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永安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地震响应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永安地震台2007—2013年体应变记录的地震同震响应,与同期国家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对比,响应率为15.21%。绘制地震能力线,量化评估永安地震台体应变仪映震能力,得到钻孔体应变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范围为:震级5.5级,震中距425 km;震级6级,震中距860 km;震级7.0级,震中距3 514 km;震级7.5级,震中距7 104 km。  相似文献   

2.
体应变大地震同震形变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分析安徽大蜀山地震台体应变记录曲线的同震形变波,总结2011—2014年国内外同震形变波形特征,绘制体应变映震能力图。结果显示,体应变能清晰记录远大地震形变波。对于全球7级以上地震,体应变记录到明显地震形变波占地震总数的83%;对于中国6级以上地震,体应变记录到明显地震形变波占总数的86%;记录最小地震为4.8级,震中距133 km,最远地震为7.6级,震中距为18 552 km。  相似文献   

3.
2013年9月4日,福建仙游发生ML5.0级地震,这是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建成以来记录到的该区域最大地震.本文就此次地震的记录波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仙游ML5.0级地震的震相出现规律符合一般近震记录特征;在波形中分析出sPn震相,并据此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1 km,与Hyposat方法测定结果一致;用初至首波估算出震区的地壳厚度约为25.2 km.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泰安基准地震台体应变仪记录的同震变化进行统计,绘制出了体应变映震能力图;2009-2012年全球共发生了91次7级及以上地震,仅有1例未记录,7级及以上地震记录能力为98.9%;其中,记录最小地震为3.5级,震中距165km;最远地震7.3级,震中距19 498km。同震变化幅度与震级成正比,与震中距成反比;并对地震前后出现的阶跃和畸变现象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有些畸变可能与地震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谢弘臻  王九洋 《中国地震》2018,34(4):704-712
对不同震中距台站的记录采用入射角法、s PL-Pg等震相到时差,对辽宁地震台网记录采用单纯形法研究了辽阳灯塔5.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该地震震源深度应为14km,略大于目录给出的10km。利用四川松潘台、青海湟源台的远台记录也得到同样的结果。通过对辽宁1970年以来5.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发现,辽宁地震的震源分布存在东西两侧偏深、中部偏浅、中部地区南浅北深的统计规律,灯塔地震震源深度符合该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疆钻孔应变异常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新疆钻孔应变18年的观测期间,发生了6级以上强震17组(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钻孔应变资料在64%强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其中属于天山和塔里木地块周边的15例强震中,在儿例地震前钻孔应变资料出现了异常,占全部强震的73%。利用钻孔应变资料正确预报的地震数仅4例,占全部强震的23%,占天山及塔里木地块周边地震数的26%。在这些强震中距离台站250km范围以内发生的地震有7例,正确预报的有4例,占57%。  相似文献   

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出现了有序的地震图像演变过程:地震空区时间跨度数年至数十年,空间跨度数百至上千km;地震条带时间跨度数年,空间跨度数千km。1990年以后,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诸省的前兆观测台网记录到一批典型的远场前兆异常,这些趋势性异常变化与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形成时段大致相当;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昆仑构造带、西秦岭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及天山构造带。远场前兆异常与空区图像的时空演变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文中讨论了两者演化的有序性和阶段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的时空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和田小孔径台阵记录到的地震活动,用swa软件的线性化反演方法对拾取到的地震信息进行波形分析定位,得出完整的人工地震目录表,并对表格里的信息做数据综合分析。用MSDP分析软件的单纯型定位方法,计算分析新疆台网的地震活动,并和新疆台网在台阵周边200km内这一特定区域所记录的地震信息做对比分析,得出和田小孔径台阵的监测能力。和田台阵地震监测能力下限已达到-2.19级,250km范围内可记录零级以下地震,500km内可记录小于1级地震,800km内可记录小于2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呼图壁气枪发射台周边流动台记录的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气枪震源信号和背景噪声信号,分别采用互相关时延检测法和移动窗互谱法研究2016年12月呼图壁6.2级地震前后波速变化特征,得到以下初步结果:呼图壁6.2级地震前后,距6.2级地震60 km的流动台记录的气枪震源信号未发现明显的波速变化,距6.2级地震27 km的固定台石梯子台在6.2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速变化异常,可能与信号传播路径不同有关;流动台记录到的背景噪声信号出现与呼图壁6.2级地震有关的波速异常变化;气枪主要利用体波信号,背景噪声主要利用面波信号,两者射线路径不同可能是导致不同波速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福建顺昌地震的波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13日,福建省顺昌县郑坊乡连续发生了4.7级和4.6级两次地震,这是福建数字台网建成以来记录到的省内最大地震.这两次地震为开展福建地区的地震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观测资料.本文就两次地震的记录波形进行了分析,试图从中提取更多信息.结果表明:①地震记录波形中观测到首波临界距离,并据此估算出的震区附近的地壳厚度约为40km;②这两次地震的S波最大振幅比存在明显差异;③波形中分析出了清晰的sPn深度震相,并据此估算出4.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4km,与其它方法测定结果一致,为正确测定震源深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区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康兰池  金星 《地震学报》2009,31(4):403-410
基于四川省地震监测台网27个基岩台站,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10日105次地震(震级ML=4.0——6.4,震中距△=26——623km)的8505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四川地区基岩场地中小地震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衰减关系,并用最近发生的一次4.8级地震对该规律进行了验证.通过四川台网的记录,提出了符合四川地质条件的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南北地震带地区,USGS全球地震目录中存在一些震源深度大于30km的地震.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否可靠,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孕震机制、岩石圈强度和构造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北地震带2012年发生的5个4~5级地震为例,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sPL深度震相、短周期瑞利面波以及CAP等独立方法测定了其震源深度.结果表明:sPL深度震相和CAP方法给出的震源深度比较一致,差别小于2~3km,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震源深度;短周期瑞利面波及其与P波振幅比也确定了地震震源深度较浅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宁夏会宁4.7级、云南富民4.8级和四川会东4.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8~12km左右,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USGS地震目录给出的30km甚至更深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偏差;对于四川隆昌4.6和4.9级地震,本文给出的震源深度为1~2km,属于极浅源地震,USGS地震目录给出的10km和35km的震源深度结果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0月1日9时23分29秒,四川大凉山地区越西县发生5.0级地震。本次地震余震稀少,截止到2014年10月10日,四川区域地震台网仅记录到该地震32次余震,最大余震为10月1日20时31分35秒越西ML2.9;余震主要集中在主震后的1周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青交界地区3个M≥4.5级地震震相的分析,认为在震级M≥4.0级,震中距300km~800 km的甘青交界地区地震,青海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Pn平均到时差方法计算2013年2月12日的青海海西5.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4.3 km、9月20日青海门源5.1级地震震源深度9.9 km;2014年10月25日甘肃碌曲4.5级地震震源深度15.2 km。为了验证上述计算结果,用CAP法反演上述3个地震矩心深度,误差比国家地震台网给出的震源深度均小于5km。进一步说明sPn-Pn平均到时差在甘青走时模型下,只要能识别出sPn震相,就能快速准确算出震源深度且震源深度误差较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对定位方法联合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余震展布为NW向,主震位置为43.429°N,84.755°E,深度为21.8 km.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记录6.6级地震波形数据,本文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MS6.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9°,倾角46°,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301°,倾角81°,滑动角135°;震源深度为21 km,与利用地震震相到时确定的主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与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综合精确定位余震展布和伊犁盆地北缘断裂性质分析认为,新源-和静MS6.6地震发震构造是伊犁盆地北缘断裂,震源深度为21 km左右,是一个高角的内陆倾滑地震.  相似文献   

16.
1.地震基本参数与地震序列据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全国台网测定,这次地震基本参数为:发震时刻:1992年9月14日21时16分。震中位置:ψ_N21°·6,λ_E117°·6,即南海东沙群岛NE向约150 km。震级:5.9(M_s,下同)。本次地震前2个月零8天,在5.9级震中的SWW向约120 km处,发生了一次3级地震(图1中的空心点)。由于陆上地震台网控制能力的限制,再也未记录到震前的任何小震活动。仅此一次地震,且距5.9级地震的时间和距离都较长,很难断定该次3级地震是否为5.9级地震的前震。据实际记录到的余震,初步确定这次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主震释放  相似文献   

17.
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获取的66组强震记录进行整理、基线校正和滤波等常规处理,分析记录的幅值以及频谱特征。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记录PGA范围0.98~185gal,最大PGA为距震中最近的51JZB(九寨百河台)NS向获取;此次地震仪器烈度范围为0.93~6.8,与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图对比结果显示仪器烈度与宏观调查烈度误差在1度以内;通过观测数据与霍俊荣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发现霍俊荣衰减关系更适用于此次地震的加速度衰减;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水平向PGA等值线分布图,发现震中附近等值线呈NW向分布;分析了不同震中距和不同场地条件下典型台站的反应谱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整合CSN和青海、西藏、四川区域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的基础上,采用“Cut and Paste”方法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序列中M4.7级前震、Ms7.1级主震、Ms6.3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矩心深度,并结合震中附近活动断裂分布与地表破裂带调查资料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表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7.1级主震的破裂面为走向129°,倾角84°,滑动角17°,矩心深度6 km左右,矩震级6.8级;Ms4.7级前震的破裂面为走向114°,倾角67°,滑动角-5°,矩心深度11 km左右,矩震级4.2级;Ms6.3级强余震的破裂面为走向123°、倾角89°、滑动角9°,矩心深度6 km左右,矩震级5.7级.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地震破裂时以左旋走滑为主,地表破裂的总体走向与主震的破裂面走向基本一致,前震-主震-强余震的震源性质综合研究可推测发震构造在浅部的倾角陡立,到了深部有所变缓.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1日中哈交界Ms6.1级地震钻孔应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2月1日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发生了Ms6.1级地震。震前,位于震中西南224km的新疆乌什台分量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明显的应变异常信息。经多次落实没有发现干扰,认定为是与地震有关的应变异常。认为此次异常具有应变性质,呈压性、阶段性、节律性和张、压交替变化的波动性特点。深入分析乌什台应变异常特征,总结此次地震的预测经验、教训,对以后的地震短临预测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时,我国前兆台网在网运行的七十多套钻孔体应变仪中,除个别仪器雷击或探头损坏外,其余运转基本正常,几乎全部记录到了此次地震。其中位于震中方圆1000km范围内的共有12套仪器,均为“十五”新上的TJ系列应变仪,包括了四川、甘肃、陕西3个受灾最严重省份的全部体应变仪,以及宁夏、云南、山西的部分仪器,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