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昱 《地球》2020,(3):36-39
从人类历史距今约一万年开始,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作农耕时代。在这人类社会漫长而地质历史短暂的岁月里,世界各地的许多族群告别了采集渔猎的原始生活,开启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农耕时代的动植物驯化,是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使得人类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随机历史进程,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描述了优美惬意的田园农耕风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曾经是中国人认为最美的田园生活。传统上,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经营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最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4,(2):93-93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9)
<正>今年10月,以"传承文明,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将于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由住建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大会将围绕"传承文明,共创未来"这一主题,讨论全球视野下的农耕文明保护、农耕文明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中国行动、传统村落与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技术、新思路等议题。同时,将倡导建立持续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李文慧  卞跃跃 《地球》2020,(3):6-1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地球》2020,(3)
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7.
段雯娟 《地球》2014,(7):24-27
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9,(9):1-1
人类对光明的渴求,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远古时期原始部落的不灭篝火,帮助我们祖先照亮了身边的一小片黑夜,驱逐野兽,烹妊取暖。到后来的钻木取火、燧石取火、火炬、蜡烛、油灯、灯笼,乃至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古人的照明手段虽然不断发展,但仍属于“小打小闹”,萤烛之光难与皓月争辉,农耕时代的多数人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惠颖 《地球》2020,(3):32-35
众所周知,人们通常用“五谷”作为谷类粮位的统称,谷物粮贪的种植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始终是重中之重,中国古代以土神和谷神的合称“社稷”来指代国家,足见土地和粮食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古人认为五谷是养生的根本。同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样寓意美好的成语也寄托了中国人对粮食丰收、农事顺利最质朴真诚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姚鹏飞 《地球》2013,(12):1-1
<正>民以食为天,民以地为本。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可以说,一部土地变迁史就足以浓缩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延绵千年的古老农耕文明给中国人的心里深深烙上了对于土地的眷恋和希望,也书写了无数或喜或悲的动人故事。土地问题,向来是影响极为深远的核心问题。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在传统社会,治水关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兴亡;在现代社会,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紧密相关,管子有言: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正因为治水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社会又被称为"治水社会",治水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塑造产生了深  相似文献   

12.
金星宇 《地球》2014,(8):30-32
新能源作为能源产业的新生力量,对中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和的发能源供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因为政府的大力扶持、国营和民营企业的大力参与,发展得尤为迅速,其中风能、太阳能的装机总量均已跃升到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央提出“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怎样的难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在未来会对中国经济以及传统能源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以上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相似文献   

13.
王建燕 《地球》2011,(8):68-73
“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面临着城市病集中爆发的挑战:制造成本快速上升,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城市转型迫在眉睫。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更是到了经济转型的节骨眼。”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相角逐的舞台.在该地存在的多人群并存、文化并举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国中晚期赵、秦等诸侯国势力的北扩,转变为中原文化日益繁盛之势.中原地区特有的农耕经济(如粟作农业),究竟对内蒙古中南部的人群和文化融合是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仍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和林格尔地区战国晚期大堡山墓地出土的41例人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先民的食物中包含了较大量的C_4类动物蛋白.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大堡山先民以粟作农业(包括粟类作物和以粟类作物副产品为食的动物)为基础,兼营牧业生产,其生活方式体现了战国晚期中原农业文明对内蒙古中南部的全面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已发表的人骨胶原C、N稳定同位素数据发现,粟作农业在东周时期和林格尔地区人群与文化融合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读者沙龙     
《地球》2012,(7):5-5
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 :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命之源、立命之本。早在《诗经》中,反映农耕文明的诗篇不胜枚举。周朝始祖弃,作为第一位农艺师标榜史册,周也随之开创了中国农业史繁荣之地先河,"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技术经验。来信节选  相似文献   

16.
蓝颖春 《地球》2014,(2):46-49
过去的30年,中国利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0%的13亿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到2012年已经保持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这30年问,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农村和农田的广泛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恶化了生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金星宇 《地球》2014,(8):97-100
近11平方公里的西溪距杭州西湖不到5公里,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在西溪,水因为各种动植物的点缀而更加秀美,动植物同样因为水的浸润而更显灵动与青翠。西溪湿地公园的东南角,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清灵的河水倒映着周围的苍翠,缓缓流淌过远处起伏的“山丘”。“山丘”上耸立着一座圆形瞭望台,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登临高台举目眺望,整个西溪尽收眼底。这座瞭望台连同脚下的“山丘”就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国家级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陈晓利 《地震地质》2009,31(1):197-205
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活,影响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如何预防和降低这类灾害的损失,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问题。中国也是深受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引发滑坡、崩塌众多,凸现了对这类灾害进行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中通过介绍日本Sabo works的发展和目前应用情况,为中国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25年,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每隔十年经济社会发生一次大变化。第一个十年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第二个十年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社会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重要的动力源,迅速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到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已达到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大国。第三个十年,我们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1)
<正>自行车又名单车。几十年前,它表明了一种梦想,那时人们渴望拥有"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自行车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为中国赢得"自行车王国"称号。但随着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中国人有了新的地位象征,人们渐渐抛弃了一个文化符号。据交通部统计,中国20年前有6.7亿辆自行车,到2013年已减少一半。然而,近几年来,自行车忽然呈现出卷土重来之势。仿佛是一夜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