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早期地震地质调查研究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时若 《中国地震》1991,7(1):80-88
本文根据有关的史料及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论述了我国地震地质从无到有的过程。将我国早期(解放前至“文革”前)地震地质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述评,为我国早期地震地质研究史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0,(4):55-55
九龙潭原名黄龙岗,因有九条蜿蜒如龙的山涧溪水注入潭中,故名九龙潭。它位于“华东第一漂”上清溪上、下码头之间的崇际村下岚坑村前方,双乳峰右侧,与状元岩北侧毗邻,距泰宁县城10公里左右。地质地貌与大金湖大体一致,都是由丹霞地貌构成的丹霞湖。  相似文献   

3.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可将鄂豫皖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作为秦岭-大别山活动地块中的次级地块的整体活动来看待。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整体表现为丛集特征,而主要发震断层(土地岭-落儿岭断裂)的历史地震活动则具有相对较好的准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提示,该地块近期发生M≥5.0左右地震的危险性较大,而霍山-六安地区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0,(4):50-51
寨下大峡谷景区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样板景区,也是泰宁“申世”专家考察评审的重点科考景区;它位于杉城镇与大田乡交界处的际溪村,距县城16公里,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它处在福建邵武至广东河源的地质断裂带上,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的裂陷盆地的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青年时期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其深邃幽长,丹崖斑斓。  相似文献   

5.
小卫星系统对探测全球及区域地质断层、研究矿产资源及预报破坏性地震(火山喷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颗“罗盘”(COMPASS)号小卫星重约80kg,计划发射到400km 高、倾角为79°的圆形轨道上。通过它可实现从地面到空间震前前兆的协调监测,在此基础上可发展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以下就是有关该卫星系统的测量、设备和总体构思的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周玉凤 《地球》2011,(11):67-68
章鸿钊,字演群,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他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地质科学史家,曾荣膺第八次“葛利普氏金质奖章”。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是一座封闭型盆地,东西长约240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四周群峰环绕、气候干旱酷热、少雨多风,故有“火洲”、”风库”之称。火焰山是一条近百公里的红砂石山,自西向东逶延盘亘在吐鲁番盆地北侧  相似文献   

8.
本剖面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平海镇东北约1公里的虎头山东南麓,临近海岸。本区第四纪松散沉积多为低山、丘陵之坡积、残积及冲积,出露零星,厚度薄。过去研究尚少。本文将通过松散沉积的孢粉分析,就其地质时代问题进行讨论。 一、岩性特征及分析结果 孢粉分析样品采自0—4.1米的露头剖面,主要为一套砂质粘土,含砂之泥炭及粉细砂等。共采孢粉分  相似文献   

9.
读者沙龙     
《地球》2011,(3):5-5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阅读《地球》杂志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在最近的阅读中发现贵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文章更好看了……我个人很喜欢“地学”方面的内容.希望今后可以多刊登一些这类的文章。另外.我有个小建议:希望可以增加一个关于“地质人物”的栏目,多记录一些地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地质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11.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已在基础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研究地质雷达高精度特性时,不能脱离弱异常的精细处理解释。本文探讨了:(1)地质雷达噪声源;(2)雷达资料的精细处理和解释,重点讨论在处理解释中如何达到“精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山区和平原的动力学观点,利用青藏高原北东向的简化构造剖面(全长约2000公里,深约80公里),对其当前的形变和应力状态进行了有限单元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印度板块运动是扰动重力均衡和导致侧向密度差异的驱动力,但是由于均衡调整所产生的水平压应力才是高原上升和发生大地震的机制;还表明应力集中的必备条件是主要断裂带的端部接近而不穿过低速层。 在相当于40公里深度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二云母片麻岩的电导率测定,簿片鉴定和X光分析等都证实,由于白云母脱水所伴随的晶格破坏以及石英的热裂作用所造成的力学性质的弱化似是高原地壳低速层的形成机制,但是沿低速层的剪切运动则是增高这层温度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P波走时特征。从2°到26°的走时可以近似用三段直线来描述,视速度在10°和19°附近有明显的变化。推断的上地慢结构表明:高原上地慢顶部属于岩石层范畴,P波速度为8.11±0.04公里/秒:腾冲地区存在低速层,其速度为7.59±0.09公里/秒,深度在40公里至170公里之间;“20°间断面”的深度在450~500公里,界面下的速度约为9.9公里/秒;从M界面至“20°间断面”之间的P波速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此外,还对本文结果的构造物理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曾形象地比喻:"青海矿产资源好比一头大象,长期以来,由于地勘工作程度低,只摸到了象鼻子和象腿。"随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地质工作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青海省形成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地质找矿新格局,"象身子"的轮廓也渐渐清晰。"青海地质找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2011年8月,国土资源部地调局调研组行程数千公里,对青海地质找矿项目进展、成果突破、潜力前景等情况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调研组成员说,青海围绕柴达木老地块所发育的祁连、东昆仑、阿尔金等系列造山带,正在成为独特的"聚宝盆+镶金边"资源分布格局,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地震波速比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给出了波速比异常的一个实例,文中根据山西地震台网所提供的资料,用“地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程式指南”所规定的波速比方法及异常判据分析处理了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小震波速比资料。结果发现主震前二年主震震中附近存在一个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形状为北东走向的椭园,长轴约为200公里,短轴约为135公里。异常持续时间约为17个月,最大异常幅度为-0.1657。  相似文献   

16.
高芯蕊  ;林素图 《地球》2009,(2):60-61
“小南海”是一个由地震造成山崩岩塌,溪流阻塞的地震堰塞湖,原名小瀛海。位于重庆市黔江县城北部29公里处,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2001年,小南海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同时列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4年,小南海又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7.
地壳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立新  车用太  王广才 《地震》2003,23(2):108-114
较全面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地壳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并将其系统化为地完尺度上地下流体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根据影响地下流体动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和介质渗透特征,把地壳渗流场分为深度小于6km的饯部带、6~17km的过渡带和大于17km的深部带。数学处理上把驱动流体运动的各种地质作用归一化为“地质力”,以地下流体运动方程中的源汇项表示。分析了不同地质环境各种地质作用对地下流体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地壳中普遍存在的异常孔隙压力现象,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周期性地震活动是形成异常高孔隙压力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总被引:72,自引:9,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相似文献   

19.
贾飞龙 《地球》2012,(10):40-47
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一号库房,于瑞洋副处长小心翼翼地把一本边沿略有破损的黄色小册子展现到《地球》记者面前。这本编号为328的小册子,封面上用毛笔提写着"沙河煤田东北部报告"几个简单清晰的小楷,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于瑞洋告诉记者,这正是全国地质资料馆收藏的李四光先生珍贵的地质资料手稿。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仅收藏着1921~1949年间,我国地质工作草创或初创时期,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  相似文献   

20.
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本区居里面的深度约为16-26公里。然后讨论了居里等温面与地震的关系,得出各地区之间地壳温度场的差异产生的应力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