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黄河下游平原沉降与沉积特性、黄河下游河道特性、黄土高原侵蚀特性、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内涵,并指出自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的地学属性诸要素虽存在继承性演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基于对黄河下游地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几点认识:(1)基于下游的堆积性河流属性,在河道治理诸措施中,放淤应当是第一位的;(2)基于下游河道的游荡属性,应在加固现有大堤的基础上给予河道必要的游荡空间;(3)基于黄河河口海洋动力弱和三角洲的演变规律,应给予黄河尾闾必要的摆动空间;(4)基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不会根本改变,中游治理应以缓解地形破碎程度,使高原地貌形态朝营造局部"夷平面"的方向改善,而生态治理则应以"退田还草"为努力方向;(5)基于不能排除未来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可能性,应继续以历史特大洪水作为下游防洪的设防对象;(6)提出"治黄周期律"概念,并指出不能希冀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能够永续利用,未雨绸缪研究黄河下游人为改道和新的流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流域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炯心 《中国科学D辑》2004,34(8):775-781
从泥沙收支平衡的概念出发定义了河道的输沙功能, 提出了河道输沙功能的定量指标, 研究了流域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用不同水沙来源区的降水量、进入黄河下游的大于0.05 mm粗泥沙占来沙量百分比、黄河上游水库对汛期清水基流的调节程度(以兰州站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表示)、高含沙水流频率、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面积等来定量表达.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与上述7个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表明不同水沙来源区降水量的减少对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 河口镇以上清水区和龙门至三门峡之间年降水量减少, 将导致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降低; 河口镇至龙门间降水减少, 将导致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增高. 来沙的组成强烈地影响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 进入黄河下游的大于0.05 mm粗泥沙占来沙量百分比越大, 则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 因此, 小浪底水库拦截粗泥沙、排出细泥沙, 将有利于提高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 兰州站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越低, 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 说明黄河上游水库大量拦截汛期清水基流, 是下游河道输沙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790-940 AD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940-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1310 AD期间,黄河夺淮入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黄河发育在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受到不同构造单元和大断裂的控制,在各个段落上构成了“沿黄断裂带”。黄河在不同构造的交汇处,形成了巨大的河道拐弯和一些独特的“喇叭型”构造。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其活动仍然来停止,以致酿成了这些地带中强地震的不断发生。文中对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摆动和迁徒进行了论述,强调了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指出“禹王故道”受控于地质构造,是一条地壳破碎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本文指出,黄河大拐弯、喇叭型构造、“禹王故道”、黄河大支流的地震活动性构成了“沿黄地震带”,这就为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堤防土程隐患探测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堤防是各个时期逐步修筑而成的,各次修筑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历史决口堵复时使用的物料腐烂和有害动物破坏,近年来水量减少、断流增加,河道淤积严重,水流散乱,河势极其不稳,致使堤防工程形成众多险点隐患.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特点,成功地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技术探测堤防隐患,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为堤防工程的检测和监测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隐患探测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堤防是各个时期逐步修筑而成的,各次修筑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历史决口堵复时使用的物料腐烂和有害动物破坏,近年来水量减少、断流增加,河道淤积严重,水流散乱,河势极其不稳,致使堤防工程形成众多险点隐患.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特点,成功地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技术探测堤防隐患,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为堤防工程的检测和监测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蓝颖春 《地球》2014,(8):94-9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她流经中国腹地,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治理黄河的故事,从神话就开始,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治理黄河的故事。历史上涉及治理黄河的人物有: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等等。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就是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源区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变化特征的论述,运用水文地质学及水环境理论学等方法,对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成果资料,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与黄河下游大堤潜在危险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下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以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梁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怀存 《地震地质》1990,12(4):332-332
黄河中、下游流经强震的多发区——华北地区。1500年以来该区曾发生过M≥7 1/4级地震9次,其中有5次M≥8.0级特大地震。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性与黄河下游迳流量的周期性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1.黄河下游迳流量的周期性 黄河下游迳流量,在历史上呈现出明显的丰枯交替的周期性。黄委会设计院利用《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中的丰枯定级,计算了11号站的实测降水频率统计参数,对三门峡站年迳流系列加以延长,复原了  相似文献   

11.
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庆  陈吉余 《湖泊科学》1999,11(3):237-244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及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洪泽湖是明,清两代治黄,保运工程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现代洪泽湖主要形成于17世纪的靳治水时期,其形成后百余年中湖水位变化总趋势是不断上升,同时具有大幅度的年内年龄变化。  相似文献   

12.
Two sediment cores, one 396 cm long from west Taihu Lake, another 246 cm long from east Taihu Lake, are interpret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ir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ota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igments, organic carbon isotope, hydrogen index, saturated hydrocarbons, 14C dating and surficial sediment conditions. The west Taihu Lake core is the longest one studied in this lake so far, and has provided us the most complet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information for this lake. The results from the west Taihu lake core indicate that Taihu Lake has undergone the following stages:from ca.14 300 to 13 300 aB.P. Taihu Lake was in low lake-level, and there existed exposed features from the proxies reflecting arid paleoclimate. From ca.13 300 to 12 400 aB.P. an arid transitional stages occurred with a slightly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From ca. 12 400 to 10 900 aB.P. a period of large climatic fluctuation occurred and from 10900-10 000 aB.P. a warm period developed with deep water and strongly reducing sediments. During ca.10 000-7 200aB.P., a cool transitional period alternating with a warm climate occurred. It was warm and wet during 7 200-5 700aB.P.; some proxies changed violently in 5 050aB.P., reflecting obvious changes in material source and a probable interruption of sedimentation. The east Taihu Lake history from ca. 6 550 to 6 450 aBP, the climate was cold and dry, and gradually turned warm and wet in ca. 6 450-6 050 aBP. It was warm and wet in ca. 6 050-5 800 aBP and had a cold tendency in 5 800-ca. 5 000 aBP. An abrupt change occurred at ca. 5 000 aBP, and the lake sediment in the uppmost part was disturbed by wave action indicating shallow wat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龙感湖沉积物中的色素、孢粉、硅藻研究结果,探讨该区近3000年来环境气候波动特点,结果表明:3200-2400aBP,色素含量较高,与温度条件较好有关。该带孢粉浓度也最高,阔叶乔木绎种花粉丰富,湿生及水生植物经常出现。总体上为相对暖湿阶段,其中仍有凉湿波动。2400-1600aBP,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约2400-2000aBP,CD、TD、Myx含量明显较低,水生、湿生草本减少,气  相似文献   

14.
鹅掌河泥石流对四川邛海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沉积作用在湖泊的演化和消亡过程中至关重要,洪水泥石流的淤积作用对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构造断陷湖泊是一个普遍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鹅掌河泥石流发育背景,人类的活动对泥沙进入邛海的影响和对比1988年与2003 年邛海水下地形图得出:在近30年的时间内,鹅掌河洪水和泥石流改沿固定河堤流入邛海,在湖底形成浊流,将更大量泥沙带到湖中.浊流在鹅掌河河口的水下扇陡坡上形成一水下冲沟,在湖底沉积区形成一条长2 km的水下堤.计算发现, 鹅掌河泥石流带入邛海的泥沙远大于一般土壤侵蚀产沙量,其中以1996,1997和1998三年泥石流输入的泥沙量最多.鹅掌河洪水和泥石流对邛海的影响以及水下地形、湖泊基本特征和湖泊环境的变化,应引起人们对邛海保护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太湖晚冰期—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根据西太湖3.96m长湖泊岩芯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的综合分析,讨论了太湖距今1400多年来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4300-13000aBP气候干旱,西太湖尚未形成:1300-11030aBP降水增加,湖泊形成,但气候偏凉;11030-10200aBP是一个较显著的冷偏湿期,湖泊水位相对较深;10200-9500aBP为一温干时期;9500-7200aBP是偏暖湿的过渡阶段,内部波动剧  相似文献   

16.
南四湖现代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四湖不同湖区20个表层沉积物和独山湖湖区沉积岩芯中营养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南阳湖总磷最高,独山湖次之;独山湖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最高,南阳湖次之;而昭阳湖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较低.沉积岩芯中137Cs数据表明南四湖独山湖区柱状沉积物上部(0-18 cm)沉积速率为3.5mm/a;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主要集中在沉积岩芯0-8 cm内,并呈现一致的垂向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三阶段分布特征,反映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营养元素的释放量增加,造成了湖泊现代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积累.碳氮比值处于7.6-11.4之间,有机质的选择性分解不明显,指示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无纤维束的陆源植物.监测数据表明济宁市的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排放进入南阳湖是南四湖有机质和TP富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青海湖全新世硬水效应变化与大气~(14)C浓度(X_(atm))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湖水溶解无机碳(DIC)与大气~(14)C浓度之比值(X_(DIC)/X_(atm))约为0.790.利用已知X_(atm)随时间变化曲线重建了青海湖全新世的硬水效应,并对沉积物年龄作了相应校正.结果表明,青海湖全新世沉积物(有机质)~(14)C年龄偏老主要缘于湖泊硬水效应,从全新世早期的1000a左右升高到核爆近前的2300a左右,核爆效应之后2005AD又降至1500a左右,其变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X_(atm)的波动(对应于以上3个时期,根据X_(atm)所恢复的硬水效应分别为1100a、2150a、1313a).在此基础上,利用硬水效应校正表对青海湖全新世沉积物~(14)C年龄进行了分阶段校正,基于此校正年龄的红度曲线较好地响应了9000-8000cal aBP、6000-5000cal aBP、4200-3800cal aBP、3500-2500cal aBP、1200-1000cal aBP和600-150cal aBP等全球性冷事件.  相似文献   

18.
荥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湖泊,是我国经典地理著作《禹贡》记载的湖泊之一,其产生年代、形成环境及地理位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以文献记载为线索,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古地理环境诸方面,对荥阳地区槽状洼地内的湖相地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根据该地层的14C测年数据,认为这一湖相地层是由《禹贡》济水"入于河,溢为荥"的古湖泊所形成,因此将这个古湖泊称作禹荥泽.这个古湖泊实际上相当于当时黄河的一块天然滞洪区.  相似文献   

19.
姚波  刘兴起  王永波  杨波 《湖泊科学》2011,23(6):903-909
通过对可可西里库赛湖KS-2006孔矿物组合的分析表明:库赛湖沉积的碳酸盐为以文石为主的自生碳酸盐,其含量的高低能够指示温度的变化;盐类矿物只是在2150 cal aBP以来才出现,表明湖水盐度增高,与此同时,石英含量的持续增高可能同冷干气候条件下该区风成活动的加强有关.青藏高原北部晚全新世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为:3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