了防震减灾体系建设.通过热线电话为公众提供对外服务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也为12322热线的扩展应用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各类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化,对地震数据服务的可视化和便捷性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数据服务多依赖于电脑环境,直观性与通用性有所欠缺。利用天地图、Highcharts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Android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丰富、直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展示河南省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概况、地震目录及测震波形等信息,提供观测数据查询下载、可视化动态浏览,同时具备震情速递、地震科普宣传功能。利用该平台将建立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地震科学数据传输渠道,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地震科学数据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实现数据服务与防震减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重视地震科学的公众理解和公众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传统上,从科普、教育和宣传的角度去理解和指导防震减灾的公众理解和公众参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一思考问题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技术进步条件下防震减灾的社会需求。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9.
科普讲座历来是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课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方式、制作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地震科普讲座的效果。当前,我国地震科普课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未区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讲座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问题。应在广泛收集防震减灾科普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创作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内容科学、素材丰富的地震科普课件。   相似文献   

20.
王林  洪星 《高原地震》2014,26(3):62-6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数字地震科普馆将成为传播地震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以福建数字地震科普馆为例,介绍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在开展地震科普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并对数字地震科普馆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