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瑾萍  张晓东  黄辅琼  吴晶 《地震》2004,24(2):59-65
进行了我国大陆80多个震例(1987~1999年)的前兆异常项数统计, 研究了强震前流体、 形变和电磁三大观测类别的前兆异常项的时空变化属性和综合特征。 着重讨论这3类前兆异常从中期向短临过渡的标记、 可能的场、 源兆、 前兆变化的相关性、 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与地震活动的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综合判定指标并用概率增益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强震预测作了一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丁鉴海  张国民 《地震》1996,16(1):9-16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资料,探索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标志和动态监视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大地震前月相效应的变化;区域地震活动和前兆场时空演变特征;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群体的空间转移;大区域前兆场短期动态突变;大地震发生后大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追踪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区域应力场的动态监视,对开展地震形势预测,提供大地震发生的有利背景乃至地震的中短期预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晋光文  孙洁 《中国地震》1997,13(4):358-365
我国大陆地震多发生在10 ̄25km深处,在此部位的电性能前兆异常,按穿透深度规律传输至地表已相当微弱。当同时考虑场兆的作用时,由于电性异常区域的扩展,可大大增强大地电磁法监测地震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8~2005年18年间全国会商会所提出的各类定点前兆异常,研究其与下一年(1989~2006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从414次地震资料的统计中得出,除地下水位和地磁外,其它5种前兆观测手段在有震区的异常比均低于无震区或全大陆的异常比,但各手段综合异常比在有震区要高于无震区。遵照"地震监测能力好的前兆手段,在其监测范围内,有震时应有较高的异常比,无震时应有较低的异常比"的原则,我们认为地磁和地下水位是比较好的前兆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献智  李纲 《地震》1999,19(4):323-330
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周、月会商会和年度会商会所提供的综合前兆异常,即震前所提出的各类前兆异常,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内的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和时空演化特征。该结果有利于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对前兆异常实质的进一步认识,并可从中了解大区域应力场的加强过程和空间演化过程,为研究地震动力学、地震活动幕提供了前兆方面的资料。此外,由于是应用震前提出的前兆异常从大区域内进行的地震总结,不同于以往震例总结中的以具体地震为目标的局部总结,因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华北北部地区3次强震的交兆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几个至十几(或几十个)个月的时间尺度上,未来震中区表现为前兆平静或空白的特征,同期外转眍中小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前兆异常也大量涌现。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地震中短期前兆场的震中区前兆空区模式。  相似文献   

8.
马集遐 《中国地震》1994,10(3):251-261
本文依据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大地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等,划分了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带,同时分析了地震构造带的活动特征和孕震构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地震构造带的概念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分析之中,探讨了地震危险区及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构造带的关系,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带研究作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的基础,将地震构造带作为系统性的活动构造条件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划分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兆苾  张国民  何康  张来平 《地震》2006,26(2):29-37
以198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 对中国大陆及其不同分区的测震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 地震异常数目、 异常站点和项次百分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多; 震级高异常出现的时间早, 异常范围大; 中期异常多于短期异常, 短期异常多于临震异常, 目前还缺少较多有效的观测到短临异常的方法。 测震中的频度、 空区、 b值、 缺震、 条带、 地震窗、 前兆震(群)、 地震活动分布、 应变释放测项和前兆中的水化学、 水物理、 地形变、 地电测项是出现较多的异常测项。 不同的区域异常出现率高的测震和前兆测项不同, 显示出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新疆强震成组活动与前兆异常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国英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2,16(2):108-117
对新疆近几年来强震成组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动态演化图像进行追踪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前兆异常群体演化与 1996— 1998年新疆成组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成组强震孕育过程中 ,全新疆年度趋势预测定点前兆异常群体演化特征明显。自 1993年开始 ,全新疆异常比例逐年增加 ,1996年度为 38% ,在强震连发的 1997年度全新疆异常比例达最高值 4 7%。在前兆异常群体中期演化过程中 ,1996年 1月开始 ,出现较为密集的转折性短临异常变化 ,到 1996年 3月爆发了强震成组活动。目前 ,全新疆异常比例达低值 ,地震活动也表现出相对平静。结合这种演化特征 ,分析了新疆乌恰地区和北天山西段 2个地震危险区近期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地震事件判定前兆异常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智 《地震研究》1996,19(2):121-126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发生显性地震前后,远场的一些前兆异常会呈现出明显的地震效应,所以,可以认定它们是地震兆异常。在这些远场地震前兆异常中,有的具有双重兆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即可以用于后继地震的预后,所以,对地后继地震来说,它们就是可靠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刘杰  王博  郭铁栓  张永仙  周龙泉 《地震》2011,31(3):64-76
本文整理了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至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 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和日常会商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其分析意见。 结果表明, 玉树7.1级地震前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有关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区域判定的预测依据, 但由于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缺乏较为可靠的中短期前兆异常, 因此未将该区划定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 仅在我国大陆地震形势预测和强震主体活动地区估计上有所涉及。 2010年青藏块体中东部地区强震危险性增强, 但由于玉树地区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以平静为主, 地震前兆数量也较少, 因此未能在玉树7.1级地震前形成短临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3.
黎明晓  孙士鋐  张晓东 《地震》2008,28(3):133-138
为了做好中国大陆年度地震趋势预测, 采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3.0对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进行综合推理, 期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2005年、 2006年全国测震、 形变、 电磁、 流体异常数据作了有选择的获取, 得到2005年、 2006年测震异常和地震前兆异常分别为82项和98项。 通过专家系统的综合推理分析, 获得了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国大陆地震趋势预测信度结果, 结合2006年、 2007年中国大陆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对其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专家系统的预测结果基本与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的位置吻合, 该方法在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可以为地点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00年9月12日兴海6.6级地震的震前异常,认为震前异常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存在前兆场出现-地震活动场的变化-前兆场的转折变化-地震活动场和前兆场继承性同时变化-宏观(含动物异常)和微观的巨变异常-发生强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1 研究思路 为提取山西北部中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与前兆观测项目异常在时空强上的关联特征,对已有的震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地震地质活动背景,研究地震异常图像从场到源,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异常演化特征,总结出山西北部中强地震前的前兆异常规律.  相似文献   

17.
1976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时段过后,在地震监视预报中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就华北而论,1978年4至6月、1979年6至8月和1981年7至9月,曾出现过三次中等地震的成丛活动(地震在某一时间段连续发生的现象),各次均包含6级左右地震,这是1976年之后五年来地震活动最突出的三个时段。与此同时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前兆场也发生了较为突出、较为广泛的异常变化,我们把这种成丛地震活  相似文献   

18.
青藏块体东北缘前兆场动态演化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结果,从这些结果中筛选出32个台项,构成本研究所确定的区域前兆观测网,从而得到区域前兆场基本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前兆场动态演化过程及前兆异常月频次的对应关系,以及整个区域前兆场异常状态,结果表明,中强震地震发牛前,会出现大范围的群体前兆成组同步异常和部分具有较高映震能力的前兆异常。提取综合异常信息,研究临震异常特征,可为该区域的地震短期预测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  相似文献   

2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动态跟踪、地震活动参数时间扫描及震群判定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结果显示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序性明显,地震空区、地震条带、震群活动异常突出,且呈现配套特征.研究认为地震空区图像演化对揭示特大地震的孕育场有所帮助;大范围前兆震群活动是特大地震前多点应力积累、释放的前兆反应;结合地震活动参数扫描异常综合分析,特大地震前可能做出一定的中期-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