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震各向异性能够深刻反映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机制,将其与板块运动结合起来,研究包括地幔对流甚至地核发电机模式等在内的一系列地球内部动力过程,正逐渐成为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根据地球基本磁場起源的“发电机”理论而提出的地磁場倒转的电磁模型,认为地磁場的倒转是地核内部“环型”場反向的结果,若地球转速的“突然”扰动够大,则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电磁作用可以引起地球内部“环型”場的反向,从而实现地磁場的倒转,计算表明,这一扰动的性质是地球蒋动周期的减小,其数量级为10~2毫秒。文章的末尾计论了反向地磁場的维持问题,得出倒转磁場维持的时间间隔约为10~3年-10~6年。  相似文献   

4.
地球的磁场是由液态铁核形成的地磁发电机所产生的,这种液态铁核在上覆层地幔岩石的冷却下导致对流.地核由最里面向外冷却,生成固态的内核和释放轻元素.这些驱动着组分上的对流[1-3].地幔从地核以一定的速率吸收了热量,且吸热速率在空间上存在着很大的横向变化和差异[4].本文利用地磁发电机模拟显示这种横向差异会传递至内核边界,从而足以导致热量流入内核.如果地球内部确实是这样,将导致局部的熔融作用.熔融释放密度较重的液体形成变化的组分层,这一点可由内核上边界向上150 km处的地震波速度异常来解释[5-7].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地球的物质来源,地球的形成方式,地核和地幔的形成几个总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地球深部研究联合会(SEDI)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地球深部的国际科学组织。SEDI 的宗旨是,增进对地球深部的过去演变,当前地热、动力和化学等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影响地球表面构造和观测过程的了解。地球深部通常是指地核和下地幔,但也可能涉及地表,例如,在地幔热柱的研究方面。SEDI 的科研课题和攻关难点包括地磁动力和长期变化、古地磁和地球深部的演变、地核成分,构造和动力学、发电机能量学和内核构造、地核的冷却和核-幔边界区、核-幔边界形状、耦合和地球的自转、下地幔的构造、对流和热柱等。自1987年以来,SEDI 一直是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一个内部委员会。因此它跨 IUGG 的一些协会的传统学  相似文献   

7.
地幔热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地幔,特别是下地幔,远比人们先前的设想活跃.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观测和地球热动力学模拟表明:(1)地幔底部与地核交界处有一厚度为200km 左右的D″层,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区域,它的运动和变化直接与地核的行为有关,仅仅将其看成全地幔对流的以热传导为主体的热边界层是不够的,小尺度的热对流或许主导这一层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加热地幔同时又通过热柱将其部分热量输运到地球外层;(2)地幔热柱有可能源于地球初期不均匀的残存堆积,其存储的热量不断地或穿透整个地幔形成热点或消失在软流层中与该层中的次一级对流相耦合;(3)上地幔在670km 深度范围内广泛存在次一级对流体系。其尺度为500—700km 这一对流体系决定了岩石层板块内部的构造和动力活动,其活动周期远比全球规模的板块运动活动周期小得多;(4)全球规模的大尺度全地幔对流与板块构造动力学密切相关。它以不到10亿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个周期,它不断地更新地球表层,也搅拌着地幔,同时还输运地球内部的热能向外层空间散发;(5)地幔局部地区层状相互耦合的对流结构在地震层析剖面上有明显的显示,它表明了地幔对流结构的复杂性,仅管我们对此相知甚少,但它或许是无法避免的;(6)岩石层是人类熟知的赖以生存的方舟,它的运动和构造反映了上述所有运动信息,仅仅将其视为一对流体系的热边界层是不够的,它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力学单元影响了整个地幔的热动力学过程.因此,面对如此活跃的、复杂的地幔,用一个单一的模型去描述它是不合适的.上述各种热动力学单元及其运动均有自身的力学特征及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它们又是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构成地幔整体,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但又模糊不清的地幔热动力学模型.为了完善这一模型,需要更多的、细致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的观测资料以及需要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认真地解释这些资料的地幔热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
刘心铸  周琦 《地球》2009,(1):54-54
地球的所有长期历史和到现今状况的演化实际上就是巨大的、热驱动引擎下的地表碎块运动。尽管地球内部的硅-铁地核(内部是固态核心,外部包裹着液态核,并产生了大部份地球磁场)和地幔是固体的,但是却使地壳板块不断传送和移动,这个动力系统使我们的地球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地球深部运行着两部巨大的由热力学和化学过程驱动的对流热机,把它们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的是地处2900km深处的内部过渡带,该过渡带所联接的下地幔和外核两大系统处于显著不同的化学、动力学和物理学状态。这一核幔过渡带是地球内部主要的热边界层之一,由来自地核的轻物质以及地幔分异出来的重杂质构成,亦被视为地核与地幔发生物质交换的活跃的化学反应区(见图1)。  相似文献   

10.
谈岩石圈     
地球科学工作者将地球的形状看成是“地球体”,即由海平面和大陆上地表水体及潜水面所共同环抱构成的球体。地球固体表面的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实际地表形态要复杂得多。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多半通过地震方法间接推测。本世纪三十年代,K.E.布伦经过计算,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同心圈层,由表及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此后,通常将地壳和上地幔的最顶部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的底面  相似文献   

11.
Several aspects of core-mantle interactions were considered during a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Discussion Meeting on 12th May 1989, including modelling the geomagnetic field at the core surface, the morphology of the field between 1600 and 1820 AD, dynamo theory, Taylor's constraint, fluid motions at the top of the core that reproduce the observed secular variation, pressure coupling between the core and mantle and its geophysical consequences, topographic core-mantle coupling, angular momentum transfer at the core-mantle interface, the detec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core oscillation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associated fluctuations in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and the seism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topography from lateral inhomogeneities in the mantle.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1982年磁扰期间琼中、北京两站地磁X分量变化的分析,证实了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对中纬电离层电流的影响.分析发现:磁静、磁扰条件下的平均日变化中,两站X分量变化在白天有反向的趋势.这表明它们分处于与动力效应对应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圈中心之南北两侧.在磁暴主相期间,X分量变化形态与之明显不同,两站地磁南北分量有同向变化,且变幅相近,甚至有时北京站△X更大.对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R小于-25nT/h的21次事件所作的时序叠加分析(以R最负时为零时)进一步证明,这种同向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两站零时之△X大小相近,相关系数高达0.98.该同向变化与R指数突然变负密切相关. 以上对比表明,与发电机电流造成两站X分量反向变化不同,同向变化是磁层源高纬扰动电流向中低纬直接穿透的结果.本文对动力和电动耦合两种过程的不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首先在球坐标系中导出了三度磁性体的“拟引力位”V(p)、“拟引力场”F(p)、磁位U(p)、总磁场T(p)和任意方向磁场分量(p户)等球谐级数正演通式.然后,采用(p),F(p)和V(p)等3个球谐级数正演通式,建立了复杂条件下三度剩余磁力异常源全方位成像方法.最后,给出了“成像”理论方法体系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张希  薛富平 《高原地震》2007,19(4):10-15
利用截止2007年最新的、跨祁连山构造带红外测距观测资料,结合区域GPS观测所得形变背景,获取跨断层水平应变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与2002年玉门Ms5.9级、2003年民乐Ms6.1.级等地震孕育一发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震前数月至1年左右,震中所在断层段(或整个构造带)应变加速或相对其它断层段显著,压性为主;其内一定数量场地最大剪应变强度明显“增强”或面应变强度“压性增强”(至绝对值2.0左右及以上),震后减弱或呈现张性转折。②2004年下半年以来祁连山构造带总体恢复压性变化为主的应力场状态,反映一定程度应力应变积累特性;2007年构造带西段压性应变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磁尾宽频带静电噪声强谱段的一种新的激发机制。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存在着瞬时的局域性的晨昏电场。电子和离子对该电场的响应不同:在电场存在的区域内,电子作回旋漂移运动,而离子轨道在的时间尺度内可视为直线。由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等离子体是非均匀的,这就导致了电荷分离的产生,从而可激发静电不稳定性。本文通过求解含电场的Vlasov方程,计算了由此产生的不稳定波的频率和增长率,考察了波矢方向。上述计算结果均与强谱段静电噪声的观测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四种影响等离子体层顶突起位置的因素:(1)对流电场Ex分量的存在;(2)白天和夜间的Ey分量的不对称性;(3)偏心极光椭圆带;(4)Ey分量的突然变化。文章着重讨论了在平静时和在磁活动性增强时正Ex分量存在的可能性。文章肯定了Volland电场模型,但指出它存在某些缺点,建议做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强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我国约五十年来发生的28个大震的余震序列。指出: 1、对于主-余震型地震序列,其强余震的“等待时间”(该强余震距上次强余震的时间)Δt与它的发生时间(距主震的时间)t遵从对数--对数线性关系: 其中:A≈0.92,B≈-0.11。 2、对于双主震或主震群型的地震序列则只有在最后一个主震发生后,Δt和t才有上述关系。 文中对上述特点在判断地震类型及预报强余震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并利用流变学和断裂力学的观点,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我们利用WSQ-1型自记水管倾斜仪在江苏省徐州市琵琶山山洞(34°20'N,117°20'E)对倾斜潮进行了观测.仪器钵体安装在埋入基岩的不锈钢支承棒上,仪器方位为NE117.15°及NE20.50°,格值分别为0.9744ms/mm及0.9429ms/mm.利用维涅第科夫方法对88天(1982年4月至6月)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到了上述二方位上观测值的主要波群结果.本文还对使用水管倾斜仪进行倾斜潮观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9个国际纬度观测站的平纬长期变化序列,重新讨论并估计了平极的长期漂移,得到漂移的平均速率为(3.356“±0.142”)×l0-3/a,方向为西经78.7°±2.5°.进一步基于最新的ICE-4G冰期后地壳反弹模型,采用地球上8个冰盖的冰融参数,估计了理论的平极长期漂移方向为西经74.8°.由观测的平极长期漂移速率为约束,基于1066B地球模型,估计得到地球平均下地幔的黏性为vLM=(0.5-1.7)×1022Pa.s,表明vLM应具有近1022Pa.s量级,并认为地球平极的长期漂移很可能是由最近的21000年以来冰期后的地壳反弹所致.  相似文献   

20.
根据构造环境应力场预测峰值水平加速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了对峰值加速度 PGA 的影响因素之后,我们发现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参数τ0对 PGA起了重要的作用,将τ0引入 PGA 的预测公式中,同时考虑了 PGA 对频率的依赖性。大地震的PGA 的优越频率 fa 较低,小地震的 fa 较高.因此,小地震的衰减系数较大,PGA 衰减较快。基于上述两点改进,提出了新的 PGA 预测公式。在该公式中,构造环境应力场、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是预测将来强地面运动的重要变量。此公式有很大的适用范围,可以用于大地震(矩震级 Mw=6-7.8),也可以用于较小地震(Mw=3-6)的 PGA 预测;在考虑了世界各个地区不同的构造环境应力值水平以后,新预测公式可以应用于世界不同地区(例如美国加州和中国华北、西南等)。用实际观测资料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